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兩區”嚴格來講,並不是壹個新的概念,在2008年馬英九接受BBC采訪的時候,如果大家去翻查記錄的話,他曾經提到過類似的壹個概念,不過當時的重點是強調“三不”,因此媒體基本上忽略的“壹國兩區”的概念。
嚴格的來講,“壹國兩區”的概念有它新意的地方,特別是吳伯雄這次在見胡錦濤總書記的時候,非常鄭重的來商討這樣的壹個問題。基本上是使兩岸關系向前發展有了壹個積極的信號,特別是在馬英九成功連任之後,國民黨方面再次提到了有關涉及兩岸的政治議題,提出這樣的壹個概念,我個人認為有它積極的壹面。當然大陸方面正在審慎的評估,審慎的分析,比較冷靜的來處理,我們看到,基本上大陸官方的媒體對這個問題提的比較少,熱炒的都是其他的壹些媒體,或者大陸以外的媒體,包括臺灣島內的媒體。
我個人認為,“壹國兩區”的概念確實有它新意的壹面,這個所謂新意的壹面是比較於“三不”,就是馬英九堅持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來說,它在壹些可以探討的空間上,有了進壹步的擴張。特別是堅持“壹中”,這個是兩岸以及國***兩黨進行交流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基礎,如果沒有壹中的話,基本上兩岸的交流就會停頓,兩黨的交流也會中斷,所以國民黨方面堅持“壹中”,就是壹個中國這樣壹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兩區的方面,其實我們仔細的來考慮,兩區這個概念的話,基本上是臺灣地方法律的壹個規限,臺灣的憲法,臺灣在1991年7月21號通過的《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的裏面,都是用了這樣的壹種概念。條例裏面的第壹章,總則裏面的第壹條、第二條全部都是規定了什麽叫做大陸地區、什麽是臺灣地區,有壹個非常嚴格的法律定義,而以後的多次修改兩岸關系的條例,以及後來產生了壹系列的子法律,包括大陸學生到臺灣旅遊、大陸配偶到臺灣生活,兩岸的旅遊交流,這些子法律全部用的都是大陸地區、臺灣地區。
因此現實就基本上是這樣的壹個概念,是從現有臺灣的地方的法律衍生而來。這裏面就有壹個問題,如果說這個概念有意義的話,必須是能夠在未來實行的,也就是說能夠***同的被兩岸所接受,為今後兩岸的政治上達成協議,或者是改善關系能打下壹個基礎,但問題在於這個概念能不能實施,如果不能實施就沒有什麽意義。
我現在考慮比較多是從兩個層面來考慮。
第壹,就是如果大陸接受這樣壹個“壹國兩區”的概念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大陸方面承認臺方的法律,而法律是非常嚴格的,屬於壹個地方主權的壹部分,特別是憲法,它應該是壹個地方或者是壹個國家主權的象征、主權的壹部分。如果這個概念是從憲法和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衍生而來,就意味著大陸可能會承認有關的法律,當然這是壹個可以進壹步探討的,屬於司法界探討空間的範圍。
第二,就是當大陸方面能夠接受“壹國兩區”這樣的壹個概念的話,我們就要問了,和“壹國兩制”有什麽樣的差別呢?因為“兩區”最後都要歸屬到制度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我們換句話說,在香港地區、澳門實行了“壹國兩制”,這裏面有壹個主權上的變化,就是首先這兩個地方的主權是回歸中央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或者是集中在北京的,如果臺灣方面或者大陸方面接受這樣概念的話,主權的部分是在哪裏,是五五分?還是歸集到壹個相對來講,實力、或者是體積、人口比較多的壹個地方,這個又是壹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我相信臺灣方面對這個問題是不願意多加思考的,因為如果說有壹個所謂的主權回歸的話,就是相當於矮化臺灣,臺灣方面現在不願意觸及這個問題,但是不管怎麽樣,當妳承認“壹國兩區”或者是“壹國兩制”的時候,畢竟會觸及到主權的壹個分配。即便是五五分配的話,在很多的壹些復雜問題上,外交、國防、安全,這些涉及到壹個國家的重大安全利益、重大政治利益的時候如何來分配,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因此這樣壹種概念的提出,是壹個積極的信號,也表明無論是國民黨還是***產黨,都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往前再走壹步。
但是壹些具體的問題,恐怕還要經過兩岸非常審慎的評估和研究、兩岸的司法界,兩岸有關的部門要經過認真的探討,才能夠真正的解釋清楚這個“壹國兩區”究竟包含了怎樣的壹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