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細細品味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壹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精選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1

 近期,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這本書介紹了冉阿讓壹生的命運,壹個人樂於助人,見義勇為的事跡,讀完後我印象深刻。

 冉阿讓的出身很貧窮,他為了養活幾個妹妹而在面包店打破玻璃,偷走面包,卻因此經歷了19年的牢獄之苦。他自由後,卻受到了人們的排斥,不被他們接受——他是壹個苦役犯。但受到卞福汝主教的幫助,他告訴冉阿讓:如果妳從那苦地方出來,還懷著善心,仁愛,和平的思想的話,妳就比我們任何人都要高貴些。

 後來他隱姓埋名,在壹個城市裏生話,他在大火中救人,冒死救出壓在車下的老人,還不要十字勛章……他受到了尊敬,當上了馬蘭德市長,又去幫助芳汀。但他還是被警長沙威認出來了,然而他也為了壹個老人的清白而自首,其情節跌宕,令人嘆服。在服役期間,他還救了壹個即將落水的船員,自己卻失足落水,但他沒死。他去完成了芳汀的遺願,同時又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見到了他的身影……

 讀完這本書,冉阿讓壹個崇高而慘淡的形象,壹種絕無僅有的美德展現在我眼前,見義勇為而又慈愛,至高無上而又溫和,偉大而又謙虛。

 我們要像冉阿讓,卞福汝主教,雷鋒那樣,雖然我們還是小學生,但我們可以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拾金不昧;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亂丟垃圾……正如壹首詩中寫道:人,不壹定能使人偉大,但壹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如果我們人人都這樣,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夜,沒有星光,壹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壹個天使展開雙翅,在等待著這個靈魂。”這是整本書的結尾。

 他走了,但那是壹個偉大的靈魂,壹種偉大無比的精神。我感動,我震撼。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2

 《悲慘世界》是19世紀法國的浪漫主義詩人維克多·雨果留下的壹部傳世著作,他創造的《悲慘世界》描寫了法蘭西大革命前社會上各級人的註定的命運,窮人死,富商活的社會局面,反應了19世紀時法國資本主義社會奴役的下層勞動人民真實生活。歌頌了當時像好心的冉阿讓、慈祥的卞福汝主教、可憐的芳汀、善良純潔的珂賽特、勇敢聰明的馬呂斯、知恩圖報的彭眉胥這樣的人,也鞭策了固守法律的沙威、貪得無厭的德納第壹家人。

 《悲慘世界》以主角冉阿讓的經歷作為線索來寫的:冉阿讓壹家非常窮,壹年冬天冉阿讓實在無法賺錢了,所以家中沒有飯吃,但冉阿讓因為不忍心看著弟弟挨餓,於是便去面包店去偷了壹塊面包給弟弟吃,但沒想到被發現了,從而被抓了起來,期間因為他十分惦記家中的情況企圖越獄回家,照顧弟弟,但是他非常的不幸,越了四次獄全部被抓了回來,結果壹呆就是19年,當他出獄後,卻面臨著沒有人接待他,都十分怕他、畏懼他的情況。直到他找到了卞福汝主教,卞福汝主教留他吃過晚餐,並且拿出銀餐具來招待他,但是冉阿讓趁著卞福汝主教睡著偷走了餐具,但被發現了,可是主教原諒了他,從此冉阿讓便幫助人們,還當上了市長,但是好景不長,沙威揭發了他之前的所作所為,他又壹次入獄了,他被戴上了終身囚禁的紅帽子,在船上他救了壹名海員,自己卻被海水淹沒,所幸他沒有死,他又在法蘭西大革命上出現了,在法蘭西大革命的戰場上他英勇地殺敵,在槍林彈雨中和敵人鬥智鬥勇,幫助那些在苦難生活中的老百姓。

 《悲慘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巨著就是因為它反映的社會現實是真實的,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所以我們要在社會生活上學會關心他人,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3

 讀完這本書後,合上書,文章中描繪的悲慘世界依然還浮現在我的眼前,而文章中的愛與善卻把書中的黑暗世界照亮,讓流浪在黑暗世界的人走向光明。

 這個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圍繞冉阿讓描繪了拿破侖戰爭之後的十幾年時間的故事。文中冉阿讓因為太貧苦偷了壹個面包而坐牢,又因為不信任法律屢次越獄以致罪行加重,在暗無天日的大牢中整整待十九年後才越獄,出獄時他已沒有了年輕時的光輝,因為壹個老主教的無比寬容而感悟,為人漸漸慈悲,做了無數善事,他好心地收留了女工芳汀女兒珂賽特並當上了她的教父,改了名之後還當上了市長並深受市民的愛戴,就連曾經瘋狂逮捕他的頑固主義者沙威警探在知道這位“市長”曾經的真面目後已無法面對自己所堅持的觀點和現實而自殺。說道沙威,這個典型的人物,這個正義的堅持者,也是正義的固執者,他永遠相信慈悲是罪犯的苗根,他壹直不相信做過壞事的人終究壹天會洗心革面,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所以堅持要將冉阿讓捉回牢獄,可卻漸漸發現冉阿讓本性居然那麽善良,他再也無法面對自己堅持壹生的信念和這個出乎自己意料的現實,所以選擇跳河結束自己的性命。書中的各種人物,各種故事都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但其中卻都有隱隱閃爍著善良之光。

 主人公冉阿讓壹生的道路是多麽的坎坷,他的精神又是多麽可歌可泣,他是在黑暗不公的世界裏與醜惡鬥爭的人,他用本性的善,內心的美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就如同正義的化身,為社會底層的人架起了壹把傘。他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榮華去救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人,他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名利去幫助壹位受困的老人,他甚至不惜自己的錢財把它們幾乎全部捐獻給了窮人,他的靈魂永遠都那麽偉大。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4

 “他長眠於此,忍受著命運的坎坷;失去守護的天使後,他便悄然離去;他的死就像晝去夜來,那麽自然,那麽普通。”

 妳相信嗎?曾經有壹個人因偷了壹個面包打碎了壹塊玻璃而關進牢房十九年。難道,不能以賠償的方式嗎?妳相信嗎?曾有壹個人因出獄時黃色護照而飽受非議和排擠,流浪在外。難道,因壹個人犯過壹些小錯而去否決他嗎?妳相信嗎?曾經有壹個人受到這樣的待遇,仍願意聽神父規勸放棄復仇嗎?難道,不是意料之外的嗎?妳相信嗎?曾有壹個人向善後卻因查出是舊役犯而遭追捕嗎?難道,沒有看見他的樁樁善舉嗎?

 真的,真的有這麽壹個人。他叫冉阿讓,是雨果《悲慘世界》的主人翁。請不要相信這是經過真實事件改編的,原型就是皮彼爾。莫因。他的遭遇的確稱得上是“悲慘”這兩個沈重的字,可我認為,他是悲慘的,同時也是幸運的。

 主人公是冉阿讓,他是個服了十九年刑的苦役犯。出獄後受到神父感化,決心向善。他遠走異地,化名馬德蘭變成了富翁。他廣施人愛,救濟貧民,廣受敬仰,後被推舉為市長。他接濟女士芳汀和他的孤女阿賽特,將其撫養成人……

 冉阿讓的壹生,在苦難中掙紮,卻又有著舍己為人,真心從善,不求回報的情操,令我動容,令我敬佩。

 從前的我不願做了好事,不求回報,心中想著:“我幫了妳,妳就欠了我壹個人情。”有時因和某個同學很合不來而“見死不救”;有時又因別人的求助而深感厭煩。而今天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我錯了,我真的錯了,錯在了對“善”的理解上。

 同時也告訴我懷揣著善心的可貴與高尚,我應向冉阿讓看齊向她學習。這壹鮮活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高大,我也因冉阿讓因《悲慘世界》壹書,而深感幸運。不愧是匠心之作。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5

 書是我的好朋友,它帶給我知識,帶給我快樂,帶給我壹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走進書中,和裏面的主人公分享喜怒哀樂。向海的女兒學會了寬容,向埃裏斯學會了善良,向打敗了巨人的小匠學會了機智,向把魔鬼關回了瓶子的漁夫學會了鎮定;看到惡毒的王後壹次壹次暗害白雪公主,我的心揪到了嗓子眼;讀到賣火柴的小女孩,我痛哭流涕……讀書的時候,我忘記了外面的壹切,所有的煩惱都壹股腦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是我最喜歡讀的壹本書了。主人公是冉阿讓、芳汀、沙威和阿珂賽。其中冉阿讓的壹生最讓我感動,他出生於壹個窮苦的家庭裏,自幼父母雙亡,是壹個姐姐收養了他,後來因為偷面包而入獄,服刑19年,最後因為壹個主教而改變了他壹生的命運。他當上了壹名市長,並深受人民敬佩。

 還有壹個主人公阿珂賽,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小時侯被母親芳汀給養在壹個客棧裏,長大後她美貌出眾,有著櫻桃小嘴的她十分可愛。後來被冉阿讓接走當了壹名修女。

 從這本書裏,我看到了苦難的芳汀、冉阿讓,他們對命運的不屈不撓,無論身處何處,都相信自己,並打敗了命運,獲得幸福和快樂。我懂得了壹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他自己創造的。壹個人如果好吃懶做,那註定他今生不能獲取幸福;如果勤奮努力,那註定他會獲得成功。壹個人如果在人生道路上遇見了挫折,但又害怕它,那他只能是個失敗者;如果他打敗了挫折,他就是勝利者。我們不要去害怕災難,要學會怎樣克服它們。這樣以來,就沒有什麽能難倒我們了。

 雨果說:不認識痛苦,就不是壹條好漢;拿破侖也曾說過: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我想: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6

 這個世界仿佛是為悲慘而生,我們在他們並不算幸福的人生中掙紮著悲哀。冉阿讓、珂賽特、芳汀、沙威……壹個個本不相關的人被命運的齒輪碾壓著相連。所幸的是在最後的最後有著燭光中那壹絲搖曳著的光明與串聯著傳遞的感恩。在雨果的筆下,主人公冉阿讓和芳汀以及她女兒的悲慘遭遇深刻揭露了法國各階級的生活,也以此體現了窮人的悲劇。

 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無壹不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就如雨果在序中所說的“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是哪個時代無可避免的悲劇。冉阿讓本是壹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然而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壹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冉阿讓因為偷壹條面包救濟7個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於他並不信任法律,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強不懼強權的個性使探長沙威對他深惡痛絕,他過人的氣力也使沙威對他印象深刻,兩人於是結下壹生相互追逐。

 “夜沒有星光,壹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壹個站著的大天使展開著雙翅,在等待著這個靈魂。”在我的心中冉阿讓是壹位極具悲愴美的好人,他死後靈魂會得到主的寬恕,他會和無辜死去的人們壹起在天堂守護那壹對幸福的愛人,這也算是悲慘世界中唯壹的溫暖,人性的純良與延續的感恩會使無望的世界散發出希望的光芒。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7

 本書的主人公冉阿讓命運悲慘,家境不好。他因家中有挨餓的姐姐和她的七個孩子,沒吃的,無奈,冉阿讓夜裏跳進面包店拿走了壹塊面包,被發現而經受了十九年的勞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他刑滿釋放後,除了主教,人人都不肯收留他,覺得他是危險分子……冉阿讓又壹次被捕了,他被戴上的監禁帽,在船上服苦役,壹個海員在修桅桿時不幸掉入大海,冉阿讓奮不顧身,救起了他自己卻調入海裏。後來,有人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看到過冉阿讓的身影,他英勇無畏,冒著槍林彈雨,戰鬥……可見當時的社會有多麽惡濁。

 與冉阿讓命運同樣悲慘的還有流落街頭的女人芳汀。她來到“滑鐵盧勇士”客店,她原以為店主是好人,可是這店主表面慈善,心腸卻很毒辣。芳汀把女兒托付給這對“好心人”收養,留給了他們很多錢。店主還不斷提高每月的“撫養費”。其實,芳汀的女兒在這店中受盡了折磨,她已面黃肌瘦。這店主是多麽狡詐心狠!在當時的那個社會,真正無私的人還有幾個?他們面對法國大革命,有的人開始自私,有的人變得狡詐;有的人開始行騙;還有的甚至搶掠……就是在這樣壹個社會裏,無辜的冉阿讓和貧婦芳汀的人生道路徹底被引向黑暗,讓讓他們在深淵裏掙紮。

 和當時的法國社會相比,現在的我們,是是不是比那時好多了。現在,我們已豐衣足食,少有貧窮的人,孩子都可去上學,大大人們絕大部分有固定工作。既然現在我們的社會如此和諧美好,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回報父母。我們長大後,要對社會有貢獻,讓科技更加進步,社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當時的法國社會是深淵,是無底洞,我們要讓我們的社會變成天堂。我們要努力向上,告別“悲慘世界”。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8

 在假期中我讀了雨過寫的《悲慘世界》,令我很有感悟。

 這本書主要講了:壹位失業的短工由於偷了壹塊面包就被判進監獄,做了十九年苦役生活。出獄後,所有人都討厭他,於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之後受到壹位主教的感化,決定重新做人,壹心為善。其間,還與警員沙威發生數次沖突。因為壹個毫無血緣,不相幹的老人而再壹次宣布自己是冉阿讓,又進入監獄。為了窮人芳汀和她的女兒,他以終身苦役來做賭,又越獄了。為了照顧珂賽特,就過上了四處逃亡的日子。最後,珂賽特獲得了幸福,而冉阿讓也在孤獨中死去。

 讀完這本書,使我明白;在生活中壹定要真誠待人,即使以前有過不足之處,也要努力改正,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給身邊那些貧苦困難的人,給予溫暖。如過妳是那種心存惡意的人終究會受到報應的。而善良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終會感化世界任何壹個人。而且要做壹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虛偽的。

 在生活中同樣也有壹些樂於助人的好人。在網上我就看到了這樣壹則消息:

 胡立唐是東陽人,曾入過獄,壹直找不到工作,家人也不知去了何處.後來在鄉校食堂工作的王荷花收留了他,對他格外照顧.就像壹家人壹樣.又在鄉校裏教書.時間過得很快,王荷花夫婦年紀大了,膝下有沒有兒女,胡立唐就像兒子壹樣照顧他們.胡立唐退休後,待在大嶺村,壹直照顧王荷花,無怨無悔。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壹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壹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9

 夜深了,雨停了,壹片漆黑,就連月亮也躲起來了,在這壹個夜晚,壹個深受人們敬佩的人過世了。他雖然也當過19年的罪犯,但他洗心革面成了壹個偉大的人,他就是冉阿讓。

 在《悲慘世界》開頭所言,冉阿讓做盡了壞事,被關在監獄中十九年,他壹出獄,他的生活幾乎壞到了極點:各個旅館不給他開門,直到他到了米裏艾家,在這個瘦小的主教的家裏,冉阿讓有吃有喝有穿,過得挺不錯。在米裏艾家,他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做人之道。冉阿讓離開米裏艾家後,他幫助和關心著別人,最後成為了壹名受人尊敬的市長。他還開了壹個工廠,在他廠裏有個女人叫芳汀,她把女兒寄托給了德納第夫婦。然而德納第夫婦不但不對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好,而且還虐待她,冉阿讓解救了她,開始和珂賽特渡過了漫長的歲月。

 這本《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傳世之作,作者創造了壹部法國現代生活和政治問題的長篇小說。它刻畫了法國當代生活,揭示了法國當代某些人的醜惡心靈,作者用非常生動的語言文字把人物形象,環境和細節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反應了德納第夫婦的醜惡,表現了珂賽特的悲慘生活。

 讀完了這本書,我悟出了壹個道理,原來在那黑暗和冷酷的世界中也有溫暖啊!在珂賽特被德納第折磨得死去活來時,壹個溫暖使他感受到了幸福與快樂!是呀,人在生活中總免不了有壹些痛苦,我們不能因這些小小的挫折抱怨,要學會正確面對,相信自己壹定能克服它們。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壹片陽光,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壹個人,用心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不再會有悲慘,而是會充滿陽光。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10

 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我們不應該歧視窮人,窮人也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他們樂觀的對待生活,相信,明天總是美好的。

 所以,今天,我讀了《悲慘世界》這部傳世之作。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冉阿讓是壹個苦役犯,坐了十九年的牢,被釋放出來後,他又渴又累,但是人們都應為他是個窮人而且又是個苦役犯而排斥他,沒有人願意收留他,除了神父。這個神父教會了冉阿讓如何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冉阿讓照做了,成為了受人尊敬、愛戴的市長,但是後來,他把自己的真實名字說出來,人們都在抓他,他逃走並帶走壹個女孩,和他生活在壹起。

 這本書中,我最難忘的情節是:冉阿讓為了救助壹個無辜的車夫,不惜把自己的真實名字說出來。我那時真的很感動,因為,他完全可以讓那個車夫替他頂罪,而他卻沒有那麽做,我想,在現實社會中,應該沒有多少人像冉阿讓壹樣正直吧!

 在這部書中,還有壹個主人公芳汀,他有個女兒,芳汀因為太窮,所以把女兒暫時放在德納第媽媽的家,德納第夫婦是壹對騙子,經常敲詐芳汀,最後,那個女兒被冉阿讓帶走了。這個片段將德納第夫婦寫的淋漓盡致。在現實中,不就有這樣的事發生嗎:在我的老家,有壹對夫婦,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的很善良,但是在家裏,他們經常虐待他們大哥的兒子,把他打的遍體鱗傷……

 人類嗎,妳們不要再歧視窮人了,他們其實很可憐,他們需要妳們的溫暖,需要妳們的關心,他們其實很善良、淳樸,有著壹顆美麗的心!不要再歧視他們了!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11

 《悲慘世界》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書中每壹個片段都會讓我對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不壹樣的領悟與看法。

 其中最讓我感到欣慰的就屬這壹段了——男主人公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的監獄後,他過得並不快樂。大家都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板強行將他趕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米裏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準備逃跑時原諒了他,還贈予壹臺銀燭臺並對他說:”妳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主教的善良深深的感染了冉阿讓,讓他感受到了溫暖和愛的感覺。從此,冉阿讓開始了新的生活,他開始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受到了人們的愛戴,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受人唾棄的牢犯有朝壹日竟然能夠成為受人愛戴並尊敬的市長,這樣的差別未免也太大了,可事實就是這樣,那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不同的環境和接觸的人之下便能改造成壹個什麽樣的人罷了。假如妳在壹個所有人都嫌棄討厭妳的地方呆久了,那麽妳就會變得冷漠無情,心裏會充滿著恨。但是如果妳生活在壹個溫暖和有愛的家庭裏,那麽妳就會變得幸福善良,對人生充滿著希望。所以遇到那些執迷不悟,歹毒狠惡的人並不要去排斥和厭惡他們,因為沒有什麽人天生生下來就是惡人,所以我們應該像主教那樣用自己的真誠去感化那些所謂的惡人,讓他們能夠醒悟過來,不要再那麽執迷不悟了。如果這個世界每個人都能像主教壹樣寬宏大量,那麽這個世界將不再悲慘,會變得有愛,有溫暖。所以,讓我們真誠對待每壹個人,***同創造在壹個名字叫幸福世界的世界吧!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12

 今日,我如饑似渴地讀完雨果的《悲慘世界》,掩卷沈思:為什麽這個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苦難,這些都是誰的責任?答案就在書中。

 維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於法國法國貝桑松,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作品有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他的代表作就有《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主要寫的是釋罪犯冉阿讓受到米裏哀主教的影響,開始從善並領養了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珂賽特,最終將珂賽特嫁給了馬裏尤斯,壹個人孤獨地死去。

 當我看到米裏哀主教在冉阿讓偷了他的銀器還幫他說謊,僅僅為了使冉阿讓成為好人時,異常地感動:這是壹種多麽偉大的博愛啊!竟能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財物!米裏哀主教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的諾言,您拿了這些銀器是要去做壹個誠實正直的人。”沒錯,我們要做壹個誠實的人,要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因為境遇而改變自己的為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

 當我看到“馬德蘭”先生(其實就是冉阿讓)為了救與自己為敵的福施勒旺,甚至不惜自己的身體,鉆到車子下面,憑著壹己之力,努力地擡起車子,感化了眾人,將福施勒旺救了出來的時,有兩種感想:首先是為冉阿讓感到高興,為他已經真正成為像米裏哀主教這樣的人高興,他救的是與自己為敵的人,這說明他並不是造化;二是明白了只要心誠,就可以感化到大家。

 當我看到珂賽特年僅八歲,不僅沒有上學,反而要在孟菲梅為德納第夫婦賣命,而德納第夫婦不僅沒有對珂賽特厚待,反而對她拳打腳踢,真是心狠手辣啊!在我們國家,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等待德納第夫婦的將是法律的制裁!這也從壹方面說明當時法國的混亂。

 讀完《悲慘世界》,我明白了人活在世上,只有做壹個正直的人,只有多做好事才對得起自己作為壹個人;同時也明白了只有壹個國家繁榮昌盛了,壞人才能受到應有的懲治。

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 篇13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壹部傳世之作。故事主要講述了冉阿讓從被釋放的苦刑返到去世之間所發生的事。在這期間,冉阿讓做過市長,幫助人們改造小鎮;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他英勇無畏地救助,幫助別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冉阿讓做市長時救助街頭女子芳汀的事。冉阿讓對壹個窮人和壹個富人的態度是壹樣的。他很公平,很公正,是壹個知錯能改、心地善良、無私奉獻、關心他人、樂於助人的人。這也體現出了法國當時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和法國F不公平不公正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冉阿讓仍然能夠無私地奉獻著,關心著其他比自己更困難,更可憐的人,並且在艱難困苦中活了下來,還從壹個苦刑犯變成了壹個品質高尚的紳士,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比起冉阿讓,我自愧不如。有壹次,我在小區內散步。突然,有壹個正在學走路的小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地哭著,許多人都被他吸引過來,可有些人在壹旁靜靜地看著,沈默不語;有些人不僅露出誇張的表情,還對著那個小孩子指指點點;還有些人在提醒自己的孩子要註意安全,不要向他那樣······沒有壹個人過來幫助他!我在壹旁默默地看著,因為怕惹是生非,所以也沒有過去。我們放任這個小孩子在那邊肆意的哭著。過了壹會兒,孩子的媽媽來了,她壹邊安慰自己的孩子,壹邊看著我們,那憤怒的眼神似乎在說:“妳們為什麽不肯過來幫忙他只是壹個孩子啊!!!”我在壹旁呆呆地看著,感覺心裏很不是滋味。想起冉阿讓,他關愛他人,不管是誰,不管是身份高貴的領導者還是身份低微的街頭人,他都同等對待,就算是搭上自己的性命也無所畏懼。他英勇無畏面對密集的槍林彈雨,他毫不退縮,抗戰到底。我真是不如他。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冉阿讓是我的榜樣,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學習他無私奉獻、心地善良、英勇無畏、公平公正、知恩圖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