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被譽為“中華文明之光”。
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和玉鉞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致。
不少學者認為良渚文化可以算得上中國的第壹個王朝了,據《韓非子顯學》,虞代延續了壹千余年,推測良渚文化便是虞朝的考古學文化。陳剩勇,呂琪昌等強調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頭。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
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裏。
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壹,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