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本國經濟發展上也具有極大的價值。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只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在世界上適於海運的人工運河中,其使用國家之眾,過往船只之多,貨運量之大,蘇伊士運河名列前茅。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過往船只通行費,多年來壹直與僑匯、旅遊、石油壹道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四大支柱。現在運河每天為埃及收進200萬美元的外匯。船過運河按位繳納通行費,還要交付引水費和航標等費用。1993年運河收入達19億美元,1994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
世界上最長的無船閘運河。
與其他水域相比,事故發生率幾乎為零。
可晝夜通航。
當船尺寸過大時,有可能加深、加寬河道。
VTMS(船運管理系統)被引入,這是壹個非常精確的電子雷達觀測網絡。
蘇伊士運河可以為各種超級貨輪提供服務。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蘇伊士運河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沙特伯吉達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間繞好望角的距離是11771英裏,而經蘇伊士運河的距離僅1698英裏,節約86%的距離。
荷蘭鹿特丹和日本東京之間的距離經蘇伊士運河,也可比經好望角節約23%。
世界海運貿易額的7%都是通過蘇伊士運河,其中35%的份額是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東南亞港口,39%是遠東地區。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運河是埃及血汗和生命築成的,但卻為英、法的運河把持。蘇伊士運河每年攫取巨額利潤,成為埃及的“國中之國”。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勝利後,埃及掀起反對英軍占領運河區,要求收回運河的鬥爭。1 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於1956年6月13日前將占領軍撤出運河區。埃及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抵禦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尋求軍事援助遭到刁難與拒絕後,於1955年9月與蘇聯、德國、波蘭簽訂貿易協定,購蘇聯等國的武器裝備。這引起英、法、美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為迫使埃及放棄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發表聲明,撤回1952年允諾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大壩工程提供的7000萬美元援助。接著,世界銀行也停止貸款2億美元給埃及的計劃,埃及不屈服於西方壓力,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頒布“關於國際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命令”,以便用運河航運的收入作為建造阿斯旺大壩的款項。英、法擔心運河關閉,海灣與西歐之間的石油運輸線被切斷,對埃及進行威脅制裁。首先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的基金。8月2日,英、法、美三國發表聯合公報,主張蘇伊士運河“國際化”,並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隨後,美國、澳大利亞、埃塞俄比亞、伊朗和瑞典組成的“五國委員會”對埃及施加壓力。英、法還煽動幾百名外籍職員離職,但埃及領航員成功保證了航運暢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開倫敦會議,決定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討論。
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10個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島,向運河逼進,埃及軍隊進行頑強反擊。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雙方軍隊在12小時內從運河區撤出,否則將派兵幹涉,遭到拒絕。10月31日,英、法軍隊對埃及進行武裝幹涉。11月5日,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附近登陸,但在當地軍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軍受阻。埃及宣布與英、法斷交,埃軍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衛運河區。世界各國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義鬥爭,壹些伯國家與英、法斷交,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11月1日,美國在緊急大會上提出立即停戰的提案。2日,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這個提案。11月5日,蘇聯建議與美國***同出兵“制止” 侵略,並向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聲稱“決心使用武力”恢復和平。英、法內外交困,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從埃及撤軍,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蘇伊士運河鬥爭的勝利。
蘇伊士運河是在埃及東北部蘇伊士地峽上開挖的壹條世界著名的人工河道。扼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沖,是溝通地中海與紅海,進而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國際貿易航道。它於1859年4月開工,1869年11月正式通航,歷時十年八個月,為挖通運河,約有12萬埃及人喪生。運河北起塞得港,中間穿過提姆薩湖、大苦湖和小苦湖等,南止蘇伊士灣頂端的陶菲克港,長161公裏,加上伸向地中海(9公裏)和蘇伊士灣(3公裏)的河段,總長173公裏,寬180~200米,水深 15米。原來只能允許吃水 11. 5米、載重 6.5萬的輪船通過,經過近年來擴建,現能通過吃水深20米、載重26萬和空載70萬的超巨型輪船。為方便運河兩岸往來,埃及於1980年修建了長達5,912米的蘇伊士運河水下,成為連接亞非兩洲的重要紐帶。
蘇伊士運河的開挖通航,大大縮短了歐洲、北美至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航程。從歐洲大西洋沿岸通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到印度洋,比繞道好望角縮短航程5,500~8,000公裏,而對黑海沿岸國家來說,則縮短壹萬公裏以上。航線短,縮短航期,使運費降低,由海灣到歐洲的油輪油運費比繞非洲南端約減少30%。同時,船只通過運河比過“風暴之角”——好望角要安全得多。因此,蘇伊士運河很快成為世界最繁忙的航線,每年都有100多個國家的二萬多艘船只通過這裏,亞歐海運貨物80%、世界油船運油位的四分之壹都經過這條人工河道。蘇伊士運河在埃及的經濟活動中更具有特殊意義,壹方面提高了埃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另壹方面也增加了收入。船只通過運河除按位繳通行費外,還要付引水、航標等費用。近年來運河每年為埃及增加外匯收入約7億美元,平均每天近200萬美元。運河收入與石油、僑匯、旅遊壹起並列為埃及的四大財源。
埃及用血汗和生命在自己的土地上開挖的這條“東方偉大的航道”,卻被霸占著,成了它們進行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的工具。運河建成後法國把持了經營權,自1882年開始,英國霸占運河達74年之久,成了英國的“東方生命線”。1956年埃及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使其獲得新生。然而由於中東局勢不穩定,運河時常被關閉,如1967年6月中東戰爭後,運河成了埃及、以色列對峙的前線,迫使埃及關閉運河達8年之久,1975年6月才重新開放。
其實,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壹條運河,後人稱之為“法老運河”。這條古老運河潛在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令各國垂涎不已,刀兵不斷,先後被羅馬人和伯人侵占。到了8世紀,埃及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堵塞了這條運河。
1798年,拿破侖占領埃及後,為開辟壹條直接奪取印度和遠東財富的通道,他親自帶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跡,準備重新開通它。但是,他的工程師測量出現錯誤,認為紅海的水位要比地中海高出10米,開鑿運河是不可能的事。不久,拿破侖因急於回國,開鑿運河的事隨即作罷。
19世紀,英法兩國把目標都集中在富饒的東方。法國企圖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直抵東方,以打破英國對好望角航道的控制。英國為維護其在東方,特別是在印度的利益,則反對開鑿運河,主張從亞歷山大經開羅、蘇伊士,敘利亞、幼發拉底河至波斯灣修築壹條鐵路,以加強東西方的。1851年,英國獲得埃及的許可,開始修築亞歷山大至開羅的鐵路。法國也不甘落後,支持工程師萊塞普斯騙取埃及的信任,於1854年簽訂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並於1857年成立了“國際蘇伊士海運運河”。1859年春,蘇伊士運河正式破土動工。其間動用了幾十萬埃及民工,在霍亂猖獗的蘇伊士地峽的泥濘中開鑿運河,為此12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1952年埃及革命成功後,埃及要求英軍撤離埃及,並在運河區組織遊擊隊襲擊英軍。1956年7月26日,埃及領導人納賽爾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英美不甘心失去他們在運河中的利益,1956年10月夥同以色列入侵埃及,企圖重占運河,納賽爾,但遭失敗,運河終於回到埃及的手中。目前,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只通過運河,過往船只的通行費多年來壹直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1994年,埃及運河收入超過20億美元。現在,蘇伊士運河已成為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