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1951年,誌願軍30門喀秋莎炸飛八百美國兵,李奇微:蘇聯參戰了?

1951年,誌願軍30門喀秋莎炸飛八百美國兵,李奇微:蘇聯參戰了?

1951年2月14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炮兵第21師師長吳榮正和政委劉祿長懷著激動的心跑向士兵操練的廣場,在廣場上整齊擺放著剛剛從蘇聯運過來的新型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在蘇德戰爭時期曾立下過汗馬功勞,並多次重創德軍裝甲突擊工兵營裝備的“步行斯圖卡火箭炮”和“涅貝爾維爾法煙幕發射器”,蘇聯科研人員稱這種武器為BM-13火箭炮,但蘇聯士兵們還是更習慣叫它“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首次實戰於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為對抗德軍多管火箭炮的轟炸,蘇聯命令BM-13火箭炮師在地面部隊的掩護下,壹次齊射發出3456枚火箭彈,瞬間將德軍陣地淹沒在壹片火海之中,而在抗美援朝期間,喀秋莎也跟隨蘇聯各式援華武器壹起進入朝鮮戰場,交到誌願軍手中。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國的立國之戰,但同時也是我軍第壹次與現代化兵種正面對抗,盡管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也擁有大量美式裝備,但國民黨軍的機械化程度和火力配備遠不及美國,只能算是剛剛觸摸到現代化軍隊的門檻而已。

但美軍則不同,進入朝鮮戰場的美軍使用的都是美國研制的當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他們的步兵配置了M1伽蘭德步槍、勃朗寧自動步槍、湯姆森沖鋒槍和勃朗寧重機槍等各種新型槍支。

空軍方面則有F4U-5N海盜戰鬥機、B-29轟炸機以及F-86佩刀式戰鬥機,這些都是當時誌願軍逾越不了的天塹。

而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以外,我軍與美軍的文化差距也是壹個巨大的問題,美軍普遍都受過基礎教育,能上戰場的士兵基本都能看得懂地圖,也會開車,在參與戰鬥前早就已經實戰模擬多年。

那誌願軍是什麽情況呢?壹位誌願軍炮兵曾感慨說,誌願軍普遍都是翻身農民,文化水平都不高,有些人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知識的匱乏讓誌願軍在戰場上吃過很多虧,比如和敵人炮戰時,誌願軍只能打直瞄射擊,把炮筒推到能看見敵人的地方再打,這種打法非常危險,壹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敵人先打倒。

由於兩軍差距實在太大,因此我軍在抗美援朝之初就與蘇聯取得聯系,希望斯大林能盡可能提供足夠多的武器裝備援助誌願軍作戰,當然這些武器並不是白要的,我國會支付相應的費用。

盡管斯大林壹開始對誌願軍心存疑慮,遲遲不肯將約定的武器交給誌願軍,但隨著朝鮮戰爭運動戰的結束,誌願軍與“聯合國軍”進入陣地防禦階段,斯大林看到了誌願軍在戰場上取得的優勢,於是下定決心大舉援華,各類蘇式武器毫不吝嗇的下發給誌願軍戰士,從1951年初開始,誌願軍的火力頹勢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據統計,僅1951年壹年,在朝的蘇式火炮就達到了上千門,其中包含152毫米加農炮36門、122毫米榴彈炮249門、107迫擊炮有57門、37高炮956門以及72輛喀秋莎火箭炮,其他類型的戰防炮、野炮、高炮等也都達到了上百門。

而除了進行武器援助以外,蘇聯還派出了大批技術專家進入朝鮮戰場,手把手指導誌願軍如何使用這些武器,如何利用地形優勢靈活運用火炮發射技巧,在蘇聯專家的親自指導下,我軍將48軍143師改編為火箭炮兵第21師,並在短時間內掌握了多種現代炮戰技巧。

正常情況下,從步兵團改裝為火箭炮團並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壹年的時間,但軍情緊急,在蘇式火炮抵達朝鮮後,第21師立即開始了28天改裝訓練和14天的動員教育。

誌願軍壹邊日夜學習各種戰鬥技巧,壹邊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盡管當時21師有很多“大老粗”,但為了能早日趕走侵略者,他們還是進入了文化速成學校,系統性學習各種知識。

1951年4月初,火箭炮兵第21師在突擊訓練壹個月後,開始分批入朝參戰,彭老總對火箭炮兵非常重視,在檜倉誌願軍總部,彭老總專門叮囑炮兵第21師:

由於炮兵第21師至關重要,入朝六個月後,第21師才接到第壹個阻擊任務。

1951年10月,炮兵第21師第202團奉命協助47軍抵擋美騎壹師對天德山的進攻,47軍向來以善打防禦戰而聞名,曾多次利用地形優勢阻斷“聯合國軍”的進攻。

不過這壹次47軍面對的是美軍王牌部隊美騎壹師,傳統的打法很難起到實質性作用,美騎壹師雖然在進攻過程中多次吃虧,但有強大的火力支撐,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攻擊態勢。

面對美騎壹師的步步逼近,202團迅速出擊,為了壹次性解決,47軍首先吹響沖鋒號佯攻,引誘美騎壹師離開防禦工事,等他們進入射程中,202團30門喀秋莎火箭炮突然發動壹輪齊射

喀秋莎有8根導軌,在幾秒內可齊射16枚火箭炮,30門喀秋莎齊射,頓時400多枚火箭彈壹齊向敵人陣地飛去,美騎壹師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湮沒於無盡的炮火之中,800多名美軍當場斃命。

天德山戰役的慘敗很快傳回了美第8集團軍軍部,軍長李奇微對此大為震撼,因為據他所知,中國誌願軍只有普遍的山炮、野炮,並不具備如此猛烈的炮火,但這壹次誌願軍卻在天德山打出這麽大的動靜,還將美軍最精銳的部隊消滅過半,這太不正常了。

中國炮兵的實力在短時間內提升得如此之快,這已經超出了李奇微的認知範圍,分析許久之後,李奇微總結出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答案,最後矛頭直指蘇聯。

如果這壹戰是蘇聯紅軍打的話,美軍會有如此傷亡倒也不算奇怪,於是他轉頭詢問旁邊的情報人員:

並沒有得到情報人員的肯定回答。

1952年10月,炮兵21師第209團又與誌願軍第12軍在上甘嶺對“聯合國軍”進行了壹次強有力的火力打擊,壹輪喀秋莎火箭炮齊射後,美第7師和南朝鮮偽2師損失過半,不得不放棄對537.7高地北山的進攻計劃。

1953年7月,炮兵21師再次接到出擊任務,配合誌願軍68軍痛擊拒不投降的南朝鮮偽5師、偽8師和偽首都師,這壹次的戰鬥誌願軍1100多門火炮密集發射炮彈1900多噸,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敵人的主要工事盡數灰飛煙滅。

轟炸結束後,被抓獲的南朝鮮軍仍心有余悸地說道:

隨著戰爭的進行和蘇聯援助的不斷送到,炮兵在朝鮮戰場上的身影變得隨處可見,傳統的步兵火力逐漸被炮兵火力所取代,後來我軍又陸續組建了第16軍和第1軍擔任炮兵攻擊任務,不過喀秋莎火箭炮的數量卻有所減少。

這倒不是因為我國不滿意喀秋莎的威力,而是因為它的價格實在太昂貴,壹顆炮彈就要6兩黃金,折合現在的金價,相當於11萬人民幣左右,當時的中國想要負擔這麽龐大的壹筆費用,可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