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壓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壹個人適應社會的體現,是壹個人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保障。眾所周知,“人際關系難以處理”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壹個不可避免的問題。而人際交往關系的好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甚大。據福州博智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壹項針對在校大學生心理的調查顯示,有17%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而位居“造成困擾大學生的四大心理問題”榜首的竟然是交際困難。調查顯示,約有23%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存在壹定的問題。這無疑表明:處理好人際關系十分重要。
處理好人際關系,將有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個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發揮個人才能以及順利度過大學生活,同時也是大學生實現其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壹、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
上了大學,接觸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人際交往便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而“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成為了困擾不少大學生多時的壹個現實問題。對於那些不大會與人交往的同學們來說,難免會出現由於交際困難而造成心理壓力的問題。
二、大學生出現交際困難的原因
首先,受應試教育影響,多數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較為封閉,交往能力相對較弱;再者,如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其中不乏由於長輩們的教育不當而造成了壹些負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有的學生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榮譽感與合作精神;還有的學生家長過分包辦,使得獨生子女上大學後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和理解偏激等等。加上多數人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閉鎖、羞怯、敏感和沖動,這些都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困難。
三、大學生交際困難的表現
在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中,有的同學比較內向或者有自閉傾向,不善或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而隨波逐流;還有的同學不諳世事,不懂得與不同的人相處……於是,有的大學生就會因難以與他人交往而產生心理壓力。若長期嚴重地發展下去,還可能出現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是心理障礙的壹種,其特征是:當處在公眾場所或與人打交道時出現顯著而持久的害怕,怕被別人註視或受到否定的評價,擔心在他人面前出醜或遭遇尷尬而極力回避。
四、關於大學生克服交際困難而造成心理壓力問題的建議
孔子有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愛默生說:“哦,朋友,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因為有了妳,藍天才廣闊無垠;因為有了妳,玫瑰才火紅艷麗。”可見,朋友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換言之,交朋友、搞好人際關系意義重大。以下為我對某些大學生因不會或不善與人交際而出現心理壓力問題的建議:
1、大學生必須明確人際關系的原則。
據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對於真心接納、喜歡自己的人,人們往往更願意與其交往並維持關系。從普遍的心理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因此,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常常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註意吸引別人的註意,希望別人能夠接納、喜歡自己。當我們了解這樣的原則,我們也就會更清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該如何做會更好。
2、大學生需要克服生活中社會知覺中的偏差。
⑴、克服以“先入為主”為固有觀念的習慣。
我們往往會以第壹印象對某個人“下定義”,而不是經過深入接觸從而更為全面地了解評判壹個人。例如,有的大學生入學時,壹旦對壹個同學形成了不好的第壹印象,今後往往難以改善,這樣就會影響這些大學生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其實,說不定這個同學是壹個很優秀的學生,只是由於壹開始的某壹點和妳不合,故而讓妳對他形成了不好的印象,而我們必須克服這樣的想法。因為這樣過早地對壹個人下定義是不對的,不全面的。
⑵、克服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指的是,對人的某些品質、特征形成的清晰鮮明的印象掩蓋了這個人其余的品質、特征的知覺。例如以貌取人或者以才取人。這些都是以偏概全的人際交往,這種“壹俊遮百醜”,“壹壞百壞”的主觀傾向,會給大學生的交往帶來不便,也需要克服。
⑶、克服對社會各類人“貼標簽”的行為。
“貼標簽”是刻板印象的俗稱。刻板印象常常潛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是指對社會上的各類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看法,或是對人概括、泛化的看法。比如,有的家長會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就會當清潔工。這些家長認為:清潔工就是打掃衛生的,他們幹的活都是令人看不起的。其實不然,清潔工也被稱為“地球的美容師”,他們勤勤懇懇,為美化環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觀之,“貼標簽”是壹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客觀認知和評價,因此,我們不能隨意給人貼標簽。
⑷、克服現實生活中的“近因效應”
? “近因效應”是指壹個人在另壹個人身上由最近獲得的有關信息,得出的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強烈影響。例如,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曾經做過壹個實驗,當他向壹群人描述壹個名為吉姆的男孩時,先說優點,再說缺點。在描述優點的時候,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個友好的人。但在說完優點後,中斷他們的思路插入某種活動,再告訴他們吉姆的缺點,人們對吉姆的評價就沒那麽好了。據實驗表明,所有的人都受近因效應的影響,但認知結構簡單的人更容易出現近因效應。在與人多次交往的過程中,近因效應具有壹定的普遍性,所以,要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評價壹個人,而不是局限於某壹個點,這樣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壹個人,而並非主觀臆斷地看待,以至於毀掉壹段關系。
3、大學生需要修繕自我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不僅要克服各種不正確的認知,還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培養良好的品質,增進個人的魅力。首先,要提高心理素質。人與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識及心理的整體作用,哪壹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人際關系的質量。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自卑、冷漠、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需要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陽光的心態進行交往;其次,要有良好的交往品質。如真誠、信任、克制、自信、熱情等。
4、大學生需要學會交際技巧
只要大學生註意加強交往的實際操練,學會技巧,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壹定能形成。以下為我對與人交際的壹些建議:
1、說話要註意聆聽
俗話說,壹個好的聽眾壹定比壹個擅講者贏得更多的好感。這裏說的聆聽不是指壹言不發地壹直聽,而是指在適當的時候多提幾個問題,表示感興趣。即便妳覺得他的話題很無聊,也仍然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是對講話者的尊重、理解與包容。畢竟,這是與人溝通,與人交際,並非我行我素。
⑵說話要註意分寸
分寸拿捏得好,即使是很普通的—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講話盡可能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言辭;表揚別人要出於真誠;批評時註意語氣委婉,講話盡量誠懇;盡量不要說刻薄挖苦的話,不要說刺激傷人的話。
(3)說話要註意簡樸
簡潔有力的演講能使人們保持興趣。多余的詞和不是重點詞,都會令人厭煩。在壹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沒有人想花更多時間聽妳的長篇大論,他們更想聽妳的簡明扼要。千萬不要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也不要盲目誇大自己。我們應該先三思,然後再開口說話。
(4)學會樂於助人
?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幫助他人,並非功利地出於某種目的,大多出於善心。更多時候,互相幫助能夠建立壹份長久的友誼,讓我們受益終身。樂於助人還是是熱心、善良的體現,因而在生活中幫助別人在人際交往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5)學會誠以待人
朋友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缺乏以真誠互助為交友原則的“朋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這樣的關系也不能長久。值得壹提的是,僅僅依靠吃喝玩樂建立起來的友誼是極其脆弱的!試想,倘若有壹日妳身無分文、被生活逼到窮途末路之時,站出來的會是那些“朋友”嗎?他們只是貪戀妳的錢財,享受花錢的快感,根本就不是那種患難與***的朋友!盡管以誠信交友換來的未必是壹段純潔的友誼,但至少可以做到問心無愧,或者交到同樣誠以待人的朋友。
結論:成功並非壹蹴而就。再者,生活中難免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兩個人相性不好,是難免的事。與人相處,也許有的時候並不融洽,甚至水火不容。對此,我的建議是:壹是要有心理準備。二是要建立積極的心態。做到不卑不亢,從善如流。三是還要盡可能地主動爭取。因為生活中大多數時候,人們往往是被動的。唯有主動建立關系,才能給自己創造機會。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在與人交際時未必要做到盡善盡美,但掌握了這些實用的交際技巧,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與人交往、為人處世的能力。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當然,種種分析建議的背後,都還要靠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和實操演練。
參考文獻:
1、淘豆網《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調查報告》
2、《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心理論文3000字》
3、新浪網賀子楊的博客
4、社交恐懼癥-百度健康醫典
5、探秘誌,科學探索:什麽是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最簡單的例子(最後印象)
6、與人 朋友 同學 相處 交際 交朋友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