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 歷史 中,第壹次出現類似於護照的信息是在《聖經》的尼希米記中,記錄了公元前450年,波斯王亞達薛西簽署了壹份文書要求幼發拉底河邊的領主保證尼米西(公元前五世紀的希伯來領導人)安全順利地到達猶大王國。
到了歐洲中世紀時期,旅行者可以從壹些地方領主那兒得到通過城池的文書。根據英國的資料顯示,大約公元十三世紀的時候,葡萄牙的壹些商人就從英國或者其他國家的國王以及壹些地方領主那兒得到含有數字的通過城池的文書。而英文中的"Passport"則是到了十六世紀的時候由英國樞密院在發放的通關文件中正式被應用。
那時候的護照壹直采用拉丁語及英語,到了18世紀70年代,被法語替代,直到幾十年之後,1858年,英國給自己的國民發放了壹個標準文書——護照。不過,揣著護照去旅行得是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麽國內知名欄目《曉說》中,高曉松說壹戰之前,大家隨便跑,留洋的人到處都是,的確,在那個時候,旅行並不是壹定得要護照的。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之後,護照逐步發展成現代的樣子,壹個硬皮封面,幾張內頁,還得有照片。
在中國的 歷史 中,護照最早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不過,最有名的還屬唐朝,因為大家很容易想到《西遊記》中唐僧手裏的那本通關文牒。最早的時候,中國人用竹簡、布帛、木板、金玉、紙張做成"封傳"、"契"、"照碟"、"過所"、"符節"、"符傳"、"路證"、"路引"等證件出入邊塞關津,上面會有些相關信息以便查驗。清朝的時候,護照,其意義就更像是"保護"、"關照",持有護照的人受到"保護"與"關照"通過關口,清朝晚期,還有不同的護照,其中就有了 旅遊 護照。新中國成立之後,就有了中華人民***和國護照。
值得壹提的是在世界遭受殘酷戰爭的時候,許多人流離失所。原本是極地考察家的挪威人弗裏德托夫·南森先生在1920年任國際聯盟難民與戰俘事務專員期間,完成了近43萬名戰俘的釋放、遣返工作,同時還安排了 150萬俄羅斯難民和大量希臘難民重新安居。為了幫助更多的難民,他於1922年設計了壹款全新護照,並向國際聯盟提出這款護照。這就是著名的南森護照(Nansen Passport)。南森護照專門提供給流離失所的無國籍人士。在這之後的二十年間,壹***有52個國家承認該護照,南森國際南明救濟局總***發出了大約45萬本,幫助了數十萬無國籍人士移民到了其他國家。因此,南森於192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他將所得獎金捐獻給國際難民救濟事業。1931年在日內瓦成立南森國際難民救濟局。南森還寫過壹些書籍,例如《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極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