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咀頭鎮白雲村:打山水牌 吃生態飯

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咀頭鎮白雲村:打山水牌 吃生態飯

白雲村***有332戶1027人,白雲村分布著28處農家樂。圍繞種植、養殖、 旅遊 ,該村吃起了“生態 旅遊 飯”。

位於太白縣縣城以南19公裏處,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咀頭鎮白雲村現有耕地1769畝,林地6萬畝。

憑借著綠水青山的資源稟賦和辛勤勞作,村民們實現脫貧致富,圓夢小康。

2020年,白雲村接待遊客2萬余人次。通過發展鄉村 旅遊 ,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家庭增收。

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地處秦嶺腹地,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境內海拔最高3771米,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縣城海拔1543米,是全省107個縣區中海拔最高的縣城,被譽為“陜西的青藏高原”。

如何增加村民的收入,曾是困擾這裏幹部的難題。

為 探索 致富道路,白雲村黨支部書記齊永麗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發展農家樂,但當時不被多數村幹部、村民看好。為了探路,打消村民的顧慮,她以個人的名義貸款35萬元在村裏開了第壹家農家樂。

從無到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民宿的經營之中。

通過折價補償的方式,白雲村將村民手中荒廢的老屋、土地收歸集體。然後,由村集體進行統壹規劃,將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

在發展農家樂的同時,齊永麗帶領村民建成赤松茸種植基地120畝,養殖生態黑豬220頭,種植蔬菜、中藥材1435畝,使142戶群眾實現了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為吸引更多遊客前來休閑 旅遊 ,白雲村還建成145畝百合園、35畝垂釣池。每逢花期,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駐足觀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進壹步增強鄉村振興的智力支撐,白雲村舉辦了中蜂、食用菌、土豬等特色種養及烹飪等方面實用技術培訓20余場次,培訓群眾3000余人次,培養致富能人和產業大戶30余戶。

舊物利用扮靚鄉村

從太白縣城出發,驅車向南19公裏就到了白雲村。

壹排排的農家小院旁,幾間青磚黛瓦的特色民宿點綴其間。整齊劃壹、幹凈整潔,這是白雲村給遊客留下的第壹印象。

鄉村 旅遊 發展離不開幹凈整潔的村容村貌。伴隨著產業的興起,人居環境治理也同步、全域推進。

過去的幾年間,生活在這裏的村民感受到了白雲村的壹系列變化:曾經散落的垃圾被清運幹凈,泛濫的雜草被清理,路燈照亮夜晚的村道,廁所經過了無害化改造。

這幾年,白雲村把環境綜合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投入資金提升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該村提供的壹份文字資料顯示: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白雲村繪制了450平方米的文化墻,栽植了2萬余株綠化苗木,種植了300余畝景觀花卉。

閑置的碾盤被鋪成步道,舊木桶、舊木缸和小籮筐被改造成垃圾桶,從土坯房拆除的建築材料被用到了新農村建設中……

除了青山、綠水、藍天外,人居環境提升更是讓白雲村實現華麗轉身。山林郁郁蔥蔥,村裏流水潺潺,村民怡然自得。

值得稱道的是,在人居環境整治、發展鄉村 旅遊 的過程中,白雲村因地制宜,摒棄了大拆大建,著眼於舊物的改造和利用。

白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通過加大舊物利用力度,不僅節省了資金成本,更為鄉土景觀增添了獨特的風味。

從貧困村到“網紅打卡點”

雖然有著綠水青山,豐富的 旅遊 資源,但白雲村也曾是貧困村。

“走在路上,晴天壹身灰,雨天壹身泥,群眾缺少收入來源。”齊永麗坦言,白雲村曾是個“爛攤子”。

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白雲村所在的太白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片區縣。高山反季節蔬菜是該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前些年由於交通閉塞,制約了本地發展。該縣總人口不足5萬,2016年貧困人口有95戶303人。

冬賞瑞雪、夏避酷暑,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白雲村成為很多遊客度假的選擇地。

曾經制約農業增收的自然環境,卻成了白雲村發展鄉村 旅遊 的優勢。地處秦嶺腹地,白雲村年平均氣溫7.7 ,夏季平均氣溫19 ,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空調城”。

除了優越的自然稟賦外,該村還有著豐厚的 歷史 文化底蘊—褒斜棧道、千年古驛站、張家溝敬德煉銀遺址、貴子溝古學堂遺跡等。

早在2016年,齊永麗等村幹部就開始思考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打造出宜居富足的詩意田園。

在她看來,白雲村發展鄉村 旅遊 有著諸多優勢,“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旅遊 配套設施日益完善。距離縣城近,如今交通條件得以改善,往來人流量逐步增加”。

過去的幾年間,白雲村先後榮獲省級鄉村 旅遊 示範村、市級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文明村等多項殊榮。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鄉村 旅遊 業態不斷豐富,白雲村更是成為“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