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孟子·告子下》全文是什麽

《孟子·告子下》全文是什麽

全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白話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而受用,傅說從築墻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舉薦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士兵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提拔,百裏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臨到這樣的人身上。

壹定要先使他的意誌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

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壹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告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統壹。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認為,這是壹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壹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壹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