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十面埋伏》是什麽樂器的獨奏曲?

《十面埋伏》是什麽樂器的獨奏曲?

十面埋伏是壹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氣勢雄偉激昂,用音樂敘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現了名聞古今的楚漢之戰,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那激動人心的旋律令聽者無不熱血沸騰、振奮不已。?

樂曲從戰爭的準備階段開始(從列營到走隊),節奏由慢漸快,以琵琶模擬戰鼓聲、渾厚雄壯;接著是壹段吹打樂,全用輪指演奏模擬號角聲。然後進行排陣、點將等等,這都是古戰爭中必有的內容。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戰部分(從埋伏到九裏山大戰):埋伏表現了伏兵重重,楚軍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後是在雞鳴山進行壹段小規模作戰,到九裏山大戰則是全曲的高潮。

運用琵琶高超復雜的絞弦技巧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慘烈:人仰馬嘶聲、兵刃相擊聲、馬啼聲、吶喊聲等等,驚心動魄,讓人振奮。中間壹段琵琶長輪模擬簫聲,隱約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項羽兵敗。

最後的結局(項羽敗陣到最後):項羽自刎,劉邦得勝回朝,音樂結束。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流傳概況

在現有資料中,最早記載有《十面埋伏》琵琶譜的是《華秋蘋琵琶譜》(1819年初版,全稱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以及《鞠士林琵琶譜》(鞠氏系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人,簡稱鞠士林譜);其次是《檀槽集》(1842年抄本)、《陳子敬琵琶譜》、《李芳園琵琶譜》(1895年初版,全稱是《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簡稱李氏譜);

再次是《瀛洲古調》(1916年)、《養正軒琵琶譜》(1926年初版,簡稱養正軒譜)、《汪昱庭琵琶譜》等。在上述各家琵琶譜中,對該曲曲名稱作《十面埋伏》的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瀛洲古調》等;

簡稱作《十面》的有《華秋蘋琵琶譜》《養正軒琵琶譜》等;也有改稱作《淮陰平楚》的,如《李芳園琵琶譜》《汪昱庭琵琶譜》等(在改稱作《淮陰平楚》後,在曲名下註有“即《十面埋伏》”的文字)。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上體現著不同的記譜和演奏。清朝末期,《十面埋伏》便有無錫派、平湖派、崇明派、浦東派和汪派的不同演奏以及傳譜。其中,無錫派以華氏譜為基礎,平湖派以李氏譜為基礎,崇明派以《瀛洲古調》為基礎,浦東派以鞠士林譜、養正軒譜為基礎,汪派則與浦東派同宗但又多方吸收其他風格。

而至20世紀70年代以後,該曲多使用琵琶演奏者劉德海的演奏譜。劉德海的演奏譜有兩種版本:1976年的演奏譜較短;1982年進行了整理,在某些段落方面加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