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2009高考滿分作文題目

2009高考滿分作文題目

09年高考滿分作文

綠葉對根的情誼(浙江)

當爺爺開始品沖泡了四遍的陳年龍井,來吊喪的賓客也已漸漸散盡。媽媽緊緊地牽著我的手,與這壹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作別。我微微地苦笑,原來並沒有永遠的故鄉,我們永遠都是過客。

處理完奶奶的喪事,爺爺也不再堅守這壹方留下了無數記憶的土地,順從地跟隨著我們來到城裏。然而,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我無數次看見了爺爺的回眸,那深沈的眷戀與無以言表的無奈,最終都化為壹滴渾濁的淚水,慢慢地倒流進心底。

別了,我聽見這兩個字。

在城裏的爺爺,依舊每日早起。這在習慣了夜生活而對早晨陽光不屑壹顧的城市,多少顯得有壹些另類。然而,爺爺並不在乎那些異樣的目光,依舊每日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舊工作服,穿梭在社區的各個角落。他在樓前被廢棄的土地開墾出壹片花田,撒下各種奇奇怪怪的種子,每日伺弄,神情嚴肅地仿佛在完成壹項神聖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爺爺的孤獨。因為我也有著這樣孤獨。我懷念故鄉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轉的鶯啼,那木制樓梯淒婉的呻吟,那透過碧綠的竹林灑落的細細碎碎的陽光,那讓人無法忘懷的帶著淡淡清香的泥土氣息。

在這壹片鋼筋混凝土中,我已無法找到那樣淳樸與純粹的笑臉,我看見爺爺每次想要揮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過中無奈的放下,我總有壹種想哭的沖動。

當年的爺爺是壹片意氣風發的綠葉,他可以暫時離開他的根,去遠方飄蕩,尋找屬於他的風景,然而如今,這壹片綠葉已然悄悄雕零,他需要回去,與故鄉永遠地廝守在壹起。

那是爺爺的八十大壽,親戚朋友們借此都聚在壹起,我眼神流轉,卻尋不見爺爺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會大廳,我看見爺爺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過去,握住了爺爺的手。爺爺動動嘴唇,說:“我想回家。”仿佛是壹個尋求家的庇護孩童。

“好,我們壹起回家。” 我從爺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是壹片綠葉,不管飄到多遠,都已被那壹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這是每壹片綠葉無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麽,就讓我們帶著對根的情意打拼,然後在日落之前,牽著手,回家。

脈脈鄉情(浙江)

浩浩的江水載著揚帆的船兒遠征,然而船兒明白來時燈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戀的港灣;碧藍的天空承載著鴿子飛翔的雙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著的依戀,天空中掠過的思念,當壹個熟悉的名詞在腦際浮現,心中總是有些悸動。

曾經是如此驚詫於葉落的壯美,感懷於那極致的美麗。枝杈與土地僅有幾米的距離,然而葉兒毅然掙脫,任風翻飛,它飛旋:任車將它壓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著根的方向飛旋著動容的美麗。我問落葉,落葉不語,那該是由內散發的情愫,慢慢體會。

直到那壹年,陽光融融,拂過內心小小的激動,春風暖暖,卻吹過心底淡淡的苦澀,門前的柏樹窸窣作響,搖曳著內心的不舍,那壹天我們舉家遷往城裏。遠去了清晨那晶瑩的露珠,遠去了熏豆茶在鄉土味中蒸騰出的清韻雅誌,遠去了春雨下撐著傘漫步於田埂的愜意。鉆進門前等候的車內,望著陽光映襯出的古屋的倩影,記憶便塵封在這安詳佇立的院落,在那漸漸遠去的方向,我落淚了,止不住地落,從心底流淌出的。

遠離了家鄉,在壹個陌生的城市壹切都是那麽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這時我仿佛能夠真切得體會到落葉掙脫枝頭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語堂的壹篇隨筆曾給予了我深深地慰藉。小時候的他住在鼓浪嶼,離海很近,他常常和父親在海邊傾聽海的沈吟,他常問父親海的那邊的圖景,他向往著,終於他飛過了那道海,可海的這邊依然深深地縈繞在他的心底。他說:“當我乘飛機越過這道海時,覺得其實它很小,而當我在海的那頭遙望家鄉時,它是如此渺遠。”短短的壹句話是如此意味深長,因為鄉愁是人間最美的語言。

每個生靈都有著它的根,都有著牽引著它的壹根絲,流淌著人間最美麗的情感。就在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有壹條的的喀喀湖,上面住著壹群烏魯人,當日月鬥轉過多少個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島上,當印加文明漸去,當溫室效應襲來,他依然堅持固守,他們說:“那是根生長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動的。”

那是多麽簡單卻是那樣動人的話語,帶著那樣尋找的願望,帶著按捺不住的依戀,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壹杯清綠的熏豆茶,踱步於鄉間小道,感受著那氤氳的濕氣裏彌漫著的泥土的芬芳,猶如泰伊的彌撒曲壹般令人銷魂,那壹刻我覺得自己被融化了。隨手拔起路邊的野花,我驚詫於那根系的蔥蘢,是它生成了絢麗的色彩,那時我找到了壹直追蹤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揚帆起航,壹卷書,壹杯茶,蒸騰著脈脈鄉情,在心底壹直有燈塔照著我來時的方向。

踮起腳尖(湖南)

我踮起腳尖,探著身子朝公路轉彎處焦急的望,中巴車怎麽還不來啊,都等了十多分鐘了……

今天端午節,學校放了壹天假,再壹個月就要高考了,很累心裏反而踏實,都成這樣了,清華北大去不了,壹般本科應該沒問題吧,焦急的心情逐漸平靜,每壹次月考的成績如同放電影般閃現。

“嘀嘀”,車,終於來了,人不是很多,可能是中午的緣故吧,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中巴車在山嶺和平原穿梭,山上蒼翠蒼翠的樹,路邊綠油綠油的稻田,偶爾還能看到人背著藥筒打藥,經過壹些人家的時候,看到桃樹上掛滿了桃子,還有李子,院子裏的竹竿上掛著開水燙過的粽葉。

穿過後山的橘子林就到自己家院子了,大喊壹聲,“媽,我回來了。”媽媽從屋裏走出來,手在圍裙上揩了兩下,笑盈盈地接過書包。

“怎麽這麽晚才回來?”

“早上坐車人很多,我看了會書!”

“有把握了?”

“有!”

“妳呀,就是過度自信!”

媽媽就笑,臉上全是皺紋,然後壹個剝好的粽子就到我手上了,小時候等到深更半夜都要吃壹個新煮的,現在覺得粽子的味道卻不咋的,媽媽又端出了桃子,給我刮皮。

中飯有魚,有肉,有雞蛋,還有媽媽采的野蘑菇,媽媽壹個勁地要我多吃點,我也毫不客氣,肉還沒咽下魚又塞到了嘴裏,最後連肉湯都泡飯吃掉了,好撐。

下午三點多,我又要去學校了,這次要等高考完了才能回來。

媽媽給了我400塊錢。

“只有最後壹個月了,吃好點!”

“知道了……”我拖著長音。

“放心好了,我壹定給您考個本科!”

我背著包,媽媽提著做好了的兩個葷菜,還拎了壹袋桃子和李子。

“媽,我不要了,好重!”

“放在車上,又不要妳背。到桃源了打個的四塊錢就把妳送到學校了。”

小路上我走前面,媽媽走我後面,大路上和媽媽並排走。

“媽,等我考上湖南師大,我們好好在長沙玩玩。”

“考都還沒考上呢!”

“媽,我到時候找到家教,就把您接到長沙來住。”

“今天車怎麽還沒來呢?”,我踮起腳尖,探著身子,媽媽拍打我身上的灰塵,整理我的衣領,又開始嘮叨……

“嘀嘀”,終於,車來了,我擠上去,媽媽把東西遞給我,然後站在那裏,車門關了,風吹起媽媽的頭發,褲管空蕩蕩的,我揮手,媽媽也揮手……

很遠了,馬上就要轉彎了,我踮著腳尖,趴在窗戶上,看到媽媽也踮著腳尖探著身子和我揮手……

我說90後(天津)

“90後”,依然穿著綠恢藍帶補丁的衣服、背著個“軍挎”,唱著“大海航行靠舵手”,念著革命的“老三篇”,張口革命、閉口***產主義,隨時準備著解放全人類,雄赳赳氣昂昂的走在所謂的1世紀中國現代都市的大街上,作為所謂的“50後”、“60後”的您們又作何感想?是驕傲,自豪,並由此百感交集激發您們對革命年代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的美好回憶,還是自責,嘆息:60年了,我們的子孫還沒有改變我們貧困落後的面貌和簡單同向的思維呢?

我想,當我們不再像“70後”、“80後”那樣,羞怯的發出“我是壹只小小鳥,想要飛呀卻飛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壹個溫暖的懷抱,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的無奈和困惑的時候,我們“90後”,倒更願意自信的高歌“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狂風壹樣舞蹈,掙脫懷抱,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翅膀卷起風暴,心生呼嘯”的時候,我們展示的是樂觀的心態、自信的品性,個性與自我的價值求索,平觀世界的開放與包容。

當然,我們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追求華麗,講究時尚,愛玩個性與新鮮的語匯,喜歡“酷”與“拽”的偶像氣質,缺乏吃苦耐勞與腳踏實地的樸素、堅韌,甚至有些自私、脆弱、散漫、逆反,缺乏集體意識及信仰,有現代華麗的葉子,卻欠豐民族傳統的根脈。但社會歸納給“90後”的病詬,有多少是我們的表象,如我們穿的衣服,只是色彩不同,又有多少只是極端個別的“點”而非“面”的以偏蓋全,抑或有多少是生產我們的“流水線”--家庭、社會、教育、考試、人才評價、就業保障、民主法制、全民信仰與價值觀等整體機制與體系的問題呢?這的確是我們“90後”及社會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但正如每壹個時代都有每壹個時代的精神色彩與追求,我們的祖輩崇尚“***產主義”,盡管他們對那樣的理想缺乏具化的認知與獨立的思維,但,有那樣的壹個理想作為支撐,他們萬眾壹心,堅定不移,在壹窮二白的艱苦條件下,創造了壹個又壹個奇跡。而我們的民族理想與精神,依然延續,直到現在。我們“90後”忘了嗎?沒有。那樣的壹種精神與境界,那樣的壹種堅韌與無畏,那樣的壹種膽略與胸懷,其實已經像血液壹樣,遺傳與流動在我們的身上。但我們作為“90後”,同樣肩負著改革與創新,與時俱進與科學發展,把我們的國家與家園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的使命。如果我們還是向父輩那樣的同向思維,還是像他們那樣的因循守舊,還用算盤去研發計算新型導彈的彈道軌跡,我想即使我們再吃糠咽菜,衣衫襤褸的樸素也終將無濟於事。

還是喜歡毛主席的壹句詩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90後”,我們沒有理由自卑,更沒有理由不自信,祖國要強大,民族要富強。我們來了!昂首挺胸充滿青春的風采來了!

這也是壹種力量(福建)

微笑,恰如淌過的溪流,柔和恬靜;微笑,恰似那懸掛的壹刀新月,皎潔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蒼松,積蓄著萬般力量……

如果說,有壹種力量可以讓人堅韌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說,有壹種力量可以讓人自信滿滿,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說,有壹種力量可以讓人心頭壹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那次天崩地裂,那次地動山搖,高樓大廈瞬間成為壹片瓦礫,多少生命在廢墟下呼喚求助。當解放軍戰士將壹個小男孩成功托起,放入單架時,他輕輕地壹笑,用滿是灰塵的右手向戰士們敬禮!這是壹個孩子的微笑,也是災區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壹笑。它傳達了太多:樂觀堅強地活著,感謝所有關心災區的朋友們,我很好。

也許小男孩不曾想到很多,他只知道,每天都是陽光的,而微笑,是給自己最好的犒賞。

我們喜歡微笑,喜歡嘴角的翹起,喜歡那彎起的弧度,更喜歡它所傳達的壹種力量。

奧運會的誌願者們,無論在何種場合,面對何種膚色、國籍的人,總是報以微笑。這不僅展現了壹個大國的風采,更展現出了中華民族包容的姿態。它在向全世界傳遞著壹種力量,壹種海納百川、擁抱世界的力量!

而那2008張源自世界各地的笑臉,同樣傳達出微笑不可抗拒的力量。

不需要李白 “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大笑;不需要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充滿血腥的狂笑;也不需要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的紅顏壹笑……這些笑,或太狂放不羈,或太剛烈頑強,抑或充滿嫵媚。而我們需要的,不過是淺淺的會心壹笑。

人們很容易記住溫總理那慈祥的笑容,那是自信滿滿的他發自肺腑的微笑。面對金融危機,從容不迫,面對外國記者的犀利問題,他依舊笑對。他正如壹代儒者,溫文爾雅地處世待人。他的微笑,不也是壹種力量嗎?這是笑對人生的壹種力量!

微笑,正如同壹支支高擎的火炬,在全世界,在湛藍的天空下,壹直傳遞著……

當人們幫助了困境中的妳,妳的微笑是感激,是滿懷深情的力量;當別人不小心踩到妳,妳的微笑便是寬容大度的力量;當厄運侵襲了妳,而妳卻報以微笑時,微笑便成了堅強勇敢的力量!

如果全世界都充滿愛,充滿微笑,將不再會有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以及朝核問題。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主人,將肩負著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那就是將微笑作為壹種力量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站在老屋門口(湖北)

壹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頂披著壹層灰色的瓦,時光侵蝕了老屋的門。而我徘徊在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爺爺守著老屋。他喜歡坐在門口,壹口又壹口優哉遊哉地抽著自卷的旱煙。而當每次嗆得滿臉通紅時,便急急地招我給他捶背。那場景重復了幾年。而我印象中染紅老屋門口的那壹抹殘陽,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經意中,爺爺便沒了。老屋的那扇門吱呀吱呀地在風中搖曳,擔搖出的只是壹陣又壹陣淒涼的心痛,終究,沒了坐在老屋門口的人了。

後來遷了新居,奶奶卻執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裏。她也不解釋,只是如爺爺壹樣沈默地坐著,大家違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這老屋的門,承載了太多太多。放學回家,我喜歡伏在老屋門口的小板凳上寫作業,壹來那兒安靜,二來也可與奶奶做伴。奶奶喜歡嘮叨,嘮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爾也有三三兩兩的老婆婆們聚在老屋的門口,談著那些誰會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壹樣。但我偶爾也會聽到奶奶壹個人埋怨,埋怨那個糟老頭子去得太早。那時候不知是奶奶倚著門,還是門倚著奶奶。孤零零地,我噙著淚,聽著她嗚咽,卻哭不出聲。

時間久了,老屋也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房。村裏的人勸爸爸把屋拆了,我沒肯,當然,爸爸也執意沒有答應。記得他同我壹起走到老屋那掛鎖的門口,聽他喃喃地說:“等我老了,還住在這屋裏。”我想我是懂的:爺爺奶奶都在這裏去了,爸料想是在這門口看到了他們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歸宿。那時候,我天真地應了壹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這屋裏。”爸沒吱聲,摸了摸那扇小木門,轉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願在老屋的門口哭,怕爺爺奶奶瞧見了傷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門口,不願去推開它,因為怕觸及那些塵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門,經歷了太多太多,卻依舊沈默無語。我不敢撩擾這壹份歲月的無聲與滄桑,但我想,今天與明天之間,也許也只隔著壹扇門,我們都站在歲月的門口徘徊,追憶著那些過往的事與過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門,被歲月鎖著。

我站在車站門口

車站,壹個不斷上演著離別與歡聚的舞臺。這幕離別與歡聚之戲的主人翁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不變的是,這是同壹個站臺。

戲劇的主人翁在變,有壹天,我就成了這部戲裏的主角。壹個春寒料峭的日子,壹個滿是喜氣和生機的季節,同時,在我眼裏,又是壹個失意的季節。壹天,爸媽壹大早就起床忙裏忙外地收拾東西。還處在夢鄉與現實的過渡地帶的我,忽然依稀聽到了壹絲啜泣。我睜開朦朧睡眼,發現在昏暗燈光下親愛的母親的臉,掛著壹些淚水,寫著壹臉憂傷。我爬到母親懷裏,問她怎麽了,她沒有說話。倒是壹向沈默少言的父親開口了:我們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壹年可能才回次……我當時就哭了,因為不想爸媽離開。但是這些都於事無補。奶奶拉著滿臉淚痕的我,站在車站的門口,和媽媽、爸爸道別。然後便目送他們踏上汽車。汽車緩緩啟動,漸漸地成了點,漸漸地消失在大霧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聲的我和奶奶站在車站的門口……從此,車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記憶裏。我時不時的會站在車站的門口,願遠去的車能帶去我對母親父親的祝福,願回來的車能為我捎來父親母親的音訊。我會站在車站的門口,繼續著我離別與期待歡聚的車站之戲。

葉子綠了又黃,黃了就掉,掉了之後又長。這個世界壹直在變,而站臺的戲卻沒變,它依然在上演著。變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別的我成了如今遠去的人,十多年前遠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別的人。每壹次返校的清晨,母親總是會像當年遠去壹樣的早早起床,為我收拾行李,為我準備早餐,壹切完畢後便送我到車站,來繼續這部沒有結局的戲。千叮嚀萬囑咐:好好學習,註意身體,多吃飯,少喝冷水……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嘮叨”,壹種讓人心田溫暖的嘮叨。車走了,透過窗,雖然外面光線暗,但我卻分明看到了母親眼裏的不舍,以及淚汪汪的眼眶。離去了,便是無限的不舍與懷念;待到歸來時,眼中是壹種欣喜若狂的興奮。但眼睛不管是在離去還是歸來時總是濕濕的。

站在車站的門口,祝願遠去的人壹路平安;站在車站的門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歸來。我的心裏有壹個車站,壹個不斷上演離別與歡聚的車站。我會壹直站在車站的門口,去送別,去祝福,去等待,去歡聚。

我有壹雙隱形的翅膀(北京)

曾經聽過那首《隱形的翅膀》,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壹雙隱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們才能充滿希望,飛向遠方。而對於我,那雙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書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滿夢想,飛向遠方。

清人漲潮在《幽夢影》中曾寫道:“卷中有山水。”不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前人的話猶在耳畔。讀書是壹種感悟的過程。那壹本本書就仿佛壹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躍歷史的長河,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於是我看見蘇東坡在明月下起舞,高歌“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我看見梭羅獨自坐在瓦爾登湖垂釣壹天星河,臉上是不盡的悠然;我看見千年的帝王將相,看見千年的興亡成敗。是的,書如翅膀,它帶我的心靈飛出狹小的窗口,讓我足不出戶便能領略大千世界,開闊眼界,豐富思想。

天意從來高難定,人生中不可能永遠壹帆風順,當我遭遇挫折痛苦時,正是書,那雙隱形的翅膀,帶我沖出重重阻礙,飛翔在湛藍的天空。譬如說當我因考試成績失落無助時,我會去讀《東坡樂府》,讓那“壹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樂觀沖走我的低迷情緒;又譬如說當我與朋友爭吵時,伯牙子期那高山流水的曲子就會在我心中奏響,提醒我友誼的珍貴;而當我迷茫無助失去目標時,霍金那撰寫《時間簡史》的堅定的身影就會浮現在我面前,讓我重新找回目標。是的,書如翅膀,它讓我擺脫泥沼的糾纏,找到人生目標,直沖向美麗的天空。

因為癡迷於書籍,也就癡迷於寫作,癡迷於信筆塗鴉。於是當壹名作家就成了小小的我的壹個大大的夢想。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錯,倘若沒有豐富的文化積澱,又怎能寫出像樣的作品?於是,書就更加成為了我壹雙不可或缺的隱形翅膀,它承載了我的夢想,穿過障目的烏雲,帶我飛向夢想的彼岸。

耳畔似乎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我有壹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我有壹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向遠方。是的,書就是我那雙隱形的翅膀,它豐富了我的眼界,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帶我飛向成功的彼岸。

書,我隱形的翅膀!

品味時尚(江蘇)

“我送妳離開,千裏之外,妳無聲黑白……”壹首《千裏之外》唱遍大江南北,把周傑倫這個演藝界的大眾寵兒又壹次推向了時尚的最高潮。耳邊響起這熟悉的旋律,眼前總會閃過壹張充滿活力的年輕臉龐。但是妳知道嗎?還有壹個與此形象大相徑庭卻又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曾演繹過這首流行音樂——著名的中央電視臺播音員:羅京。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裏是中央電視臺……”每天晚上七點整,那親切的面容總是準時出現在熒屏上,那熟悉的嗓音總是回響在億萬觀眾的耳邊。他的莊重、大方、不茍言笑的播音風格,牢牢地抓住了無數人們的心。

這個廣受人們愛戴的播音員,其實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另壹面。08年1月20日,綜藝節目《歡樂中國行》中,壹貫嚴謹的羅京壹展歌喉,大唱《千裏之外》。將這首時尚的歌曲演繹得酣暢淋漓。看著他那投入的表情、醉人的微笑,儼然是壹個追趕時尚浪潮的“時尚達人”。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還是那個嚴肅的播音員嗎?驚訝之余,我才想到:原來他也和我們壹樣,擁有壹份感知和追逐時尚的熱情。

我們看到了壹個嶄新的羅京、壹個與往日熒屏上截然不同的羅京、壹個同樣充滿活力的時尚的羅京。

但是,他的工作不允許他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壹時間,各種各樣的批評潮水般湧來。是啊,他是國家形象的代表,華夏之音的傳達者。這份沈甸甸的責任,不允許他做出哪怕壹絲的改變。於是,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他又變回從前的那個莊重嚴肅的羅京了。直到08年8月31日,從那天之後,他就徹底從電視上消失了。壹道不幸的消息傳來:因為身患淋巴癌,羅京不得不離開《新聞聯播》的播音室,入院治療。

10個月後,把自己的壹生都獻給播音事業的優秀播音員羅京與世長辭,永遠地離開了他所鐘愛的播音事業,離開了億萬喜愛他的廣大觀眾。

羅京就像壹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嚴謹得幾近刻板。是真的缺少貝多芬的狂放、肖邦的寫意、爵士樂的自由、拉丁音樂的奔放嗎?壹曲《千裏之外》,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因為工作和公眾形象的原因,他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今天,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看著浩如煙海的悼念和祝福,我突然意識到:羅京那般的沈穩、嚴謹、勇於犧牲和隱忍,其實壹點也不遜於周董之流。希望這種精神,可以永遠成為激勵我們積極向上的新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