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印象的產生:
首先,源於壹個人的衣著,對方第壹眼看到的相貌會在大腦中形成初步判斷。因此,著裝、發型、服飾需要與所處的場合、氛圍等保持壹致。
壹旦與環境、氛圍相沖突,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譬如,去祝壽時不要穿白色衣服。
其次,是雙方表情的契合程度。見面時,自己的微表情會影響對方的直覺判斷。因此,遠遠看到對方時,眼神中要流露欣賞、驚奇和期待的神色,保持微笑,以此激發對方想交流的沖動。這短短的幾秒時間,往往能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第三,是握手。寒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微笑,聲音盡量低沈、有力。如果是敬重的長輩,也可以雙手握;如果對方是異性,握手時要順應對方的方式。
握手後,可以退後半步,避免讓對方有壓迫感。這時,如果對方不自覺地向前壹步,說明他對妳的印象不錯,希望進壹步接觸;如果他也退後,說明妳們之間的陌生感很強,要暫時保持壹定的距離。
02? 選擇合理的位置
壹個人所處的位置會影響雙方交流的效果。
就位置而言,壹般包括兩個方面:壹個是前後方的背景,也就是面對面坐在壹起時,對方目光所及的地方;第二個是兩人處於相鄰的位置。
第壹種情況,雙方相對而坐時,對方看到的是妳身後的背景。譬如,在餐廳相聚時,對方雖然面對的是妳,實際上,他視野中的信息,也會影響他的潛意識印象。
如果所處的背景裏,有廁所或不太好的畫面的話,即便妳說話風趣、著裝優雅得體,對方的潛意識中也會留下壹定的負面印象。
因此,要盡量選擇坐在壹個環境優美的位置。當然,在房間的圓桌上,主副賓、主副陪等都有固定位置,那又是另壹回事了。
第二種情況,雙方並排坐或走時。壹般來說,人在成長過程中,因受環境等影響,身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區,壹側為“接納區”,另壹側為“防禦區”。站在“接納”壹側,會讓對方感覺比較舒服;若站在“防禦”壹側,對方在潛意識中會對妳有所抵觸。
現實中通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坐在同壹排的朋友,有的人聊得熱火朝天,有的人卻沈默不語。“接納”側壹般在對方挎包的相反側;偏分發型者,在頭發少的那壹側;順時針盤發者壹般在左側等。
也可以根據對方的外表來判斷。譬如,面對著裝色彩艷麗,風格隨意的人,可以坐他的右側;面對著裝嚴謹並是冷色調的人,盡量坐他的左側。
還可以根據性格區分,盡量坐在活躍、外向的人的右邊;坐在沈靜理性的人的左邊。選對位置會給對方帶來安全感,交流的內容也更容易被接受。
03? 身體語言暗示
真誠往往是相互的,只有以誠待人,才能感動對方,進而對自己產生信任。
有這樣壹個試驗: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交流,壹組學生把手放在桌子下面,另壹組學生把手放在顯眼處。15分鐘的交流結束後,讓他們評價對對方的印象。
結果發現,手放在桌子下面的人,給對方留下了畏首畏尾(有所保留)、鬼鬼祟祟,甚至虛偽的印象。而另壹組給人留下的則是大方、友善的好印象。
手是人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有效的手部動作能夠引起人們積極的反應。當對方的雙手離開我們的視線或失去表現力時,我們對對方人品和信譽度的評價就會降低。
很多成功的領導、演員和演講家在講話中都會利用手勢的暗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