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中國人為何總愛塗鴉“到此壹遊”的字樣求解答

中國人為何總愛塗鴉“到此壹遊”的字樣求解答

中國人無論到哪壹類旅遊點,都是照個相。不光拍照表示本身來過,還會親手在景點上刻寫上“某某到此壹遊”的字樣,“到此壹遊”估計是旅遊景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

事實上,從古至今,人人都會觸景生情,到了壹個地方,總想留下點痕跡,這是壹種本能,這是國民們從古代名人們喜歡賦詩題壁中的殘留習慣。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詩詞,實際都是古人寫的“到此壹遊”的另壹種版本。只是經過歲月這面篩子,精華的、有文化的留下了,粗糙的、沒文化的被過濾掉了。如果細心的話,妳可以在西安碑林門口有玻璃罩保護的方碑上,看到1400年前遊人在碑上留下的“某某某到此壹遊”,可見,國人亂塗鴉的陋習是源遠流長了。

若論起“到此壹遊”的老祖宗,恐怕要數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了。此猴壹個筋鬥翻到如來佛祖的五指邊時,難掩得意之情,為留下憑證,便在佛祖的手指上大書“齊天大聖到此壹遊”八個大字,可謂氣勢磅礴。而此後,“到此壹遊”也便隨著《西遊記》這部名著的流傳而印入中國人的思想中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吳承恩能寫出這壹段說明生活中確有其事。當年秦始皇,不管巡視到何處都要“勒石載功”,也許就是現實中偏好留名的先驅。之後,歷代皇帝巡視、遊覽時也都少不了題字、留名的環節,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壹種炫耀和風尚。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部,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曹操登高遠眺,遠處是遼闊的大海,雄偉壯觀,於是就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觀滄海》,曹操的“到此壹遊”千古傳誦。而具有這壹題字賦詩留名雅興的另壹龐大群體,還有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們。試想,文人們在遊山玩水之間,壹時詩性大發,或吟詩,或題字,遇到得意之作,不免就要留壹芳名。因此,中國的名山大川便多了文字為伴。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得益彰,經年累月的積累,竟成為渾然壹體的文化遺產,也成為我們如今樂於瞻仰的名勝之景。

其實,中國人的“留名”思想,古已有之。這種思想的深刻來源尚不得知,但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早期對長生不老追求而不得的壹種心理補償。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生在世走壹趟,總要留下點東西。既然留聲不得總可以留名。因此,中國人對名聲便更為看重,追求的是流芳百世。所以,中國人不管地位高低、貧富,都希望在身後留下美名。

如果妳留心,就會發現老外出門都要帶壹本厚厚的旅遊介紹書籍。相比之下,大多數中國人旅遊喜歡蜻蜓點水,基本上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定點尿尿,舉旗報到,中國人已然習慣於“到此壹遊”的快餐式觀光,他們很少有敞開心靈,接納和感受湖光山色的。

在環境問題堪稱嚴重的今天,我們必須要有良好的旅遊素養。在各種文化遺產刻字留名,只能增加文物保護的工作量,而不會對其有任何裨益。而事實上是,我們看到,最終能留下來傳世的,或是皇家親筆的精品佳作,或是文采飛揚的詩詞歌賦,其文化內涵絕對不是“到此壹遊”這樣的大白話可比的。古代普通人是否有在遊覽時留下“到此壹遊”的癖好,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大浪淘沙,千百年後留下來的,只有那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東西,至於那些各種各樣的“到此壹遊”們無不在時間的推移和物質的風化下,隨將去了,不管留名者多麽想千古留名,都沒能留下壹絲痕跡。

堅持文物的完整,不要再將陋習延續下去,這壹切不過是舉手之勞,請妳留情,不要四處塗鴉“到此壹遊”的字樣。杜絕這壹陋習雖不可壹蹴而就,但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信旅遊不文明現象會越來越少的。來源青年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