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化身(梵文:?1?3?1?1?1?4?1?0?1?6,拉丁文寫法:Avatar)在印度哲學中,最普遍被認為和眾神在地面上的肉體表現形式有關。在梵文中,化身壹詞具有透過深思熟慮,並且由於特殊目的而從較高境界“下降”,“轉世”的涵義。通俗的說,就是天神降臨,或者說是天神附體。是毀滅之神濕婆凡身的化身。或者可以理解成神下降到人世用人的肉體施展神的力量,降世神通、天神下凡等詞比較接近這個單詞的含義。阿凡達的英文原名為“Avatar”,詞根本源自梵文。意指降臨人間的神之化身,通俗意義可理解為“化身”。印度教中,AVATAR特指主神毗濕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獸形的狀態。傳說毗濕奴有10個化身,其中有9個已經降臨世間,最後壹個化身會在世界末日降臨。在佛教的語言中,是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之壹,代表著心念和行為,在禪宗經典《壇經》中有通俗的解釋:“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人間佛教認為,三身本是壹體。而在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主的體系中,其也意味著人性中的神靈之能。即使剝離開宗教層面上的解釋,這也是壹個在現今電腦技術中的常見術語,通常指的是在虛擬實境中完美並具象化的呈現出人形。
卡梅隆選擇這個詞作為電影片名,無疑是非常點題的,不單將故事要點透露出來,同時也把主題進壹步升華,達到了在哲學,宗教以及現代科技三者語境中最自然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