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七I晝間防空型是由成都飛機公司制造的殲七飛機的第壹種型號,該機的基本方面與沈陽制造的殲七型機相似。1976年6月首次試飛,試飛員景正華。與原型(MiG-21F-13)相比,主要改進有:機身左側增加壹門航炮(原型的主要武器為壹門右側機身行炮和兩枚外掛導彈),加強了近戰火力;進氣道調節錐由3級調節改為無級機調節,改善了平飛加速性能;近期道唇口的圓弧半徑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飛行時的氣流流動特性,提高了起飛推力。
F-7A
殲七I的出口型,也由沈陽飛機廠制造,並有少量出口到阿爾巴尼亞和坦桑尼亞。與殲七I比較其改進有發動機由原來的渦噴-7型改為渦噴-7乙型,加力推力從56.39千牛增加到58.8千牛,發動機壽命延長;著陸阻力傘艙由機腹移到了垂尾根部,這樣就可以提前放傘,以進壹步縮短著陸滑跑距離;改裝部分機載電子設備;後期產品為外掛近距導彈敷設了電纜。
F-7B
專為出口設計的F-7B,已向埃及和伊拉克出口。殲七的這些早期型號,與後期的米格-21F-13型機相同,具有寬翼弦垂直尾翼,並且保留了早期米格-21F飛機裝備的兩門30毫米口徑航空機炮。
殲七II
在殲七I基礎上的進壹步改進型(曾稱殲七I改),1978年12月30日首飛,試飛員余文明。主要改進有:以自行研制的火箭彈射座椅代替了原來蘇聯設計的帶離式彈射救生裝置,新型彈射座椅裝有壹枚大推力彈射火箭,彈射時,它不僅加速平穩,使飛行員脊柱受傷的可能性較小,而且還能使其具有更高的彈射軌跡。飛機在地面零高度,時速超過260公裏的條件下,該系統也能進行彈射。在空中彈射時,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890公裏/小時。有意思的是,這種新的彈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受到中國空軍青睬的這種彈射座椅,在1985年所進行的5次彈射均告成功。其中最後壹次彈射除座椅的常規性能不錯外,其它也很順利。座艙蓋由整體向前開啟改為向後開啟,前風擋固定;著陸阻力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縮短了飛機的著陸滑跑距離;在機腹內沿縱向中心線,還設有 壹個容量為720升的燃油箱,增加了載油量,以擴大作戰半徑。
殲七IIA
在殲七II的基礎上加裝了引進的火控設備,1984年3月7日完成試飛,試飛員余文明。結構上有以下改進:機頭空速管支臂縮短,由機頭下方移至機頭右側上方,並改為固定式;改進了雷達天線罩;垂尾頂部安裝了甚高頻(VHF)天線。
F-7M
在殲七IIA基礎上發展的出口型,F-7M即已知的"空中衛士"戰鬥機。該機已出口到伊朗、津巴布韋,可能還有伊拉克,但幾乎可以肯定沒有巴基斯坦和盂加拉國。F-7M "空中衛士"飛機研制始於1981年,1983年8月31日首飛,F-7M裝壹臺進壹步輕量化的WP-7B(BM)發動機,兩翼冀下各增加了壹個外接點,具有更強的防鳥撞風擋玻璃和壹副加強的起落架。該機適合攜帶PL-7、PL-2和PL-3導彈。PL-7是馬特拉公司的R550"魔術"導彈的仿制品,PL-2和PL-3則是降低了性能的蘇聯AA-2"環礁"導彈的仿制品。也許,最重要的是,F-7M裝有西方各種航空電子設備,其中包括GEC航空電子公司的壹種平顯儀和目標瞄準計算機,即956HUDWAC;壹部經改進提高了反電子幹擾性能的新型遠距測距雷達;壹臺新型大氣數據計算機,以及雷達高度表和敵我識別系統、更安全的無線電通訊收發兩用機等。在外觀上,通過重新安置的空速管,也容易將這種飛機與殲七II相區別:F-7M的空速管移到了機頭錐的上方,偏置在右側;殲七II則設在機頭下面。按國內空軍要求改裝的稱殲七IIM型。
殲七H
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的壹種改型,1985年3月試飛,主要改進項目有:改用通用外掛梁;改裝煤油啟動的渦噴-7乙延壽發動機;主起落架支柱加強,采用無內胎輪胎;改裝了發射控制電路。
F-7MP
殲七M的改進型,1988年6月9日試飛,試飛員盧國堂。主要改進:加裝了電子設備和後視鏡等座艙設備;改裝了外掛系統,可掛不同型號的空空導彈、火箭和炸彈;駕駛桿縮短50毫米,減輕了飛行員的手臂疲勞。F-7P、F-7PG、F-7MB和F-7N都是由F-7MP發展而成的出口型飛機;此外,還有由殲七II改進的殲七II出口型和殲七IIK出口型。
F-7P 天空閃電
專為滿足巴基斯坦空軍需要而設計的F-7P,被稱為"天空閃電",是壹種與F-7M極為相似的飛機,但作了進壹步改進,改進項目有24項。早在70年代,巴基斯坦就看好米格-21,其空軍有壹批高級軍官也積極鼓動裝備這種飛機。這批軍官曾輪換派駐過阿拉伯各國空軍,有飛行米格-21飛機的經驗。例如,巴空軍準將薩塔爾.阿爾維(Sath rLVI)就曾駕駛敘利亞的壹架米格-21飛機,擊落了以色列的壹架"幻影"III戰鬥機。這種事例,使他們對蘇聯這種戰鬥機有很好的印象。
殲七III
全天候作戰型,曾稱為殲七大改或殲七甲;兼有對地攻擊能力。殲七III從1981年開始設計,重新設計的部分占82%,只有18%保留原設計。1984年4月26日原型機首次試飛。與以前的殲七II相同,新飛機的試飛員也是余明文,實際上是首席試飛員,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這種稱呼。殲七III是由成都飛機公司和貴州航空工業公司聯合研制的,後者主要負責飛機機翼和前起落架的設計。該機的主要改進有:采用新的全天候雷達設備,提高了飛行控制系統的性能水平,改裝IV型彈射座椅(F-7P也使用這種座椅),增加機內燃油量,以及改裝新的渦噴-13型發動機,推力64.72千牛。這種型號的發動機是在渦噴-7的基礎上發展的,不但體積更小,而且改進了壓氣機和軸承(大大降低了發動機的振動水平),在結構材料上增加了鈦合金,同時在燃料系統中安裝了集成電路金屬探傷設備(防止滲漏)。這些改進對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壽命有明顯的影響。另外配備了全天候雷達和比較先進的火控系統;翼下可掛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火箭和炸彈;機內燃油量增加;機翼後緣裝有吹氣襟翼;改裝新型的座艙蓋,向右開啟,上方有後視鏡;裝有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彈射救生坐椅。
經過改進後生產的殲七III飛機,表面上看起來象米格-21MF"魚窩"-J(Fishbed-j),如起落架處的凸包、迎角傳感器和冀刀相同,機頭進氣道和中心錐整流罩加大了也壹樣,但實際上有了很大的變化。該祝還在翼根下安裝了兩門機炮,代替了以前安裝在機腹短艙內壹門23毫米機炮。飛機上還裝有"附加扡"式的敵我識別天線。 在中國空軍服役的殲七III飛機,其外表塗裝主要由藍、褐和淺褐色組成。
殲教七
殲七II的基本雙座教練機是殲教七。"殲教"是殲擊機教練機的簡稱。這種飛機是為殲七、殲八飛機飛行員訓練及改裝需要而設計的,在外觀上,它與米格-21U"蒙古人-A"飛機很相似。研制這種教練機的想法產生於1979年,使用需要則是在1981年提出的。該機由貴州航空工業公司負責研制。引人註目的是,其研制進度快,且進展順。1985年7月5日首飛,試飛員嚴秀福。主要特點是前後座艙蓋均向右開啟,後座艙蓋上部裝有電動收放的前視潛望鏡;後機身下方有雙腹鰭。
殲七D(原稱殲七III改或殲七IIIA)
殲七D曾用名殲七III改或殲七IIIA。為了發揮殲七III的優點,彌補它的不足,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對殲七III進行改進設計,換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更新了座艙設備,改進了火控系統和武器。由此發展而成的殲七D型飛機,在全天候作戰效能方面大為提高。
殲七E
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和院校合作在殲七II基礎上,進行較大的改進設計,發展而成的晝間殲擊機。選擇了新的雙三角平面形狀的機翼,增設了機翼前後緣機動襟翼,提高了亞、跨音速機動性能;增加發動機推力,降低油耗,將原渦噴-7乙發動機換為渦噴-13F發動機;加裝了平顯武器瞄準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換裝了航姿系統,無線電羅盤,信標接收機,無線電高度表,超短波電臺等;加掛高性能空空導彈;增加武器外掛能力,在機翼兩端各加壹個外掛點,增強了空對地火力;增加了壓力加油系統,液壓系統采用密閉加油,以及對平尾和副翼載荷進行設計改進等。改進後的飛機其低空格鬥能力,起降性能,對地火力,續航時間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並對未來電子戰有壹定的適應能力。我國"八壹"特技飛行表演隊已於1994年7月選用該型飛機作為表演機另編為殲七EB(B為表演之意)。
F-7MG
殲七系列的最新改型。采用雙三角形機翼(內翼後掠角57度,外翼後掠角42度),有前後緣機動襟翼,翼下有2對外掛梁,可以靈活地換裝武器。
主要技術數據:最大速度:Mach 2.0.作戰半徑:700公裏,最大 航程:2200公裏,最大升限:18200 米,主要武器: 兩門30mm機炮,五個外掛點,PL-2A,PL-7法制R5 50空對空導彈,57-2,90-1型火箭彈,50,150,250 ,500Kg炸彈。
殲七FS
1998年6月8日,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等9家單位合作研制的殲七FS首飛成功,試飛員為錢學林。該型飛機將主要用於關鍵技術的驗證飛行。從外形上看,殲-7FS與原有殲-7系列戰鬥機的最大區別是,改變了原機頭進氣方式,即演變為下頜式進氣,這種進氣方式與美國的A-7"海盜"攻擊機類似。這種改進有兩個優點:首先增加了機鼻的容積,便於安裝大功率的機載雷達;其次,提高了大仰角飛行時的進氣效率,從而使飛機的姿態機動能力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