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人非聖賢,孰能無惑

人非聖賢,孰能無惑

意思是壹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沒有疑惑。

原話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出自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的《師說》。

原文節選: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從師的傳統,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擴展資料:

“人非聖賢,孰能無惑”告訴人們,人不是生出來就都懂得許多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告訴了我們要多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知識。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百度百科-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