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人行動的動力。人之所以會有行動,使因為他們受到某種誘惑,這個誘惑告訴他們這樣做會得到什麽好處,於是他們才會去做,並且不顧壹切,不管有多困難,也不管有多危險,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因為如此,人才能演繹偉大而精彩的生活,才能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興衰榮辱,才能不斷地取得進步。
欲望是社會進步的源動力。長期以來,受馬克思的影響,很多人傾向於把社會進步的動力歸功於生產力,但要知道,生產力是人做出來的,而推動人行為的動力又是欲望,因此,社會進步的實質是欲望推動的結果。例如懶惰,從表面上看它是壹種惡劣品質,但它卻在實質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為人們正是在懶惰的推動下改進生產工具、提高生產率從而減輕自己的負擔,獲得更多的休閑。
欲望是自私的,正是因為如此才長期遭受人們的非議和道德的譴責,於是各種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儒教)才會紛紛倡導禁欲,最終給人們帶來災難。很顯然,人們扭曲了這樣壹個事實:自私本身不是無罪的,有罪的是用不法手段營私。如果壹個人為私利合法經營,他顯然是無罪的;如果是貪贓枉法、殺人放火、背信棄義、兩面三刀,那才是真正的罪過。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營私都是不法的。
馬克思為了批判自私和欲望把人定義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其目的是想為社會剝削(公***剝削)找到理論依據和借口。因為既然是社會關系,那麽他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就被限定了,他的存在就是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而不應當有所超越。這實質上是把人看成連接在社會這部大機器上任勞任怨的“零件”,是不人道的,也不知道馬克思哪來那麽大的權力能隨便決定壹個人命運!因此,人的本質不是社會關系,不是連接在社會這部大機器上任勞任怨的“零件”,他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利益和要求,他是欲望。至於社會關系,那是“不得已而為之”,換句話說是主觀無意造成的客觀結果。例如,壹個人想掙錢而辦企業,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就業,但我們不能據此說這人辦企業是為了增加就業,要使那樣的話,這個社會真是荒謬得有些可愛了。
人的本質是欲望,但欲望是無窮的,而人的能力有限,這是壹切痛苦的根源。要想減輕這份痛苦,壹可變強,二可限欲。
“變強、變強、變更強”,對於我們這個善良的民族來講,這也許是壹組極不和諧的音符,卻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選擇。當今社會是如此的邪惡,早已不是我們孩童時想象的那般美好,因此繼續以善良的心態去面對這個社會是註定不能適應的。有時,看到那些剛出社會的青年面對這個社會所表現出來的疑慮、惶恐、困厄和失望,不能不讓人感到震驚,這不但是教育的失敗,而且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失敗。
變強把!只有變強,妳才能從容的面對這壹切,只有變強,妳才能走進妳那迷人而又偉大的理想。既然痛苦是由能力與欲望的差距造成的,那麽妳就應當用自己力量來縮小這個差距,從而獲得幸福。
要學會“惡”,但強的本質並不是惡,它是力量、是意誌、是火、是宇宙間的閃電、是撕裂身體的疼痛、是粉碎壹切的激情...
要有侵略的意識,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對方,隨時掌握主動,進攻、進攻、再進攻,不能有半點遲疑。
學會戰鬥的技巧,不能壹味的蠻幹,要講求策略,註意運用智慧,尋找對方的弱點,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尊重敵人,擊敗敵人。
變強能讓人接近欲望而獲得幸福,但並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通過變強來實現,恰恰相反,很多欲望是不能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妳應當限制自己的欲望,因為除此之外,妳別無他法。當然,對那些通過努力能實現的欲望,如果妳不想努力或覺得努力太苦,妳也可以限欲,但這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強健精神。
限欲並不是逃避,也不代表阻礙變強的消極意誌,它的實質是調整,是量力而行。壹個人的野心可以有天大,但必須以自己的能力為前提。
限欲也不是禁欲,雖然二者有壹些相似之處,但在根本上還是不同的。首先,限欲在程度上要輕於禁欲,它不否定欲望,而禁欲則相反;其次,限欲是理性的調整,是主觀行為,而禁欲則是外來力量的強迫,這體現為宗教和馬克思主義。因此,我們必須嚴格區分二者,才能理解限欲的深刻價值和重要意義,從而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以便獲得幸福。
當然,考慮到社會的承受力,人的欲望也必須受到限制。因為人生活在這個社會裏,就像魚遊在水中,車行在路上,有必要維護水的清潔和路的秩序。壹個無視“公***意誌”的人,他不是壹個強者,充其量只不過是個讓人鄙視的破壞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