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要寫壹篇關於中國企業文化的發展與未來的論文,文獻綜述形式,給點思路吧...

要寫壹篇關於中國企業文化的發展與未來的論文,文獻綜述形式,給點思路吧...

第壹章 企業文化概念

文化與企業

作為企業意識和組織的基本價值觀,能促使企業員工相互交流信息,解釋日常發生的現象的基本概念和假設。如果把人性問題、人的行為模式的基本假設作為文化的本質,把價值觀與行為當作文化本質的表現形式,那麽我們可以用下圖來進行說明:

圖中1、2、3項分別是人的行為、人的意識的高級階段和無形的、潛意識的基本假設。

(壹) 企業行為層次

文化最明顯的的層次是它是人為的事物和創造物。在企業中,它表現為企業行為,企業的產品(企業產品是企業行為、企業生產的物化形態)。這些現象是可以觀察到的,但並不是很容易解釋清楚的。被稱為“符號學”的文化分析方法,通過搜集足夠的有關人們怎樣進行信息交流,以使別人了解公開行為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壹個人如果有很長壹段時間生活在壹種文化,或壹種文化環境之中,那麽就有可能逐步了解這些行為的文化含義。人們還可以分析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作為日常行為準則供企業員工指導自身的行為。

文化知識、行為選擇,處世哲學最能反映某個人的基本價值觀。當壹個團體面臨壹項新的工作和壹個新問題時,第壹個提出的解決方案只能是試驗性的,因為對決定什麽是實際的和真實的還沒有***同的基礎。團體中的個人成員對於現實的本質和怎樣處理這種事物充滿了信心,並基於這種信心提出解決方法,這個成員可能認為自己提出的方法是基於事實的信念和原則。但是,團體--我們這裏指的是企業***同體,只有***同努力獲得成功以後,才能產生同樣的信心。如果壹種提案產生了較好的作用,團體對它的成功也有了***識,那麽,這種價值觀就逐步開始上升到信念和最後到假設的認識轉變過程。這種轉變過程只有在提出的方法持續產生作用--如企業決策者的決策行為得到檢驗是正確的時候,企業員工才會忘掉自己原來的不信任。不斷強化這種觀念,就逐漸形成了無意識狀態或前意識狀態,這是行為層的文化現象。

(二) 企業價值觀層次

企業價值觀也是分層次的。壹般來說其實現層次是不斷由低向高攀升的。每壹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價值目標,價值目標有高有低,有其不同的層次性,有的以利潤為最高目標,但有的企業把價值目標不局限在賺取最大利潤上,而是形成壹種確定的理念,使自己的工作具有超出賺錢的更高的價值。人的天性中,不僅有對利潤的追求,還有對精神上的價值追求,壹個人總想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

企業領導者如果能把員工在這方面的要求調動起來,整合起來,朝著壹個方向努力,員工就會把在本企業工作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不間斷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壹種謀生的手段。企業的價值目標也就因此會上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達到壹個新的境界,企業的擴張也就因此有了長遠的、永不衰竭的動力。

企業價值觀必然要對人、財、物;對個人價值和***同價值,對社會價值和理論價值、用戶價值和生產價值等壹系列價值序列進行選擇和排序。那麽,正確的企業價值觀應當遵循哪些原則呢?

蘭德公司的專家們花了20年的的時間,跟蹤了500家世界大公司,最後發現,其中100年不衰的企業的壹個***同特點是:他們不再以追求利潤為唯壹的目標,有超越利潤的社會目標。具體地說,他們遵循以下的三條原則:

第壹, 人的價值高於物的價值。卓越的企業總是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物是第二位的。

第二, ***同價值高於個人價值。***同的協作高於獨立單幹,集體高於個人。卓越的企業所倡導的團體精神、團隊文化,其本意就是倡導壹種***同價值高於個人價值的企業價值觀。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劍橋大學印裔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說:壹個基於個人利益增進而缺乏合作價值觀的社會,在文化意義上是沒有吸引力的,這樣的社會在經濟上也是缺乏效率的,以各種形式出現的狹隘的個人利益增進,不會對我們的福利增加產生好處。它的話實際上論證了個人價值和***同價值之間的關系,***同價值是個體價值的得以實現的保證。

企業的基礎是個人,沒有個人能力的發揮,沒有了解個人是怎樣發揮作用的,企業就不能成為壹個有機的生命體,也就不可能形成企業活力。因此,必須把個人的生涯計劃和企業成長有機的結合起來。

第三, 社會價值高於利潤價值、用戶價值高於生產價值。卓越的公司總是把顧客滿意原則作為企業價值觀不可或缺的內容。

(三) 員工行為和企業價值觀的統壹

當解決某壹問題的方法反復的起作用,它逐步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時,這樣就進入了自覺,或無意識或前意識。只有把規範、準則化為企業全體員工的自覺行為,企業設定的價值觀才能得以貫徹。換言之,企業員工只有自覺的履行企業規定的準則和規範,員工行為和企業價值觀才能達到了真正的統壹。

壹個有競爭意識的企業,應保持企業行為和企業價值觀的統壹,應當為它的所作所為負責。這是競爭的道德準則的關鍵。

業文化的研究對象

企業是構成社會經濟實體的基本單位,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必然產生壹系列文化現象。當然,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特點。其文化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如果只對生產物質財富的企業進行分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企業可分為以生產為中心和以貿易為中心兩類。這兩類企業各由自己的經營目標,在壹定的風險環境中致力於生產或交換物質產品,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要。如果市場上出現某種產品供不應求,就存在建立企業或繼續生產該物品的動力。凡是能更好的滿足社會需要的企業,社會對其產品的需求量就大。為持續滿足社會需要,企業決策者就會采用先進技術以及各種文化力手段,生產具有特色並能多獲利潤的產品。

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必須盈利,並把利潤作為企業追求的經濟目標。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應力爭使產品的工藝水平始終居領先地位,這是企業所追求的技術目標。企業要達成所有的目標,必須關系和滿足員工、員工家屬和整個社會的需要,並將其列入企業所追求的社會目標。這個社會目標當然還包括保護自然環境、保證現在和未來的人類有良好的生存空間。

企業這壹經濟單位,它與經濟、技術、社會、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許多人對如何定義企業做過很多嘗試,但看法不壹,分歧較大。不同的學科,由於采用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所以便有不同的定義。

(壹) 社會性企業觀

這種企業觀的出發點是,在企業裏,人們是作為***同協作的團體成員來完成有目的的活動的。如果從企業中人與人的關系以及群體行為的角度來研究,人們便把企業理解為社會的單位,這與企業社會學的觀點是壹致的。那些具有行為科學組織觀的企業經濟學家也持這壹觀點。

(二) 技術性企業觀

這種企業觀的出發點是,企業作為壹個經濟單位,在生產產品時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壹定技術性要求。這種觀點迎合了技術人員,在企業技術經濟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三) 法律性企業觀

企業除了合作式家庭作坊以及公***管理方面的服務機構外,企業可理解為人事手段、物質手段和非物質手段的壹種有機結合,其目的在於不斷追求超出自我要求的技術、經濟目標。壹個經營單位,可包括多個企業,但那些遠離主體企業或由於任務以及組織方面的原因而處於獨立狀體的衛星企業,為便於安排生產,應具有獨立性。

(四) 經濟性企業觀

這種企業觀最為普遍,他們把企業看成是集經濟的、技術的、社會的目標於壹體的、以不斷滿足社會需要為己任的、具有自主決策、自我承擔風險特點的、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持這壹觀點的人們在研究壹個現實企業的時,雖然也註意到經濟、技術、社會、生態環境、醫學、宗教、倫理等方面的問題,但他們總想從特定的經濟角度來剖析企業的主要特征。如果說除了經濟角度以外,還要從社會角度、技術角度、生態環境角度來研究企業的特征,這時主要應研究其與經濟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