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從古至今全國發生了那些較為嚴重的大地震?(希望詳細點)

從古至今全國發生了那些較為嚴重的大地震?(希望詳細點)

元代以前的著名地震 遠古至元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由6幅序圖、13幅分序圖和以176次地震匯編的169幅分幅地震圖組成。分序圖有先秦、秦、兩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遼、南宋金、元13幅,分幅地震圖則選取各時期的全部地震事件,分別成圖。

圖集的第壹幅地震圖記錄的是發生在約公元前23世紀(傳說中的帝舜時代)的山西永濟蒲州地震。對這次地震,墨子曰: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湧。第二幅圖描述的是《竹書紀年》中追溯的約公元前1767年(夏帝桀十四年)發生在今河南偃師西南的壹次地震。第三幅圖記載了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發生在今陜西岐山東北的地震,估計震級為6至7級。

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的山西趙城大地震,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壹次8級大地震。太原、平陽兩路各縣震災情況,散見於碑石文字、方誌。從這些記載來看,今天的晉中、晉南、晉東南以及太原以北絕大部分縣受災。從圖上不難看出,1303年山西全境的大地震呈由南向北的發展趨勢,震中可能在今臨汾壹帶。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歷史記載稱這次地震為特大奇災。(圖①為元大德七年十月朝廷及地方官員祭霍山中鎮廟碑)

明代發生的兩次大地震 明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由5幅序圖和以216次地震匯編的214幅分幅地震圖組成。這壹卷記錄的地震以1983年出版的《中國地震目錄》為基礎,參考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震歷史資料匯編選定,介紹了兩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

該卷的第87幅圖記錄了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發生在陜西省華州(今華縣)的8.25級地震。這次地震發生在午夜,“聲如轟雷,震撼搖蕩,人驚潰,起臥失措。川原坼裂,郊墟遷移,或壅為岡阜,或陷作溝渠,走山裂石,水湧沙溢”。從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及陜西、山西、河南、甘肅、河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安徽等11省130余縣。此次地震,死亡人數有姓名記載的就超過83萬,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經奏報的死者更是不計其數,為世界地震死亡人口之最。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這次地震震級為8.25級。圖集中還收錄了山西行太仆寺卿兼僉事秦可大著的《地震記》。

1604年12月29日(明萬歷三十二年十壹月初九),泉州以東海域發生8級地震。這幅圖描述了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壹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鄰區遭受嚴重破壞,山石海水皆動,城內外樓房店鋪全都傾倒,開元寺東塔頂蓋毀壞,清源山裂開的地縫中還湧出砂、水,氣若硫磺,沿海覆舟甚多。從圖上可以看到,等震線橫跨福建的蒲田、漳浦、南安、同安、安溪、福寧等閩南沿海大部分地區,VI度等震線最遠達到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等省區市。此次地震破壞較重,分布範圍廣,最遠距震中達220公裏,有感範圍最遠達1000公裏。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清代的八次大地震 清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包括5幅序圖,以334次地震匯編的183幅分幅地震圖,兩幅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這壹卷原則上壹次地震設壹幅地圖,但兩次以上地震的時間、地點相近的也同設於壹幅圖中。只有壹個地點有破壞記載的地震,稱之為單點地震。這壹卷中單點地震沒有單獨設分幅圖,而是分兩個時段標繪在兩幅歷史地理圖上,用不同顏色的大小符號表示地震強度,壹幅為順治至嘉慶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另壹幅為道光至宣統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這壹卷***收錄了8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東莒縣、郯城發生8.5級地震。此次地震波及魯、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陜、遼諸省及朝鮮等,山東郯城、沂州、莒縣破壞最重,有感半徑達800多公裏。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壹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壹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壹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湧,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圖集用大量篇幅對這次地震進行了詳細介紹。除繪有地震圖,重破壞區擴大圖外,還配有兩幅地貌照片和壹幅斷裂帶衛星照片。從重破壞區擴大圖可以看出極震區北至莒縣,南至新沂,沿沂沭斷裂帶呈北東向分布,其中郯城縣、臨沭縣部分地區烈度達XII度,其它地區烈度達XI度。X度區北至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陰、費縣。IX度區北至濰坊、益都,南至江蘇省邳縣、沭陽,東至日照、膠縣,西至兗州、鄒縣。VIII度區北起濟南至昌邑、即墨壹帶,南至江蘇省鹽城、漣水壹帶,西至微山、濟寧、泰安,面積達9萬平方公裏。從地震圖中看出烈度從XII度到VI度的地區廣大,VI度等震線壹直延伸到北起黃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慶、宣城到上海壹線,西至河北省冀縣、丘縣到河南省安陽、鄭州壹帶。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為8.5級。此次地震是我國東部惟壹壹次8.5級地震,也是中國3次8.5級地震之壹。

1679年9月2日(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午北京平谷、河北三河地震。據後來考證,這次地震的震級達8級,震中烈度XI度,震中在平谷、三河壹帶。地震波及範圍除京城外,還包括周圍的河北、山西、陜西、遼寧、山東、河南6省,***計200余州縣。地震破壞面積縱長約500多公裏。圖集分別繪制了這壹地區的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來描述這次地震。

1695年5月18日傍晚8點前後(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時),臨汾盆地內發生8級大地震,史稱“平陽地震”或稱“平陽、潞安大地震”。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中可以看出地震波及範圍,北到山西右玉,南達湖北谷城,西至甘肅平涼,東抵山東滕縣,波及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甘肅、江蘇等省。據嘉慶二十年(1815年)刑部侍郎那彥寶在勘驗平陸地震的奏報中稱:“檢查平陽地震原卷,當時受災***二十八州縣,內受災較重十四州縣,統計壓斃民人五萬二千六百余名”。前面提到1303年在山西趙城附近曾發生過壹次8級大地震,造成極其嚴重的災難。392年後的1695年幾乎在原地又發生壹次8級地震。由於上壹次大地震時間久遠,人們早已淡忘,因而再次形成奇災大難。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發生過十幾次8級大地震,發生在大陸的稱為板內(大陸板塊內部的)地震,它們之間的距離在240公裏至900公裏之間,唯有臨汾盆地內的1303年和1695年的兩次8級地震,震中的距離僅相距40公裏,震源體基本是重合的,這在我國大陸地區是罕見的,類似的震例在世界各地也極其稀少。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壹月二十四日)寧夏銀川、平羅壹帶發生8.0級大地震。當時記載:“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新渠、寶豐(地震後廢)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尺,四散溢水,淹沒村堡。官署、廟宇、兵民房屋倒塌無存。房倒火起,火勢甚熾,延燒徹夜,三四日不息。”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波及甘、陜、豫、晉、冀等省47州縣,最遠到河北容城,約900公裏。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833年9月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雲南省嵩明州楊林壹帶發生8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8公裏,震中烈度達到IX度,死亡萬余人,破壞面積達到20萬平方公裏左右。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壹直綿延到400多公裏以外的滇西保山,四川省西昌、鹽源和貴州省六枝等地。滇東地震活動雖不如滇西頻繁,但自1833年大地震之後,已有150多年沒有發生較嚴重的地震災害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危險性不容忽視。因此地震研究工作在傾註於滇西的同時,萬萬不可忘卻滇東的危險。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879年7月1日(清光緒五年五月十二日)甘肅文縣地震,震中烈度Ⅺ度。有詩描述地震時的情景:“……忽然大地聲如吼,城傾屋裂無處走。第宅簸搖避山野,山崩活葬深崖下。夫覓妻兮父尋子,哭聲震天天不理。可憐階州十萬齒,三萬余人同日死。”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902年8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新疆阿圖什發生8.25級地震,這是該區域有記載以來最大的壹次地震。1902年大地震附有地震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範圍很大,西起前蘇聯塔什幹,北達前蘇聯伏龍芝、阿拉木圖至中國伊寧以北,南至塔什庫爾幹、和田以南,東到烏魯木齊、庫爾勒等地,東西寬近1400公裏,南北長900公裏,有感範圍的平均半徑達540公裏,面積達92.7萬平方公裏。最嚴重的地區是天山南麓從小阿圖什至哈爾峻壹帶,地震烈度達X度,喀什大清真寺、香妃墓等著名古建築物均遭破壞。(圖②為新疆吐古爾買提山口處的大樹被劈成兩半)

1906年12月23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十壹月初八),新疆沙灣縣西南發生了8級強烈地震。地震波及範圍遠至俄羅斯境內,面積達60多萬平方公裏。對這次地震也只附有地震圖壹幅。

三卷本《中國歷史地震圖集》對清(包括清代)以前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地震給予了詳細、科學、直觀的記錄。

1920年以後的大地震 之後,中國又發生了幾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筆者在這裏將其列出:

1920年12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發生8.5級地震。此次地震,中外聞名,中外近百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肅古浪發生8級地震。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蘊縣境內發生8級大地震,地震斷裂帶位移量之大,是罕見的震例之壹。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發生的西藏察隅地震,震級8.6級,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裏大地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被截成四段。大地震引發了無數處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951年11月18日西藏當雄發生8級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地震。這次地震雖然沒有達到8級,但卻是我國損失最大的壹次地震,也是首次發生於現代工業城市的“直下型”地震。直接經濟損失,即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各種工程設施設備被破壞損失的價值,超過百億元。整個唐山市區,約60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工業與民用建築震毀1034萬平方米,占77%,鄰近各縣農村房屋倒塌240萬間。地震造成的破壞與損失都是空前的。

離我們最近的壹次地震就是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汶川大地震,震級: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