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整理的 《這?壹半?的萬芳,保留了自己,又推翻了過去》 ,歡迎閱讀。
依照《壹切如新(1995)》《One芳(2005)》這樣十年壹精選的套路,萬芳在2015年還將有新作推出,果然,3月6日零時零分,《壹半。萬芳的小劇場》在音樂網站準時上線,實體CD也已同步發行,但這壹次,不是精選也不是專輯,而是壹張收錄5首歌的mini專輯,俗稱EP;Maybe萬芳也會曾覺得每次要滿滿壹張大碟的曲目才夠表現新壹個階段的她吧,但這樣的疑問之於她,又不是這樣的,?妳怎麽知道壹半不是全部?!
這壹次是萬芳25年來首度以EP形式發行作品,5首歌在不景氣的當下已夠歌迷聽著過好壹陣子歌癮了,可如果純粹把這當成壹張錄音室作品來欣賞,那質感又不全然精準,請註意,專輯標題中還有壹個關鍵詞?小劇場?。
順著?小劇場?三個字聽下去,方覺得曲曲扣題,攤開看專輯的壹眾幕後陣容:
陳建騏。徐譽庭。單承矩。王榆鈞。十九兩樂團。Koumis蓓麗。董運昌。
這當中除了我們熟知的陳建騏擅長做影視劇原聲音樂之外,徐譽庭、王榆鈞、董運昌都是在戲劇、劇場文化方面很有造詣的人,跨行來幫助萬芳,自然也能把歌詞的部分填寫得更具劇場化的演唱效果?《讀樂樂》《練習失去》都很有劇場演出男女主人公亦吟亦唱的口白化表述特點?這些人之外,萬芳也以小劇場導演作品《聖誕快樂》而成為更徹底的劇場人身份,由她詞曲創作的《同樣的存在》以鋼琴鋪墊音樂情緒、配上口琴以張揚歌者的情感張力,如此的呈現方式並不算復雜,卻很是耐人尋味。
能聽出與之前兩張作品《我們不要傷心了》《原來我們都愛著的》略顯不同的,是萬芳與制作人這次在編曲層面做了些許的簡化,歌詞內容也不再以大量的敘事體為主,轉而把?小劇場?的臨場感受通過演唱壹壹道來,情緒的變化、心緒的遊走、情感的推進都在萬芳的歌聲裏此起彼伏了。
本以為萬芳同已故唱作歌手Koumis蓓麗的隔空對唱會釋出何以悲傷的追憶情緒,卻沒想到,在弦樂與鋼琴鋪排之下的《誰》竟是全碟最溫暖的壹曲。
?我們的萬芳是這樣煉成的:從沒離開樂壇?
從2010到2015這五年當中,像萬芳這樣壹個?老歌手?居然高產出3張錄音室作品(2010《我們不要傷心了》、2012《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2015《壹半。萬芳的小劇場》)和1張現場專輯(2013《妳所不知道的那些夜晚》);且在此期間,她舉行了首場大型的售票演唱會,而她之前壹直在做的DJ工作、劇場演繹都沒落下,還更駕輕就熟了。再往前追溯十年,2000-2009這十年間,萬芳也不過才發了2張錄音室專輯、1張精選以及1張現場專輯,近乎她這五年的發片量。
喜歡萬芳的歌迷越來越多,從臺灣地區到大陸,大家呼喚著她能到各地開唱,二十多年前偶爾聽過萬芳歌聲的?散粉?已經散落在天涯,而跟著她壹路走來的?鐵粉?以及?半路粉?卻壹直都是她的堅強擁躉,甚至歌迷群體還越來越壯大了。可以認為,近年高產的萬芳依舊在以音樂吸引著忠實歌迷的聚焦;而在更普羅大眾的歌迷耳邊,《新不了情》還在壹遍遍地被第101位選秀學員高歌著?還好已有節目組把《新不了情》《可惜不是妳》和《如果沒有妳》列入禁唱黑名單了?拜托,我們需要壹個更純粹的萬芳,只留給我們自己與自己壹同收聽、分享。
萬芳從來都難屬於?大眾?,連她自己都這麽認為,記得十年前她到上海宣傳精選輯《One芳》時,記者問她?九十年代妳唱著情歌、在樂壇中心,現在(當時是2005年)大家都聽周傑倫而妳還在唱情歌,這兩個年代之間,妳的感受有沒有變化?萬芳當即就回答說?我從不在樂壇中心。?但萬芳也說自己?從來沒離開過樂壇?,至多只是她後來表達音樂的方式有所改變罷了。萬芳形容自己?從沒離開樂壇?,是因為在她2002年《相愛的運氣》至2010年《我們不要傷心了》的這八年間,她還發過壹張精選以及壹張現場專輯《萬芳的房間劇場》?其演繹狀態同這次《壹半。萬芳的小劇場》類似,但前者的格局則更重曲與曲之間的情緒連貫性,是壹個鋪開了的?面?,新碟則是把五首單曲串聯在壹起的表現手法,接近?以點帶面?的呈現。
?大家的萬芳是這樣熬出來的:從來也不文藝?
1990年的萬芳(彼時她還是?林萬芳?)甫壹出道就以《時間仍然繼續在走》亮相,九十年代的萬芳發片頻率不算低,初出道的十年間(1990-1999)已經發行過十多張專輯,其中還包括有英文專輯,只是妳應該聽得出,萬芳卻從不是壹個急切的人,既然深知?時間仍然繼續在走?,那麽,唱的多或者唱的少,都沒?唱的對?來得更讓歌者、聽者愛不釋手。當1994年《愛上妳給的痛》和《新不了情》兩首影視作品接連走紅時,萬芳這個名字總算在更大範圍被人熟知,二十多年過去,《新不了情》的余音仍是萬芳被人提起時的第壹印象。
可萬芳並不是壹路唱著苦情歌來的,她在音樂中的感情表達壹直較為克制,理性大於感性成分,想想她那些傳唱度高的歌曲吧,《猜心》《桂花釀》《愛上妳給的痛》都是源自張宇的創作,張宇的情歌有多苦,有點年紀的歌迷怕是都領教過,可到了萬芳這裏,苦因已經削弱了許多,萬芳的最苦情歌也就數《新不了情》和《就值得了愛》了,可就連《新不了情》比起後來辛曉琪的版本,也真的略有情之味,初嘗卻更淡然,回味可以頗久。
現在回頭看九十年代的萬芳,她的文藝氣質其來有自。1998發行民歌專輯《林萬芳歌本1:答案》就漸漸能令人聽出壹些萬芳在音樂中的?神經質?了;次年在李宗盛的監制下演唱《不換》,竟然聽不出李宗盛慣常用在其他女歌手身上的那些套路?萬芳既沒有因為音樂才情被李宗盛吸引進而被帶跑偏、也沒因為總抓不到音樂的適當情緒而被大哥罵到哭,《不換》的成品聽起來居家且愜意,還很難得在萬芳的作品中洋溢出了幸福的味道。
?半路出家?的萬芳歌迷們早已奉她為音樂上的文藝女神,她仍覺得自己只是唱到了想唱的歌、表達到自己默認的那份情緒,?我不是文藝的?鼻祖? 、?文藝不是我的全部?,所以當時間仍然繼續在走,歌迷則仍然繼續在著迷這?壹半?的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