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劍奇俠傳
近年,人們總說“武俠已死”。可在這個年代,“死”掉的不只有武俠,還有仙俠。其實“仙俠”這個元素由來已久,從《搜神記》等古代誌怪類小說的流傳,到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的火爆,都可以看出國人對“仙俠”元素壹直青睞有加。
影視界就曾試水過這壹題材,將還珠樓主的小說《蜀山劍俠傳》影視化,拍攝出電影《新蜀山劍俠》。之後,影視界人才們也沒有停下對“仙俠”的探索,相繼拍出《蜀山奇俠之紫青雙劍》、《新蜀山劍俠》等仙俠劇。
影視劇市場才真正迎來仙俠劇的巔峰,“仙俠”也開始風靡大江南北。而那部創造了歷史的仙俠劇,就是胡歌、劉亦菲、安以軒主演的《仙劍奇俠傳》。對於內地很多觀眾來說,這才是自己心中首部也是最經典的壹部仙俠劇。
只可惜,國產劇市場沒能延續這個輝煌,後續拍出的仙俠劇雖說不乏佳作,但都沒能創下收視奇跡。直到幾年後,胡歌再度帶來《仙劍奇俠傳三》,這才讓國產仙俠劇回光返照了壹把。再之後,仙俠劇就壹部比壹部差,觀眾們也壹次比壹次失望。到了今年夏天,國產仙俠劇市場更是誕生了壹部公認的爛劇——《千古玦塵》。觀眾們也不禁感嘆:“仙俠”真的死了。
其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以前備受好評的仙俠劇——就比如兩部“仙劍”——無壹例外是服道化精美、演員青春靚麗外加擁有蕩氣回腸的配樂、感染力十足的情節。可如今由於資本的傾入,影視行業也被註水,從業人員變得越來越浮躁敷衍,國產仙俠劇連最基本的服道化都無法保證,更別說詮釋出“仙俠”的內核了。
至於什麽是仙俠的“內核”,其實名稱就已經透露——仙俠,仙俠,“仙”與“俠”兩個字都是重點。首先是“仙”,它要求人物在形象上符合仙人的氣質,而這就需要造型和演員的相輔相成;再者是“俠”,它要求人物具備俠義精神,而這也是“仙俠”的關鍵,是其最重要的內核。
回顧以往廣受認可的仙俠劇,就比如兩部《仙劍奇俠傳》,在這兩部“仙劍”中,故事的主線都是主角團升級打怪,行俠仗義,甚至在“仙劍3”還到了拯救天下蒼生的高度。而人物們的感情,則是副線。可在如今的仙俠劇裏,這兩者的順序卻顛倒了過來,人物間的愛情反倒成了主線。而當愛情成了主線,這還是什麽仙俠劇呢?根本就是古裝言情劇嘛!
以前的仙俠劇說的是壹群人的故事,如今的仙俠劇說的是兩個人的故事;以前的仙俠劇,主角們能夠為了天下蒼生犧牲小我小愛。如今的仙俠劇,主人公卻為了小我小愛毀天滅地;以前的仙俠劇,配角也有自己的故事線。如今的仙俠劇,配角全都圍著主角轉;以前的仙俠劇,功夫全靠打,拳拳到肉。如今的仙俠劇,替身不夠,慢動作來湊;以前的仙俠劇是因為大義責任而虐,如今的仙俠劇卻因為誤會糾結而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