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讀書寂寞的小城啊,妳那麽美,卻美得讓人心痛

讀書寂寞的小城啊,妳那麽美,卻美得讓人心痛

書本介紹

《呼蘭河傳》,可以說它是自傳,但它又不完全像自傳。誠如茅盾所說,正因為其不完全是自傳,所以更有意義。在讀這本著作的時候妳會發現打動妳的不是小說般的情節,而是壹些更加深層的東西,這些東西或許是呼蘭河這座小城的鄉土風光,或許是呼蘭河人民的生活景況,又或許是那些讓人扼腕嘆息的故事。還可能只是進入蕭紅的童年,和她壹起穿越時光,回到呼蘭河這座小城,因為所見所聞,所以內心的情愫發生了異樣的變化,越到後面心情變得越加沈重起來。《呼蘭河傳》壹書可以說輕松和壓抑是參半的,從壹開始就被營造的大環境所吸引,不禁會想:這是怎樣壹座小城啊。明明不繁華,不熱鬧,也就那麽幾條街,那麽壹些人,過著日復壹日單調乏味的生活,可又隱隱地感覺呼蘭河每天都有好多事在發生,牲畜的,人的,莊稼的……是啊,這本書就是壹首抒情詩,也是壹首歌謠,只有細細咀嚼每壹個文字才會真正發現,哦,呼蘭河啊,那是很美的地方,但這些美讓人的眼睛發澀。

? 作者介紹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關於蕭紅,喜歡民國文學的朋友壹定知道蕭紅和呂碧城、張愛玲、石評梅並稱為民國四大才女。不過很多人知道蕭紅,是因為其坎坷的人生經歷。如果要用幾個詞形容蕭紅的壹生,便是窮苦、悲慘和不幸。蕭紅對於家的概念,除了祖父以外便無其他,所以在祖父去世後蕭紅便離開了家鄉,從此對家再無留戀和感情。蕭紅從小就是孤獨寂寞的,被困在單調的小城裏生活,身邊的人都愚昧無知,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宣泄。蕭紅也是獨立堅強的,自從離家便靠自己的能力讀書、生活與寫作,但不幸的是她的人生經歷了太多的感情糾葛。從未婚夫汪恩甲開始,到後來讓她又愛又痛的戀人蕭軍,再到丈夫端木蕻良,每壹個男人都讓她嘗盡了情感路上的甜蜜和悲痛。蕭紅的結局也是極其悲慘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參加無數次革命之後,生活才剛剛有所穩定,文學創造之路也到了黃金期,可她卻得了肺結核,去世的時候年僅31歲,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愛人。

喜歡蕭紅,並不是同情她不幸的壹生,也不是感嘆她那帶著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更多的是因為她那些深入人心的文字。蕭紅的文字很有特點,毫無矯飾之態,每本書讀起來都讓人覺得真實坦率,和人產生***鳴。的確,蕭紅的作品,無論是令其成名的《呼蘭河傳》還是早些年的《生死場》,每本著作都讓人感覺到蕭紅是壹位堅強的,獨立的,不願守本分的理想主義女性。生活雖然困苦,環境雖然艱難,可是她的文字是真正為人類、為文學而創作的,無關乎政治,無關乎利益,那些直指人心的文字竟然也有這般強大的力量。不管後世對其人作何評價,只說其文學成就,我們無法否認蕭紅就是壹名出色的別具壹格的文學女作家。

? 故事概述

《呼蘭河傳》沒有宏大的歷史背景,雖然故事發生的實際時間在歷史上是戰亂的年代,可呼蘭河這座小城,似乎和外界隔離了開來,作者把我們壹點點地帶入到這座小城中,沈浸在小城故事裏,外面的世界如何,好像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覺知力範圍。

故事的開頭,是壹幅風土畫,這畫裏有呼蘭河城壹年四季的風光,有呼蘭河人民的群像演繹,還有十字街、東二道街和西二道街的景象,當然,也少不了胡同裏小販的吆喝,人們對於各種熱鬧的鐘愛。本書的前半部分,筆調相對來說還是輕松的,尤其是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這壹盛舉,每當有人或者車馬跌入到泥坑子裏,周遭的人們便有熱鬧看了,這對於小城生活來說已經是壹種了不得的熱鬧。不過除此以外我們看到的是單調無味的生活,連生老病死也不過是單壹生活中的壹種調味劑罷了,很快也被人遺忘,因為像呼蘭河這樣的小城裏,不幸的事和人都太多,人們根本來不及憐憫和關心,或者說他們根本就已經忘了要憐憫和關心,壹切都那麽平靜,似乎什麽都沒有變過。如果要問他們活著是為了什麽,他們的回答是吃飯穿衣,對,就是那麽簡單。呼蘭河的人們生活相當有規律,冬天到了就穿棉衣,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太陽出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難得吃壹塊豆腐那都是極其奢侈的事,有的時候肉市裏有賣便宜豬肉的,其實是瘟豬肉,但人們都相信那是跌入到大泥坑子裏淹死的好豬。人們也非常講究實在,看病是不會去洋醫生那的,去“李永春”藥店買個膏藥壹貼就可以貼半個月,人們和風霜雨雪壹樣,尋求著自然的結果,能抗住的就活下來了,不能抗住的也只是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罷了。

《呼蘭河傳》前幾章介紹的是呼蘭河瑣碎的平凡的群像生活,後面幾章著重描寫的是呼蘭河人民的精神生活。呼蘭河所謂的精神生活,壹***也就五六樣,比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還有娘娘廟大會。這些精神上的活動在呼蘭河人民看來十分有意義,而且熱鬧非凡,讓人無比激動,仿佛壹年裏也就那麽幾次“精神洗禮”才是真正打破呼蘭河平淡生活的重要時刻。大神可以治病,卻活活把壹個年輕的姑娘折磨致死;七月十五放河燈,河燈從上流下來,燈之密,人之多,人生幾何,才能看到如此景況,可是再流下去,又是荒涼孤寂,燈壹個個滅了,壹個個不見了。秋收好的時候就要唱野臺子戲,人們呼喚親朋好友齊聚在野臺子下,不過人們卻不是來看戲的,而是接姑娘、喚女婿,也有說媒的拉家常的,互相送禮物的,交朋友的,調情的,熱鬧得不得了。人們說,總算是從大臺子底下來的,而不是其他什麽地方。娘娘廟大會也叫做“逛廟”,因為神鬼界也是重男輕女的,所以人們要先去老爺廟,再去娘娘廟求子求孫,除此以外也並無尊敬之意。當然還有唱秧歌,那是為活人準備的,是在正月十五農閑的時候,那天也是相當熱鬧。

本書講到這裏,基本上都是呼蘭河這座小城和城裏人們生活的群像,是人們年復壹年相似的單壹的物質或者精神生活。接下來才是真正的講述我與呼蘭河的故事。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住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筆調平淡得似乎不帶壹絲感情,實際上卻讀出了“我”內心被壹直壓抑著克制著的情感,好像壹個不小心就會像漿液壹樣噴將出來。“我”住的家後邊有個大花園,這大花園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就是全世界,在“我”的認知裏,大花園裏什麽都有,有蜻蜓,有蝴蝶,有螞蚱,還有各種各樣的花朵、蔬菜。而“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跟著祖父在花園裏玩耍,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雖然“我”調皮搗蛋,但祖父從不怪“我”,而且祖父常常對著“我”笑,笑得跟孩子壹樣。在家裏,只有祖父是理解“我”的,也只有“我”是理解祖父的,“我”的童年裏似乎只有“我”和祖父,還有那個大花園。祖母去世的時候家裏人很多,可是對於“我”來說,人越多“我”就感到越寂寞,後來“我”也終於出了院子,這才發現原來世界這麽大。

書中的“我”和祖父的感情極深,不僅僅是因為祖父關心“我”,“愛”我,教“我”念詩,更重要的是這是兩個被呼蘭河這個小小世界裏隔絕開來的人,他們在壹群愚昧無知的呼蘭河人群中始終保持著清醒。在“我”看來,“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雖然住了很多戶人家,有養豬的,有漏粉的,養豬的廂房裏還住著壹個拉磨的,每天徹夜打梆子,還有喜歡唱秦腔、拉胡琴和唱《嘆五更》的,但所有的這壹切都是沒有希望的,所做的壹切都只是逆來順受,並不求任何改變。而爺爺,他喜歡逗小孩子們玩,知道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他分辨是非,而且還有壹顆憐憫之心。

這裏有兩個小故事非常值得玩味,也是本書中特別讓人情感動容,或者需要深思的地方。壹個是關於趕車的老胡家跳大神的事情。他們家特別喜歡跳大神,家裏的老人病了就要請大神來做法,老人家還要炫耀壹番,鄰裏都要趕來看熱鬧。後來二孫媳婦病了(實際上是被二房婆婆打的,因為大家都說這媳婦實在是不像團圓媳婦,十四歲長那麽高,吃飯吃三大碗,壹點不害羞,實在是太大方了),婆婆為了給兒媳婦下馬威就隔三差五地打她,在“我”看來這團圓媳婦挺好的,因為爺爺也覺得她挺好的,爺爺還去老胡家勸說了幾次,還說要讓他們搬家。可是老胡家的二婆婆還是照打,後來還花了不少錢去請大神做法,倒把這團圓媳婦跳出毛病來。抓各種藥方,看香,抽貼都用上了,甚至讓團圓媳婦當眾用大缸洗澡,可是團圓媳婦的病還是不見好,最終還是死了。

另壹個小故事是關於拉磨的馮歪嘴子的,他徹夜打著梆子,有時也會和待在院子裏的“我”或者爺爺講講話,可是他話又很多,窗外的人走了也不知道,每逢這時我和爺爺就會大笑起來。馮歪嘴子還賣黃米黏糕,經常會送給我吃。後來馮歪嘴子忽然成了家,還有壹個剛出生的小孩,院子裏的其他人都罵她們是野老婆和雜種,還覺得那小孩會死,馮歪嘴子也要上吊。可馮歪嘴子沒有上吊沒有自刎,還好好活著,那個孩子也長大了。馮歪嘴子面對眾人的嘲笑並不惱,依舊踏踏實實地照顧妻兒,安分過著日子。即使後來女人死了,他還是沒有像人們以為的那樣絕望,依舊照常活著。

其實書裏還有其他壹些人物,比如有二伯,還有“我”家的老廚子,“我”的母親,周三奶奶等人。這些人都和呼蘭河城裏大多數人們壹樣,愚昧,冷漠,喜歡看熱鬧,喜歡壹窩蜂,還喜歡自欺欺人。而“我“對這些人物,除了有嘲諷之意,更多的是同情。因為他們充滿著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

呼蘭河這座城是寂寞的,呼蘭河的人們是寂寞的,作者蕭紅的壹生更是寂寞的。蕭紅在書的末尾說: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是啊,呼蘭河,壹座小小的平靜的城,在這城墻裏邊,人們看不到外邊的世界,人們的精神麻木、迂腐。慶幸的是“我”還有祖父,有陪伴“我”長大的大花園。只是祖父走了,再無任何可以留戀的地方,但這些兒時的記憶卻難以忘懷,無論“我”走到哪裏,始終都有童年的暗影在湧動。其實,對於我們來說,童年的那些記憶又怎麽可能是可以忘卻的呢,無論我們的童年是歡快的,還是寂寞的,所有存在過的人、事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只是只要我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在汙濁的環境中冷眼清醒地看待問題,我們的態度還是會變得積極起來。只是這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裏的寂寞和孤獨,我想這也是導致蕭紅青年離世的原因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