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地域遼闊,而人口稀少,早期多為原始森林,只有土著居民在那裏耕織、狩獵。後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移民到達北美,開發森林,建起了木屋,他們多以林業、礦業及漁業為主。因為北美木材豐富,用地寬裕,因此住宅多采用木結構及木維護材料,以單層、3/2層及2層為主,住宅周圍均有大片綠地。
到現代,隨著人口增長,土地越來越緊湊,在市區或近郊開始發展組團式住宅群,也有的建造公寓式住宅,同時也開始向空間發展。
北美氣候冬季較寒冷,但由於三面臨海,受海洋季風的影響,沿海某些地方冬天溫度壹般高於零度,由於夏季不熱,因此住宅設計中主要考慮冬季保溫措施,主要房間向陽,減少向北開窗戶的面積並采用雙層玻璃。
北美自然景色優美,物產豐富,人們熱愛自然,並註重生態平衡。在住宅周圍種植各種花草樹木,環境清新,人們習慣換鞋進屋,在住宅大門處均設有換鞋地方和衣櫃。北美人熱愛活動,周末時他們大多數都全家出遊。
北美人很講究實用,因此在住宅設計方面註意使用方便,以及節能。選址的時候多選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較好的地方。
住宅壹般有兩個車位的車庫,並用來做儲藏室和工作間。有的車庫為半露天式。
主人的衣服習慣於掛存,因此,房間中有大量衣櫃,甚至在門廳、浴廁中都有衣櫃。廚房和廁浴商品化程度高,並且壹般在住宅竣工出售時這些設備就已完善。
北美住宅很多都沿用過去的的壁爐形式。因為壁爐可以創造壹種溫馨氣氛,因此,仍有不少住宅拿它來做裝飾,並多采用煤氣或電熱設備來模仿那種炭在爐中燃燒的形式。
北美建築的傳統為就地取材,多采用木結構、木裝修、混凝土地基。屋面防雨材有油氈瓦、木板瓦及陶瓦3種。油氈瓦的色彩豐富,質輕,可以減少結構荷載,因而采用較多,壹般可用10—15年。外墻裝飾材料有磚、石、抹灰及木板4種,以石料最貴。由於當地環境清潔,外裝修能長時間保持鮮艷色彩。
住宅內部墻各采用紙面石膏板,表面油漆或貼墻紙。為取得良好的隔聲效果,在樓板及隔墻內添加隔聲及保溫材料。室內地面多鋪設地毯,也有采用拼花木地板。浴廁及廚房內則用塑料鋪塊或瓷磚鋪地。
住宅能源采用電及煤氣兩種,以電能為主。炊爐、洗漱、取暖、洗衣烘幹等均用電熱。住宅中設有壹小鍋爐間,多與洗衣房相連。為節約冬季取暖用電,臥室及北向房間開窗面積較小,門窗多為雙層玻璃,周邊鑲嵌密封條。墻體、天花板、地板的構造縫也被嚴嚴實實堵住,以避免室內熱空氣進入結構,形成凝結水,同時也節約能源。
現代建造的多數住宅還采用通風或空調系統,以更新室內空氣和控制室溫。有的住宅將電熱系統安裝在樓板內,形成舒適的冬季環境。
坐落於花團錦簇優美環境中的北美住宅,造型十分講究。由於歐洲遺民的歷史傳統,給北美帶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7種形式,科德角式、都鐸式、喬治亞式、西班牙式、早期殖民地式、法蘭西式及現代式。
科德角風格科德角是美國麻薩諸塞州南部巴恩斯特布爾縣的鉤狀半島。為壹沙質、由冰川造成的半島。伸入至大西洋105千米,寬1.6~32千米,北部和西部與科德角灣為界,西為巴澤茲灣,南瀕溫亞德和南塔克特海峽。28千米長的科德角運河穿過半島基部,將半島與大陸分開,使紐約市和波士頓之間的船運距離縮短120千米多,形成大西洋沿岸水道的壹部分。
房子簡潔小巧,易於建造、維修和改造。在20世紀前半葉是美國最普遍的住宅形式,現在形成的壹層半住宅仍然是退休者及壹般別墅常用的形式。傳統的臥室設在壹層,後來在樓上增加了臥室及浴室。外裝修是白色木板墻及木百葉窗,檐口不加裝飾,往往用紅磚突出煙囪(現已多樣化)。
都鐸風格是由15—16世紀英國式房子演化而來,最初是為有錢人家建造的,以後被廣泛采用。其特點為有突出的交叉骨架山墻,也有2個或者3個的,磚石砌的大煙囪,並有裝飾線腳。墻體采用磚石及抹灰等材料組合而成。喜用凸窗,用狹長的窗扇組成。雙懸式或棱形窗也較普遍。入口用石料砌成拱形邊框。半木料墻體造型,過去是和結構骨架壹致,現在則成為純裝飾物了。
這壹風格因流行於英國都鐸王朝而得名。這個時期大型的宗教建築活動停止了,新貴族們開始建造舒適的府邸,在這種情況下,混合著傳統的哥特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都鐸式就應運而生。都鐸式府邸建築體形復雜起狀,尚存有雉堞、塔樓,這些屬於哥特風格;但其構圖中間突出,兩旁對稱,已是文藝復興風格。這壹時期,還出現許多半木結構(halftimber或叫露木結構)的房屋,供小康人家居住。這種房屋內外墻均用木構架,而在構架之間填以磚或灰泥。漆成深色的木材和淡色墻面形成強烈對比,屋頂為陡峭的雙面坡頂。這種房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常為遊人所註目。英國藝術史上,喜歡用王朝或君王的名字命名近代藝術風格。除上面提到的都鐸式外,還有詹姆斯式、喬治亞式和維多利亞式等。
喬治亞風格這種形式在300年前的英國喬治王朝時期傳入美國,並成為新興的中產階級顯示榮耀的象征。這是壹種有規律的、對稱的立面處理,外型簡潔,按開間排列門窗,壹般采用五開間。厚重的大煙囪是移民生活取暖必不可少的,至少可設有壹個大壁爐。
新英格蘭的早期喬治亞式建築往往采用梁柱結構,外飾大板,以後采用磚墻,在壹、二層之間有腰飾。在外墻頂部也常以齒飾與屋檐交接。坡頂上采用山墻頭飾的老虎窗,窗為多格的雙扇窗,在殖民時期均有白面窗扇,而現在不壹定設了。入口用壁柱和山頭加以強化,在門的兩側或上部嵌以采光窗。
西班牙風格這是壹種充分考慮陽光的布局。其樣式樸實無華,緩坡的屋頂,對稱的立面,拱及拱廊白色(或淺黃色、玫瑰色)抹灰墻面。紅瓦屋頂為西班牙式的重要標誌,現以輕質組合材料代替傳統的重瓦,有半圓筒及S形兩種瓦。
西班牙建築註重室內外的結合,有豐富的室外活動場地,如庭院、陽臺、平臺(室外就餐處)及噴泉等。西班牙式還喜歡采用鑄鐵欄桿和窗格,或用鑄鐵做拱廊。入口為木板門,用石料或磚做裝飾。有裝飾的煙囪頂部,有時還采用瓦屋頂以強化其效果。
早期殖民地風格早期殖民時期生活艱苦,雪及寒冷是建房的主要問題。美國的移民們在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並不住在原始的小木屋中,而是以他們熟悉的英國的建築技術適應新的環境,采用梁柱結構,方盒式的房子,只有壹間進深(以後則擴大了);較陡峭的坡頂及山墻,木板瓦,中間有壹個巨大的煙囪;挑出的上層,這是來自英國的傳統,往往在臨街的壹面挑出,可遮蓋下部的街道;經過認真的設計與加工的木板門,菱形格子的窗子,早期窗洞很小,以後逐漸擴大。外墻早期采用垂直木板條,後來很快改成水平的,在南方則以磚墻更為普遍。
在殖民時期,圍爐取暖及做飯是唯壹方式,到17世紀,廚房已完全成為家庭的中心。壹個總是燃燒著的火爐兼炊爐使廚房形成鄉村家庭的各功能區——溫暖舒適的餐室、工作室及集聚處。現今的素特博克斯形式也是將廚房布置在中間偏後的地方,周圍布置了大房間或大空間。
法蘭西風格法蘭西式住宅在美國有悠久而光榮的歷程。從18世紀移民時期到19世紀20—30年代流行,然後有壹段時間停滯,到了20世紀70年代又興旺了,直到現在還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當然由於時代的發展,現在式樣越來越豐富,但仍保留法蘭西住宅的壹些特征:斜脊屋頂,磚墻,拱形門窗與老虎窗,側翼與主屋直接相接相連,並保留了壹些喬治亞式的細部。雙折屋頂是17世紀法國建築師昂普埃爾的創造,直到20世紀仍保留著這種傳統。這種房子立體感強,結構勻稱,另外室內空間較大,顯得較寬敞。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法蘭西式在美國的發展經過壹段滯留,但後來它仍很快地擴散開來,成為北美人較為容易接受的住宅樣式。
現代風格到20世紀50年代,建築師們開始尋求壹種脫離美國傳統形式的建築樣式,他們改變了過去精雕細刻的建築細部,采用流暢的線條,多數為單層房子,也有壹層半、兩層及多層的住宅。既有坡屋頂也有平屋頂。建築設計與環境規劃結合起來,使室外與室內間相互滲透。
現代派建築的特點是簡潔,避免傳統的裝飾。大挑檐形式系20年代由萊特等建造師首創,並成為現代派喜歡采用的形式之壹。在壹些住宅內梁兼有結構及裝飾的作用,有時則單純是裝飾作用。
現代派往往用壹個或多個山墻與主山墻的屋頂垂或交叉,或是將山墻錯位,再加上長短坡的變化,使得建築的體型組合在簡潔中富有變化。
現代派自己更加靈活地運用材料對比,更註重住宅與周圍環境景觀的結合,力求減少室內外的差別。喜歡采用大玻璃窗,天窗、室內外鋪地相連,室外休憩、就餐等。現代派建築師成功地創造了多種形式的建築,也改變和豐富了美國人的生活。
別具壹格的機器人建築看到這個題目,妳千萬別以為是用機器人建成的房子,也別指望這房子具有機器人壹樣的功能。至於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這種建築在外觀上就象壹個笨拙的機器人。它的始作俑者就是泰國著名建築師朱姆賽依。
朱姆賽依畢業於劍橋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後,他返回泰國開始創作。這壹時期,他力圖在作品中體現出現代性,從70年代後期開始,他進入了壹個新的創作階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壹群無特色的建築叢林的無文脈的環境下從事個人的創作。於是他的機器人建築學便問世了。
到目前為止,機器人建築學的代表作品有兩座。壹是位於曼谷新商業區的機器人大廈,這是壹幢20層高、建築面積為2.3萬平方米的銀行大樓。1983年開始設計,1986年建成。它的建築形象,只要壹看照片便知。建築體形在4,8,12,16及18層步步向內收縮,形成機器人的頭顱、肩膀、腰身和雙腿。東西兩側為實墻,但配上幾個大螺栓為窗(其外徑為3.8米,內徑2米,用玻璃鋼制成),既顯示機器特色,又起到節能作用。頂層有兩顆直徑6米的大眼球,到了晚上可以由電腦控制壹亮壹暗,似乎奏出壹曲機器人交響樂,親善地向妳眨眼,它對於夜航的飛機來說,又能起到導航的作用。頭頂豎起兩根16.8米的觸角,那是通訊天線和避雷針。
如果說,英國的匯豐銀行以幾億美元之巨在香港建造了由高技派N·福斯特設計的52層高的大廈,顯示了自身的經濟實力,同時成為在香港壹片高層石林中出類拔萃的城市形象的話,那麽,朱姆賽依卻以他的後高技派手法,為壹批泰國新興的青年銀行家設計了壹幢投資1000元(包括室內裝修與綠化)的同樣拔萃的新型建築,它是亞洲新小龍的象征,不可謂不機智也。朱姆賽依的第二個機器人建築,建在曼谷正在發萬近郊區,叫作民族大廈,它11層高,7平方米,目前尚未完工,預計投資為350萬美元,它與壹號機器人不同,側面是壹片白墻面,上面刁豎細槽的窗口,頗像電腦中的芯片和線路,說明機器人差不多,雖是兄弟,卻壹文壹武,各有特色,絕非像汽車,錄音機那樣,千篇壹律。
如果妳認為僅僅是建築的外形和外部像壹個機器人,那麽妳錯了。內部也不例外。大廈的室內設計,包括由泰國雕塑家設計的作品,以及由6家室內設計師***同創作的室內裝修,特別是作成像電腦內線部那樣的頂部線槽等,總體看來還是個名符其實的機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