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二級斜齒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課程設計的說明書

二級斜齒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課程設計的說明書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

說明書

學院: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

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班級:機設0602

姓名:XXX

教師:XXX

目 錄

壹、設計數據及要求 2

1.工作機有效功率 2

2.查各零件傳動效率值 2

3.電動機輸出功率 3

4.工作機轉速 3

5.選擇電動機 3

6.理論總傳動比 3

7.傳動比分配 3

8.各軸轉速 4

9.各軸輸入功率: 4

10.電機輸出轉矩: 4

11.各軸的轉矩 4

12.誤差 5

三、選擇齒輪材料,熱處理方式和精度等級 5

四、齒輪傳動校核計算 5

(壹)、高速級 5

(二)、低速級 9

五、初算軸徑 13

六、校核軸及鍵的強度和軸承壽命: 14

(壹)、中間軸 14

(二)、輸入軸 20

(三)、輸出軸 24

七、選擇聯軸器 28

八、潤滑方式 28

九、減速器附件: 29

十壹 、參考文獻 29

壹、設計數據及要求

F=2500N d=260mm v=1.0m/s

機器年產量:大批; 機器工作環境:清潔;

機器載荷特性:平穩; 機器的最短工作年限:五年二班;

二、 確定各軸功率、轉矩及電機型號

1.工作機有效功率

2.查各零件傳動效率值

聯軸器(彈性) ,軸承 ,齒輪 滾筒

故:

3.電動機輸出功率

4.工作機轉速

電動機轉速的可選範圍: 取1000

5.選擇電動機

選電動機型號為Y132S—6,同步轉速1000r/min,滿載轉速960r/min,額定功率3Kw

電動機外形尺寸

中心高H 外形尺寸

底腳安裝尺寸

底腳螺栓直徑

K 軸伸尺寸

D×E 建聯接部分尺寸

F×CD

132

216×140 12 38×80 10×8

6.理論總傳動比

7.傳動比分配

故 ,

8.各軸轉速

9.各軸輸入功率:

10.電機輸出轉矩:

11.各軸的轉矩

12.誤差

帶式傳動裝置的運動和動力參數

軸 名 功率 P/

Kw 轉矩 T/

Nmm 轉速 n/

r/min 傳動比 i 效率 η/

%

電 機 軸 2.940 29246.875 960 1 99

Ⅰ 軸 2.9106 28954.406 960 4.263 96

Ⅱ 軸 2.7950 118949.432 225.40 3.066 96

Ⅲ 軸 2.6840 348963.911 73.46

Ⅳ 軸 2.6306 345474.272 73.46 1 98

三、選擇齒輪材料,熱處理方式和精度等級

考慮到齒輪所傳遞的功率不大,故小齒輪選用45#鋼,表面淬火,齒面硬度為40~55HRC,齒輪均為硬齒面,閉式。

選用8級精度。

四、齒輪傳動校核計算

(壹)、高速級

1.傳動主要尺寸

因為齒輪傳動形式為閉式硬齒面,故決定按齒根彎曲疲勞強度設計齒輪傳動主要參數和

尺寸。由參考文獻[1]P138公式8.13可得:

式中各參數為:

(1)小齒輪傳遞的轉矩:

(2)初選 =19, 則

式中: ——大齒輪數;

——高速級齒輪傳動比。

(3)由參考文獻[1] P144表8.6,選取齒寬系數 。

(4)初取螺旋角 。由參考文獻[1]P133公式8.1可計算齒輪傳動端面重合度:

由參考文獻[1] P140圖8.21取重合度系數 =0.72

由式8.2得

由圖8.26查得螺旋角系數

(5)初取齒輪載荷系數 =1.3。

(6)齒形系數 和應力修正系數 :

齒輪當量齒數為

由參考文獻[1] P130圖8.19查得齒形系數 =2.79, =2.20

由參考文獻[1] P130圖8.20查得應力修正系數 =1.56, =1.78

(7)許用彎曲應力可由參考文獻[1] P147公式8.29算得:

由參考文獻[1] P146圖8.28(h)可得兩齒輪的彎曲疲勞極限應力分別為:

和 。

由參考文獻[1] P147表8.7,取安全系數 =1.25。

小齒輪1和大齒輪2的應力循環次數分別為:

式中: ——齒輪轉壹周,同壹側齒面嚙合次數;

——齒輪工作時間。

由參考文獻[1] P147圖8.30查得彎曲強度壽命系數為:

故許用彎曲應力為

=

所以

初算齒輪法面模數

2 .計算傳動尺寸

(1)計算載荷系數

由參考文獻[1] P130表8.3查得使用

由參考文獻[1] P131圖8.7查得動載系數 ;

由參考文獻[1] P132圖8.11查得齒向載荷分布系數 ;

由參考文獻[1] P133表8.4查得齒間載荷分配系數 ,則

(2)對 進行修正,並圓整為標準模數

由參考文獻[1] P124按表8.1,圓整為

(3)計算傳動尺寸。

中心距

圓整為105mm

修正螺旋角

小齒輪分度圓直徑

大齒輪分度圓直徑

圓整b=20mm

取 ,

式中: ——小齒輪齒厚;

——大齒輪齒厚。

3.校核齒面接觸疲勞強度

由參考文獻[1] P135公式8.7

式中各參數:

(1)齒數比 。

(2)由參考文獻[1] P136表8.5查得彈性系數 。

(3)由參考文獻[1] P136圖8.14查得節點區域系數 。

(4)由參考文獻[1] P136圖8.15查得重合度系數

(5)由參考文獻[1]P142圖8.24查得螺旋角系數

(5)由參考文獻[1] P145公式8.26 計算許用接觸應力

式中: ——接觸疲勞極限,由參考文獻[1] P146

圖8.28()分別查得 ,

——壽命系數,由參考文獻[1] P147圖8.29查得 , ;

——安全系數,由參考文獻[1] P147表8.7查得 。故

滿足齒面接觸疲勞強度。

(二)、低速級

1.傳動主要尺寸

因為齒輪傳動形式為閉式硬齒面,故決定按齒根彎曲疲勞強度設計齒輪傳動主要參數和尺寸。由參考文獻[1]P138公式8.13可得:

式中各參數為:

(1)小齒輪傳遞的轉矩:

(2)初選 =23, 則

式中: ——大齒輪數;

——低速級齒輪傳動比。

(3)由參考文獻[1] P144表8.6,選取齒寬系數

(4)初取螺旋角 。由參考文獻[1]P133公式8.1可計算齒輪傳動端面重合度:

由參考文獻[1] P140圖8.21取重合度系數 =0.71

由式8.2得

由圖8.26查得螺旋角系數

(5)初取齒輪載荷系數 =1.3。

(6)齒形系數 和應力修正系數 :

齒輪當量齒數為

由參考文獻[1] P130圖8.19查得齒形系數 =2.65, =2.28

由參考文獻[1] P130圖8.20查得應力修正系數 =1.57, =1.76

(7)許用彎曲應力可由參考文獻[1] P147公式8.29算得:

由參考文獻[1] P146圖8.28(h)可得兩齒輪的彎曲疲勞極限應力分別為:

和 。

由參考文獻[1] P147表8.7,取安全系數 =1.25。

小齒輪3和大齒輪4的應力循環次數分別為:

式中: ——齒輪轉壹周,同壹側齒面嚙合次數;

——齒輪工作時間。

由參考文獻[1] P147圖8.30查得彎曲強度壽命系數為:

故許用彎曲應力為

=

所以

初算齒輪法面模數

2 .計算傳動尺寸

(1)計算載荷系數

由參考文獻[1] P130表8.3查得使用

由參考文獻[1] P131圖8.7查得動載系數 ;

由參考文獻[1] P132圖8.11查得齒向載荷分布系數 ;

由參考文獻[1] P133表8.4查得齒間載荷分配系數 ,則

(2)對 進行修正,並圓整為標準模數

由參考文獻[1] P124按表8.1,圓整為

(3)計算傳動尺寸。

中心距

圓整為145mm

修正螺旋角

小齒輪分度圓直徑

大齒輪分度圓直徑

圓整b=35mm

取 ,

式中: ——小齒輪齒厚;

——大齒輪齒厚。

3.校核齒面接觸疲勞強度

由參考文獻[1] P135公式8.7

式中各參數:

(1)齒數比 。

(2)由參考文獻[1] P136表8.5查得彈性系數 。

(3)由參考文獻[1] P136圖8.14查得節點區域系數 。

(4)由參考文獻[1] P136圖8.15查得重合度系數

(5)由參考文獻[1]P142圖8.24查得螺旋角系數

(5)由參考文獻[1] P145公式8.26 計算許用接觸應力

式中: ——接觸疲勞極限,由參考文獻[1] P146

圖8.28()分別查得 ,

——壽命系數,由參考文獻[1] P147圖8.29查得 , ;

——安全系數,由參考文獻[1] P147表8.7查得 。故

滿足齒面接觸疲勞強度。

五、初算軸徑

由參考文獻[1]P193公式10.2可得:

齒輪軸的最小直徑: 。考慮到鍵對軸強度的削弱及聯軸器對軸徑的要求,最後取 。

中間軸的最小直徑: 。考慮到鍵對軸強度的削弱及軸承壽命的要求,最後取

輸出軸的最小直徑: 。考慮到鍵對軸強度的削弱及聯軸器對軸徑的要求,最後取 。

式中: ——由許用扭轉應力確定的系數,由參考文獻[1]P193表10.2,取

六、校核軸及鍵的強度和軸承壽命:

(壹)、中間軸

1.齒輪2(高速級從動輪)的受力計算:

由參考文獻[1]P140公式8.16可知

式中: ——齒輪所受的圓周力,N;

——齒輪所受的徑向力,N;

——齒輪所受的軸向力,N;

2.齒輪3(低速級主動輪)的受力計算:

由參考文獻[1]P140公式8.16可知

式中: ——齒輪所受的圓周力,N;

——齒輪所受的徑向力,N;

——齒輪所受的軸向力,N;

3.齒輪的軸向力平移至軸上所產生的彎矩為:

4.軸向外部軸向力合力為:

5.計算軸承支反力:

豎直方向,軸承1

軸承2

水平方向,軸承1 ,與所設方向相反。

軸承2 ,與所設方向相反。

軸承1的總支撐反力:

軸承2的總支撐反力:

6.計算危險截面彎矩

a-a剖面左側,豎直方向

水平方向

b-b剖面右側,豎直方向

水平方向

a-a剖面右側合成彎矩為

b-b剖面左側合成彎矩為

故a-a剖面右側為危險截面。

7.計算應力

初定齒輪2的軸徑為 =38mm,軸轂長度為10mm,連接鍵由參考文獻[2]P135表11.28選擇 =10×8,t=5mm, =25mm。齒輪3軸徑為 =40mm,連接鍵由P135表11.28選擇 =12×8,t=5mm, =32mm,轂槽深度 =3.3mm。

,故齒輪3可與軸分離。

又a-a剖面右側(齒輪3處)危險,故:

抗彎剖面模量

抗扭剖面模量

彎曲應力

扭剪應力

8.計算安全系數

對調質處理的45#鋼,由參考文獻[1]P192表10.1知:

抗拉強度極限 =650MPa

彎曲疲勞極限 =300MPa

扭轉疲勞極限 =155MPa

由表10.1註②查得材料等效系數:

軸磨削加工時的表面質量系數由參考文獻[1]P207附圖10.1查得

絕對尺寸系數由附圖10.1查得:

鍵槽應力集中系數由附表10.4查得: (插值法)

由參考文獻[1]P201公式10.5,10.6得,安全系數

查P202表10.5得許用安全系數[S]=1.5~1.8,顯然S>[S],故危險截面是安全的

9.校核鍵連接的強度

齒輪2處鍵連接的擠壓應力

齒輪3處鍵連接的擠壓應力

由於鍵,軸,齒輪的材料都為45號鋼,由參考文獻[1]查得 ,顯然鍵連接的強度足夠!

10.計算軸承壽命

由參考文獻[2]P138表12.2查7207C軸承得軸承基本額定動負荷 =23.5KN,基本額定靜負荷 =17.5KN

軸承1的內部軸向力為:

軸承2的內部軸向力為:

故軸承1的軸向力 ,

軸承2的軸向力

由 由參考文獻[1]P220表11.12可查得:

根據軸承的工作條件,查參考文獻[1]P218~219表11.9,11.10得溫度系數 ,載荷系數 ,壽命系數 。由P218公式11.1c得軸承1的壽命

已知工作年限為5年2班,故軸承預期壽命

,故軸承壽命滿足要求

(二)、輸入軸

1.計算齒輪上的作用力

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可得,齒輪軸1所受的力與齒輪2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軸向力 ,徑向力 ,圓周力

2.平移軸向力所產生的彎矩為:

3.計算軸承支撐反力

豎直方向,軸承1

軸承2

水平方向,軸承1 , 軸承2 ,

軸承1的總支撐反力:

軸承2的總支撐反力:

4.計算危險截面彎矩

a-a剖面左側,豎直方向

水平方向

其合成彎矩為

a-a剖面右側,豎直方向

水平方向

其合成彎矩為

危險截面在a-a剖面左側。

5.計算截面應力

由參考文獻[1]P205附表10.1知:

抗彎剖面模量

抗扭剖面模量

彎曲應力

扭剪應力

6.計算安全系數

對調質處理的45#鋼,由參考文獻[1]P192表10.1知:

抗拉強度極限 =650MPa

彎曲疲勞極限 =300MPa

扭轉疲勞極限 =155MPa

由表10.1註②查得材料等效系數:

軸磨削加工時的表面質量系數由參考文獻[1]P207附圖10.1查得

絕對尺寸系數由附圖10.1查得:

由參考文獻[1]P201公式10.5,10.6得,安全系數

查P202表10.5得許用安全系數[S]=1.5~1.8,顯然S>[S],故危險截面是安全的

7.校核鍵連接的強度

聯軸器處連接鍵由參考文獻[2]P135表11.28選擇 =8×7,t=4mm, =40mm。軸徑為 =25mm

聯軸器處鍵連接的擠壓應力

由於鍵,軸的材料都為45號鋼,由參考文獻[1]查得 ,顯然鍵連接的強度足夠!

8.計算軸承壽命

由參考文獻[2]P138表12.2查7206C軸承得軸承基本額定動負荷 =17.8KN,基本額定靜負荷 =12.8KN

軸承1的內部軸向力為:

軸承2的內部軸向力為:

由於

故軸承1的軸向力 ,

軸承2的軸向力

由 由參考文獻[1]P220表11.12可查得:

根據軸承的工作條件,查參考文獻[1]P218~219表11.9,11.10得溫度系數 ,載荷系數 ,壽命系數 。由P218公式11.1c得軸承2的壽命

已知工作年限為5年2班,故軸承預期壽命

,故軸承壽命滿足要求

(三)、輸出軸

1.計算齒輪上的作用力

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可得,齒輪4所受的力與齒輪3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軸向力 ,徑向力 ,圓周力

2.平移軸向力所產生的彎矩為:

3.計算軸承支撐反力

豎直方向,軸承1

軸承2

水平方向,軸承1 , 軸承2 ,

軸承1的總支撐反力:

軸承2的總支撐反力:

4.計算危險截面彎矩

a-a剖面左側,豎直方向

水平方向

其合成彎矩為

a-a剖面右側,豎直方向

水平方向

其合成彎矩為

危險截面在a-a剖面左側。

5.計算截面應力

初定齒輪4的軸徑為 =44mm,連接鍵由參考文獻[2]P135表11.28選擇 =12×8,t=5mm, =28mm。

由參考文獻[1]P205附表10.1知:

抗彎剖面模量

抗扭剖面模量

彎曲應力

扭剪應力

6.計算安全系數

對調質處理的45#鋼,由參考文獻[1]P192表10.1知:

抗拉強度極限 =650MPa

彎曲疲勞極限 =300MPa

扭轉疲勞極限 =155MPa

由表10.1註②查得材料等效系數:

軸磨削加工時的表面質量系數由參考文獻[1]P207附圖10.1查得

絕對尺寸系數由附圖10.1查得:

鍵槽應力集中系數由附表10.4查得: (插值法)

由參考文獻[1]P201公式10.5,10.6得,安全系數

查P202表10.5得許用安全系數[S]=1.5~1.8,顯然S>[S],故危險截面是安全的

7.校核鍵連接的強度

聯軸器處連接鍵由參考文獻[2]P135表11.28選擇 =10×8,t=5mm, =70mm。軸徑為 =35mm

聯軸器處鍵連接的擠壓應力

齒輪選用雙鍵連接,180度對稱分布。

齒輪處鍵連接的擠壓應力

由於鍵,軸的材料都為45號鋼,由參考文獻[1]查得 ,顯然鍵連接的強度足夠!

8.計算軸承壽命

由參考文獻[2]P138表12.2查7208C軸承得軸承基本額定動負荷 =26.8KN,基本額定靜負荷 =20.5KN

軸承1的內部軸向力為:

軸承2的內部軸向力為:

由於

軸承1的軸向力

故軸承2的軸向力

由 由參考文獻[1]P220表11.12可查得:

根據軸承的工作條件,查參考文獻[1]P218~219表11.9,11.10得溫度系數 ,載荷系數 ,壽命系數 。由P218公式11.1c得軸承2的壽命

已知工作年限為5年2班,故軸承預期壽命

,故軸承壽命滿足要求

七、選擇聯軸器

由於電動機的輸出軸徑(d=38mm)的限制,故由參考文獻[2]P127表13-1選擇聯軸器為HL1型彈性柱銷聯軸器聯,孔徑取25mm。由於輸出軸上的轉矩大,所選聯軸器的額定轉矩大,故選HL3型,孔徑取35mm。

八、潤滑方式

由於所設計的減速器齒輪圓周速度較小,低於2m/s,故齒輪的潤滑方式選用油潤滑,軸承的潤滑方式選用脂潤滑。考慮到減速器的工作載荷不是太大,故潤滑油選用中負荷工業齒輪油(GB5903——1986),牌號選68號。潤滑油在油池中的深度保持在68——80mm之間。軸承的潤滑脂選用合成鋰基潤滑脂(SY1413——1980)。牌號為ZL——2H。由於軸承選用了脂潤滑,故要防止齒輪的潤滑油進入軸承將潤滑脂稀釋,也要防止潤滑脂流如油池中將潤滑油汙染。所以要軸承與集體內壁之間設置擋油環。

九、減速器附件:

1.窺視孔及窺視孔蓋:由於受集體內壁間距的限制,窺視孔的大小選擇為長90mm,寬60mm。蓋板尺寸選擇為長120mm,寬90mm。蓋板周圍分布6個M6×16的全螺紋螺栓。由於要防止汙物進入機體和潤滑油飛濺出來,因此蓋板下應加防滲漏的墊片。考慮到濺油量不大,故選用石棉橡膠紙材質的紙封油圈即可。考慮到蓋板的鑄造加工工藝性,故選擇帶有凸臺的鑄鐵蓋板。

2.通氣器:為防止由於機體密封而引起的機體內氣壓增大,導致潤滑油從縫隙及密封處向外滲漏,使密封失靈。故在窺視孔蓋凸臺上加安通氣裝置。由於減速器工作在情節的室內環境中,故選用結構簡單的通氣螺塞即可,其規格為M22×1.5。

3.放油孔及放油螺塞:為了能在換油時將油池中的汙油排出,清理油池,應在機座底部油池最低處開設放油孔。為了能達到迅速放油地效果,選擇放油螺塞規格為M20×1.5。考慮到其位於油池最底部,要求密封效果好,故密封圈選用材質為工業用革的皮封油圈。

4.油面指示器:為了能隨時監測油池中的油面高度,以確定齒輪是否處於正常的潤滑狀態,故需設置油面指示器。在本減速器中選用桿式油標尺,放置於機座側壁,油標尺型號選擇為M12。

5.吊耳和吊鉤:為了方便裝拆與搬運,在機蓋上設置吊耳,在機座上設置吊鉤。吊耳用於打開機蓋,而吊鉤用於搬運整個減速器。考慮到起吊用的鋼絲直徑,吊耳和吊鉤的直徑都取20mm。

6.定位銷:本減速器機體為剖分式,為了保證軸承座孔的加工和裝配精度,在機蓋和機座用螺栓聯接後,在鏜孔之前,在機蓋與機座的連接凸緣上應裝配定位銷。定位銷采用圓錐銷,安置在機體縱向兩側的聯接凸緣得結合面上,呈非對稱布置。圓錐銷型號選用GB117-86 A6×35。

7.起蓋螺釘:在機蓋與機座聯接凸緣的結合面上,為了提高密封性能,常塗有水玻璃或密封膠。因此聯接結合較緊,不易分開。為了便於拆下機蓋,在機蓋地凸緣上設置壹個起蓋螺栓。取其規格為M10×22。其中螺紋長度為16mm,在端部有壹個6mm長的圓柱。

十壹 、參考文獻

1 陳鐵鳴主編.機械設計.第4版.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2 王連明,宋寶玉主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第2版.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3 陳鐵鳴, 王連明主編.機械設計作業指導.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4徐灝主編.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5陳鐵鳴主編.新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圖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王知行,劉廷榮主編..機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