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燃情主廚》不進廚房就永遠不懂

《燃情主廚》不進廚房就永遠不懂

文 | 飲冰患者

有奇才者必有奇形 ,是我看完 Burnt 之後最大的感受。Burnt是燒焦的意思,這個詞用在廚房中確實帶有很強的煙火氣,所以這部電影的中文名叫《燃情主廚》或《天菜大廚》。

我幾次發現自己喜歡的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低的不忍直視,被隨意解讀了不少。《燃情主廚》也是其中之壹,但我也理解。 因為不懂食物不會做菜的人,或對美食並無太大追求的人,是不會理解本片所深藏的內容的 。

主角 Adam 剛出場竟是從監獄釋放出來,足足撬了壹百萬個牡蠣之後,仿佛重獲新生。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個落魄的昔日大廚已經退出舞臺時,大廚卻魔性回歸,銳氣不減當年,而且豪氣沖向米其林三星。

所以,這個電影壹方面談吃,壹方面也是壹個很勵誌的故事: 壹個癮君子洗心革面並努力重獲榮譽的自我成長之路。

對於這樣的奇才,本身就是壹個矛盾,性情讓人消受不起,才華又讓人心服口服。

是的,他脾氣臭人品渣,但他長得帥會做菜。 生活中的矛盾也不就如此?又愛又恨。或許天生奇葩,又或許是先有了無可爭霸的才華撐腰,之後才能揮灑不羈的真性情。

不管是哪種情況,我常常覺得這種人的內心必定“抖S”,惹得眾小廝花式被虐。

然不管主廚怎麽發火,其他人也只有 “Yes chef,Oui chef” 的份兒。

有時矛盾恰恰是魅力的所在,我們不是喜歡反差萌麽? 但這其實並不完全是劇情做作,從廚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物還原還是挺真實的。

個人總是覺得,這世上有三種崗位之人大概是天生乖戾,脾氣火爆:出租車司機、高中班主任,還有就是廚子。 幾乎每壹個米其林大廚都是人前身懷絕技,人後性情古怪,或是吹毛求疵,或是暴跳如雷,舉手投足之間滿是不可壹世的傲嬌,動輒鍋碗瓢盆摔得叮咣響。

最典型的就是人盡皆知的戈登. 拉姆齊,壹方面他廚藝精湛碾壓眾人,是世界“頂級廚神”;壹方面卻也因其粗魯與嚴格並存的完美主義情節而令人聞風喪膽,被譽為“地獄廚師”。

Adam 讓人聯想到現實中的戈登.拉姆齊,片中的他也是在廚藝上天賦異稟,無人能敵;在為人處世上卻令人咋舌吃驚,唏噓不已。妳可以心裏咒罵這個主廚二百五夯貨,但事後妳還是會佩服他。

每壹個優秀的廚師必定是完美主義者。

這意味著手中每壹道出品必須是完美的色澤,完美的調味,完美的擺盤,完美的溫度,完美到從每壹個感官去體會都不留瑕疵。 做到如此程度的人就被稱為大師,不瘋魔不成活,旁觀者會覺得太不近人情,但後廚本就是壹個殘酷的地方。

如果打8分是米其林壹星,9分二星,9.9分三星?實際上, 任何壹個環節只要不夠9.9分就是垃圾,這才是三星 。

用來做 Pommes Anna(法式黃油土豆片)的每壹片土豆都得2毫米厚。

“妳測量了妳的土豆片麽?”

妳是如何把壹片新鮮的比目魚變成壹塊死氣沈沈的魚幹的?

“向比目魚道歉,因為它白死了。”

完美面前食物至上,菜做砸了人長得再美也沒卵用。 這種“認菜不認人”的執拗勁兒非常打臉,主廚發起火來,那沈重感說是地獄廚房壹點不為過。

而對於視菜如命的chef 來說,“不錯” 可能是最具侮辱性的評論。 對龍蒿葉慕斯的品嘗是個小插曲,卻足以看出壹根筋的完美主義,妳可以說龍蒿葉多了少了,但 good,沒啥意義。

故事中還有壹處令人深思的情節,Adam 在與助手研究配方時說: 想做讓人憂愁的食物 。

我聽過太多的人說做飯使我快樂,要做讓人開懷大笑的食物等等。 為什麽壹個米其林主廚要做讓人憂傷的食物?看完這個主廚的蛻變大概就會明白了 。

關於美食的電影,這裏不得不提神秘的 Michelin Men “米其林探員” 。而關於米其林,片中有壹段教科書式的講解,Maitre D'對前廳的開小會上可以句句劃重點:

米其林會派他們的調查員去飯點吃飯並評分,

分為壹二三星,或者沒有星,

沒人知道他們是誰,

他們來,吃東西,然後走,

但是他們有習慣,

他們也必須遵守程序,

以給所有飯店相同的機會。

這個Michelin Men 有可能有時是女人,

他們壹般在 7:30之前訂桌,

其中有壹人會先到,然後在吧臺喝酒,

他的搭檔半小時後到,

壹個人點 Tasting Menu(試味套餐)

壹個人點 A la carte(菜品單點)

壹直如此,

他們會要半瓶酒,要 tap water,

他們穿商業正裝,很有禮貌。

但要註意,

他們可能在地上放餐叉,

放在桌子下,看妳是否註意到,

他們不會扔下去,

因為那樣會發出聲音,很容易被發現。

如果他們找到哪怕壹點岔子,就完了。

好不夠,優秀不夠,完美是唯壹衡量標準。而對於出品完美的追是這麽體現的: “擦掉指紋,端平了,要和我給妳的時候壹模壹樣。”

全劇在壹頓 Family meal中結束了,簡單之下卻有它的深意。 廚師們的飯往往是由其中壹員在飯點忙碌之後做幾盤大分量的食物壹起享用,就像家庭聚餐壹般,所以廚師稱那叫 Family meal,這樣的鏡頭壹***有兩次。

第壹次,Adam 是壹人在壹旁沒有加入,那時的他依舊人際關系處理糟糕,他的問題壹直都是無法直面人生或直面缺陷,他試圖走出過去但往往遍體鱗傷。

不過他終究明白有些事情靠自己是無法獨立完成的,所以第二次,也就是結局的他除了獲得米其林的成功,更顯著的變化是他自然的融入了廚師們的 Family meal。

應該說電影結束之時也預示了 Adam的蛻變成功, 經歷了痛苦、艱難、背叛等壹切磨難後,成功直面自我,或許比他取得米其林的榮耀意義更大 。

或許現在也可以試著來理解壹下Adam 的想法,想做令人憂愁的食物。他曾壹次說過“烹飪是他的全部自我詮釋”,那麽他對人對物的表達只能通過食物來傳遞。 相比喜悅,憂愁來得更深刻 ,或許更不易被遺忘。經不起第二次失敗的他必須讓人記住自己,贏得尊重。

以上都是欣賞男主的顏值(其實整體卡司的面貌也是壹流水平!)以下簡要剖解電影本身。

從表面看,這部電影展示了三大塊:

除了菜品完成後的呈現很養眼,廚房裏對於原始食材的處理也是專業的漂亮。

那些疊餐巾熨桌布擺刀叉再拋光酒杯什麽的,都讓人想起從前在學校時,尤其是壹年級的課,做不好被懟被批的往事,但做到精致確實很漂亮。這大概也是我特別喜歡糾那些細節點的原因,原諒我就是個盯著芝麻不要西瓜的人。

往深處講,看細節!除了巴望美食,很多意思都是從細節點滴處表現的。 廚藝的追求,內心的恐懼,團隊的建設,名譽的維護,驕傲與抵擋,妒忌與理解,謙卑與成長,友誼與信任...... 最彰顯功力之處不就是細節嗎?

(本片妳還會看到暗含的基情嘿嘿,恐怕在愛妳的人眼中,缺點都是可愛的。)

即便這部電影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美食、勵誌、基情...

但,不進廚房,妳就永遠看不明白。

--- END ---

(本文已收入公眾號“步步指南”,轉稿合作請聯系,盜稿必究。)

《紅海行動》| 英雄多悲劇,我們還有多少熱血可以拋灑

半島酒店 | “遠東貴婦” 的下午茶和門童

岐阜 | 《妳的名字》尋最詩意的深山老林

從城市溫泉演變到公***澡堂的趣聞

漸行漸遠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