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片子真的不是隨隨便便的事,這是壹門文化課,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手藝活。觀眾所能直觀看到的也許很簡單,常有人說無非是拍拍、剪剪的活,但這簡單中卻是蘊含著千萬種可能,而好的片子就是導演在這片大海中找到那壹種可能。主題、題裁、選題的確立,前期的策劃、資料收集、調研、研究等觀眾直觀看不到的通常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為片子註入靈魂、豐滿血肉的過程。導演不僅僅是壹個技術活,更多的是壹位學者,導演要能運用“學術工具”理性思考,展現“正見”,而不是以日常思維壹味的想當然。觀眾“樂意”看妳的片子,是因為妳的片子中有故事,觀眾能從中找到***情的部分,而如果多是認知信息的羅列,那就成了變現的PPT展示,難怪觀眾想睡覺。
二、導演功課——分條小結:
1.做片子、講故事,導演要著重思考和處理的不是煽情,而是要能讓觀眾與故事中人物***情。務實、具體、明晰是不可繞開的功課,細微之處方現大千世界。
2.做記錄片首先要明確自己片子的類型,是代表壹個國家主流媒體價值觀的媒體紀錄片,還是著重個人表達、展現個人價值觀的作者紀錄片。這個決定了片子的走向、乃至具體的做法。
3.作為壹名導演如何講好故事?
(1)概述:
首先我們要了解觀眾的心理,觀眾在看片時通常帶有兩種心理——獲取認知、欣賞挫敗。
觀眾通常不願意接收直接的正面信息,抵觸別人的好、更願意看到別人在逆境與困難中,這是人性的惡;而當主人公窮途末路、身處危機而無力絕望時,觀眾此時往往又心生憐憫,希望問題得以解決,這是人性的善。善惡相間、陰陽互轉,這就是人性,這就是導演的功課。說道底,紀錄片是壹門哲學課程,而哲學就是壹門研究人的學問。
而主人公把“痛苦”轉化成“能量”的過程,也是主人公實現願望的過程,就是導演要講的故事。而講好壹個故事的核心,就是要講好痛苦、講好逆境,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從逆境與痛苦中涅槃而生的。
導演在講故事時,永遠要記得為主人公營造挫敗感;想讓人物接“地氣”,就不能壹味的高大全,而是讓他具有和普通老百姓壹樣的有壓力、有苦難、有負面情緒,而在這樣的情境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戰勝困難的精神才會顯的更有質感,才會達到我們想要的光輝效果;要知道,危機不等於批評、困難不等於解決不了。
光明源於黑暗,黑暗湧現光明。如果全是光明、全是正面信息,而沒有黑暗、沒有負面信息,那就好比壹張過曝的照片,盡管構圖壹流、題材超棒,但卻沒有了震撼打動人的細節和它應有的光影層次效果,結果只能成了廢片。負面信息能夠起到正向作用,正面信息往往用負面信息來轉換,正能量的激發通常是由負能量的累積。先抑後揚、處理好正負信息的比例,正面信息正能量才會得到更好的彰顯。
(2)講故事導演必須考慮的問題——舌尖1.1單珍卓瑪采松茸的故事為例
①這些人物是什麽人?
單珍卓瑪,媽媽,爸爸→ 自己人
村民→ 敵人/競爭對手
②他們需要什麽?
品質好的松茸(但是開始她並沒有采到)
③他們為什麽需要它?
采松茸賣錢,為了生活
④他們將怎樣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起早貪黑;走山路;耗費體力的活;碰運氣的尋找
⑤他們面臨的阻力是什麽?
雨水少,天氣不利;時間壓力;山高路遠;媽媽身體不好;自己弱小;周遭的壓力(村民能力強,競爭激烈)
⑥其結果如何?
下雨了;卓瑪采到了品質好的松茸。
找到這些重大問題的答案,並把它們構建成故事,便是我們壓倒壹切的創作人物。
(3)講故事的基本要素
背景故事;
內心需求、刺激誘因、外部目標;
準備;
敵對力量(外部);
自我困擾(內心);
爭鬥;
幫助;
問題解決。
(4)故事的基本結構
第壹幕:開始——吸引力? (15%)
創造出主要的角色,為主角帶來非解決不可的問題。“我真想知道主角怎麽解決這個難題”。
首先出現“危機框架”。
第二幕:中間——預期心理 (40%)
主角要去克服很多不容忽視的障礙,也就是主角要對抗外來的對手以及自己內心的恐懼。
第三幕:結尾——滿意(15%)
主角解決了問題,克服了困難,達成目標,為觀眾帶來滿足。形成故事的盡頭。觀眾或快樂,或沮喪,也可能啜泣,但是對故事擁有了完整性而滿意。
認知是根據故事來的,認知是照亮故事中黑暗的燈籠。
關於認知信息的處理----《中國宣紙》為例
認知信息,點到即止,穿插於故事中,故事講什麽,就給什麽認知。
(5)企圖講故事的人不能忘的壹段話:
壹個能夠引起觀眾***鳴的故事,壹定是主人公身處在某種麻煩之中,他總是做壹些積極的努力擺脫這些麻煩。然而他的每壹次努力只能讓他陷得更深,而且壹路上他遇到的阻礙也越來越大。最後,當事情好像最黑暗無望的時候,他終於通過自己的智慧,或是別人的幫助,或是老天的庇佑,擺脫了麻煩。
三、紀錄片前期的拍攝技巧
1.紀錄片的真實的界限?
符合生活的規律和自然的常識。
2.擺拍和紀實的底線?
符合道德倫理;遵守規律和常識
3.紀實與紀錄片是壹個概念嗎?
紀實——實況錄像
紀錄片——有導演思維;有故事(創作手法上,既有紀實,又會有擺拍)
4.怎麽拍攝可以不依靠解說詞敘事?
紀實手法,用“對話”的手段來拍攝——紀實對話《裕德孚》為例:
在《裕德孚》中,店老板與磨刀人、與兩徒弟、與顧客、與夥計、以及自我介紹(與攝像師/采訪者),
使得人物很豐滿不單調。與人際關系的對話,充分表現了人物的性格、面向,與不同的人說話的口氣、方式的不同,體現出人情練達。
而導演要做的,就是設計促成對話場景;話題引導。
四、 後期剪輯
1.剪輯主要是結構,不光是節奏。
(1)人際關系。構建人際關系,才是豐富人物形象的重點。
(2)找到困境。語言困境(語言沖突);動作困境;面臨處境等。
(3)找到表現人物態度的對話。反對的話語,通過語言看出人物反對什麽,區別於“觀點”。
(4)找到人物不同面向的畫面。不同的角度、視角;動靜對比(是忙碌奔波的狀態,還是休息安靜的狀態);情緒面向(是歡樂還是悲傷)。畫面有對比,沖擊力更強。人物就是依靠這不同面向支撐豐滿起來的。
2.剪輯玩的是心理節奏,而非視覺節奏。
3.聲音
(1)音樂能夠給觀眾心理施加節奏,音樂的變化與突出處往往會點在重要的解說詞或畫面上。用音樂來吊起觀眾情緒的變化。
(2)聲音剪輯
①解說詞,是聲音部分的統帥,是核心。重點處可以用音樂突出。
在撰寫上,求於精煉、文字要短;往往以不良信息起,以抑來引導而後揚;為了避免難以控制的宏大畫面,解說詞往往寫中景以下的鏡頭,走小,特寫近景才是最重要的鏡頭,大景作為其中的點綴。宏大不是堆積出來的,而是漸進而入的。
②音樂。營造氣氛,調動情緒的工具;也是影片節奏的控制因素之壹。
③同期聲(動作音/采訪/對話),動作音是創造節奏的重要因素;
④音效(環境聲/動效音等)
剪輯時,解說稍微置前壹點,觀眾在消化的契機,再填上畫面、同期聲、音效、音樂。
4.總結
作為剪輯師,要努力成為梅長蘇而不是林殊,剪輯要能夠以導演思維謀定全局、明分理析,而不是只會沖鋒陷陣的虎威將軍,要的是能夠決勝千裏、謀定天下的臥龍鳳雛。雖然剪輯是壹門藝術創作,但同時也需要以八股之法,明確全片結構,設定好各個部分。以前看過沃爾特·默奇的《眨眼之間》,了解到他的剪輯六大法則(情緒情感、故事、節奏、眼神、2D結構、3D結構),雖然明知情感為先來講故事,但真正處理起來總是很吃力,而聽了老師的課,似乎可以找到更簡單的突破口,往後的案例中還需多嘗試。而對於剪輯節奏的處理,結合老師的課,總結為三條,壹是音樂節拍,二是對白臺詞/解說詞,三是動勢。
? 夏 源
上海上韻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 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