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道德綁架”應對策略

“道德綁架”應對策略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壹種現象。基本特征為:是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根源在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具體原因大致包括:對方道德水平不高;爭取資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惡心。

道德綁架應用場景廣泛,常見於親戚、朋友、陌生人之間,現實場景和網絡(暴力)都可以應用。所用的“道德標準”無非親情、孝道、對妳好的善意、朋友標準、公***美德、個人付出回報不對等、個人願望、同輩群體對比(類似鄰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裝弱勢群體(小孩、老人、孕婦、殘疾)、用集體利益(公***善)壓制個體、用社會惡的反例壓迫對方等。

上述場景基本出現在個體對個體情境中,基本以言語“攻擊”為主,每種類型都可以對應大量實例,這裏不做詳解。還有壹種行動“攻擊”需要註意,比如插隊,吐痰,乞討的要錢,這類行為本身道德低下,人們本能會拒絕,但他們會以“急事兒”“弱勢群體”“公德心”等反駁,對方插隊,侵犯的不是妳個人的權利,而是集體的權利,道德在這時候才會審判對方。所以,以大義侵犯(綁架)個人私域時,我們很難辯駁(別人教育妳不要抽煙、看片、擼等個人習慣時),個人侵犯公域(集體權益)時我們才敢理直氣壯指責對方。

所以,我們需要界定道德綁架或審判的基本前提:壹、如果對方道德水平確實低下,表現上觸碰道德底線,行為上違背道德標準(比如破壞公物,毆打老人欺負弱小,公***場合抽煙,違法行為等),損害了他人利益,這時候正義的人們應該理直氣壯用道德批判、審判他,這時候不是道德綁架,而是捍衛道德。二、如果對方在道德標準範圍之內,在不違背法律,不損害他人利益或保護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的不作為,可以被理解和接納(不讓座、不下水救人等)。

我們道德綁架的基本在於對方的不作為,用道義道德大善的理由“期望”或“脅迫”或“抱怨”他應該做,讓對方履行某種“義務”。很多人面對這種場景百口莫辯,不知道從哪裏下手,我們簡單分析壹下道德綁架的厲害之處。它的威力在於用正義、道德、集體的力量“壓制”個體,對方的出發點是對的,代表的是正義的大多數,正面反駁比較困難,只能默認、拒絕、狡辯,形式上、氣勢上、道德上怎麽都會“輸”。

如果我們能找到道德綁架的“弱點”,攻擊其七寸,它便不再兇殘。道德是壹種修養,它是對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不同於並高於法律,它本身不具備“責任”“義務”的屬性,它只是壹種評價標準,更多用來自律他律,不像法律壹樣具有審判功能。在不違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義務”,不用擔負任何“責任”,妄圖用道德要求對方做點什麽,犯了邏輯錯誤:道德是評判的,不是用來做點什麽的。道德綁架本質上利用的就是這種混亂邏輯—— 強制壹種因果關系(道德=義務)+用集體套上壹層枷鎖(多數人對付少數人)+扣上惡的帽子(妳這個人很壞沒道德)。

我不讓座,妳可以用公德(尊老愛幼)評判我,我也可以用道德評判自己,但如果妳用道德綁架我,試圖達到某種目的,那妳拿“道德”為工具謀取私利的行為恰好是“不道德”的行為,更是沒邏輯的行為。如果妳講道德,幹嘛用“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幹嘛用壹個評價標準,要來某種利益?按照這種邏輯:妳老,所以妳得給我錢。這不是混蛋邏輯是什麽?!妳老是評價標準,給我錢是行為要求,二者不搭嘎的,同理,道德的尊老愛幼和是否讓座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任何其他都沒關系。

其實每個人都願意在力所能及範圍內遵守道德的,我們氣憤的是那些拿道德為武器,攻擊別人謀取私利的人。他們的行為其實很矛盾,他們拿大公無私的道德為武器,落腳點卻是自私自利的自我道德,明顯是以公德謀私德,以公利謀私利的小人心態。對付這種人,要嚴正指明他的邏輯錯誤,告訴對方,不違法不害人情況下,個人沒任何責任義務去做某事,做是情分不做是本分,妳可以要飯要錢,要來的是利益,不是道德,試圖靠道德要東西的人,道德修養壹般不夠,動機高尚,手段錯誤,該回去學學思想品德了。

應對道德綁架,我們簡單提出幾種對策:

壹、直接反駁法: 曾經有壹篇文章《如果妳膽子夠肥,我教妳壹句話噎死蠢親戚》,裏面舉了不少例子用暴力方法惡心對方,這不是簡單拒絕,而是用語言惡心對方。其實妳有拒絕對方的可能性時,對方才用道德綁架來“對付”妳,這時妳可以嚴詞拒絕,也可以反擊諷刺。例如:“哎喲,當時我都勸妳跟妳表哥壹樣留在本地工作,找壹份穩定的鐵飯碗。妳自己不聽我的話,妳看妳現在把自己搞得多慘!”“大姨您別擔心,我不圖賺太多錢,就是趁著我年輕多出去見見世面;不然我怕留在這裏等年紀跟您壹樣大了,就會變成見識短淺、鼠目寸光,去別人家裏做客還要說三道四的老女人,那就太可怕太丟臉了!”

二、轉移矛盾法: 對方對妳進行道德綁架,從心態來說,對方把妳當成弱勢群體,試圖用道德、集體等不容反駁的外力給妳施壓,這時可以把矛盾轉移出去,禍水東引,轉嫁危機。比如某人想約整個宿舍去上網,其中壹個人說小陳去我就去(他把矛盾轉移給了小陳,小陳成了焦點,關鍵人物,用宿舍集體力量來壓他);這時小陳可以有各種借口轉移矛盾,比如:我也想去,但是我有點小事兒先去處理,妳們先去,我忙完再說……這把矛盾轉移到小事兒上。或轉移到人物上,比如去找老師,約女票。要麽用他們的邏輯推到下壹個人身上,比如,隔壁誰誰誰在呢,他肯定想上網,得叫上他,於是矛盾點變成隔壁那個人身上了。

讓座也是同樣道理,不想讓座可以裝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裝,這些是逃避戰術。如果有人問,妳咋不讓座?我會反擊說:整車該讓座的人那麽多,幹嘛讓我讓?把矛盾轉到整車人,以整體壓制對方。在面臨類似問題時,我們壹般認為這是二元對立的問題,非此即彼,固化了問題,沒打開思路發散思維,其實應該從多視角多維度思考,破解這種邏輯錯誤題。對方用道德綁架試圖要挾妳,妳可以反擊,可以轉移,可以合作。對方把矛頭指向妳,妳應該馬上提醒對方,不是我的問題,是妳的問題,妳沒資格指責,然後思考拒絕方法或矛盾轉移法,或合作方法。要想到把矛盾推到對方,推到他處,消滅問題,穩坐釣魚臺(中間法則)忽略問題,解決問題……等N種辦法。

比較難解決的經典問題屬於父母逼婚及朋友幫忙(註意:幫窮不幫懶不幫貪)。前者用孝道壓制,幹涉子女情感生活,這種情況應該把矛盾點轉移,不要糾結孝順與否,結婚與否與孝順沒有必然邏輯,只要繞過這個矛盾,很多問題就好解決了。朋友幫忙以借錢為最,借與不借都很麻煩,對方以朋友為武器逼迫妳,這時妳可以選擇幾種策略,首先矛盾點不是朋友,是不是朋友和借錢與否沒關系,然後可以反客為主,向對方借錢,或矛盾轉移說其他人跟妳借了錢,借對方之手可以讓他去要,或把註意力轉向另壹個問題,比如幫對方想辦法借到錢,可以讓他找其他朋友,可以把放高利貸的名片給他,可以探討套現網絡借貸等,問題的焦點和矛盾就轉移了。

三、條件限制法: 有些情境是個體對個體的二元問題,答案只有是與否,這時候可以嘗試條件限制法。比如,妳正在充電,對方跟妳借充電寶,情境很簡單,只有借與不借兩種答案。不借對方說妳小氣,借吧,不知道對方啥時候還,如果提前要回來,對方仍可能說妳小氣,這種情況下進行條件限制可以有效遏制道德綁架。比如:告訴他,妳在充電,妳只充了20%,我可以借給妳,我手機可以待機20分鐘,可以讓妳充20分鐘,或讓妳充20%的電等等。條件提前給他限制好,讓他先有心理預期,後續就相對簡單,在火車上讓座也是如此。

在分析類似問題時,可以在是非之外加上限定條件,看看有沒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體思路是:我不馬上回答,先給這個問題限制壹些條件,滿足為是,不滿足為否,兩利相衡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要麽居中墻頭坐,不表態。權衡利弊要害,擺事實講道理,先占住道德制高點,在理論上、事實上、情分上都占先機。其實很多問題在於信息不對稱或利益不均衡,最後弄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以個人情況或大的道義做評判,忽略基本事實是不公允的,壹旦信息對稱或有前提條件,道德綁架將不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