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壹戰後,戰敗的德國憑什麽僅7年加入國際聯盟?

壹戰後,戰敗的德國憑什麽僅7年加入國際聯盟?

壹戰結束後,德國與蘇聯建交,立刻觸動了西方社會的敏感神經,對其采取了?恩威並施?的做法。壹方面,?魯爾危機?讓德國意識到協約國強硬的壹面,另壹方面,實施《道威斯計劃》,在經濟上進行拉攏,試圖控制德國不要越走越遠。

德國盡管在國際貸款的支援下,國力不斷地恢復,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在歐洲恢復大國地位,否則還會有第二個?魯爾危機?。為了達到此目的,德國壹再宣稱,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只好?投到蘇維埃的懷抱裏?。

這讓在歐洲執行?大陸均衡?政策的英國,感到不小的壓力,他們既不願看到法國壹家獨大,更不願看到蘇、德兩國過於親密。而最在乎投資利益的美國,更希望歐洲和平繁榮,也積極努力促使歐洲各方能夠坐下來,達成和平協議。

1925年,英、法、德等七國在瑞士小城洛迦諾簽訂條約,就邊境問題達成***識,尤其是締約雙方保證發生爭執時,如果不能采取外交或和平方式解決的,交由國際仲裁法庭解決。說白了,就是不能像?魯爾危機?那樣,單方面使用武力幹涉。

這就是《洛迦諾公約》。標誌著法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下降,不能?隨便的?、?主動的?幹涉德國事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德國,將《凡爾賽和約》撕得粉碎,而毫無辦法,並將自己的安全寄托在英國人身上,全然沒有了大國的?硬氣?。

《公約》的達成,讓英國十分滿意。德、英兩國聯手打壓法國,符合英國的?扶德抑法?的?大陸均衡?政策,恢復後的德國壹定有能力抗衡法國,而英國還像過去那樣,看著德、法兩國妳爭我奪,充當雙方的?仲裁者?,從而主導歐洲。

但說到底,最大的贏家是德國。不僅剝奪了法國武力幹涉德國事務的權力,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魯爾危機?;而且擺脫了戰敗國的屈辱地位,獲得了與法國壹樣的大國地位,它標誌著凡爾賽體系的失敗,以及恢復了德國的自由。

而德國又將目光盯在了國聯,還要擔任常任理事國。

1926年,隨著國力的增長、外交上的努力,德國在壹戰後7年,擺脫了戰敗陰影,再壹次成為歐洲強國。此時,他們更是將目光放在國際聯盟,並要求擔任常任理事國,從而在國際上增加德國的影響力,以及獲得主導國際事務的大國地位。

這壹要求,立刻遭到波蘭等國的反對。這壹點很好理解,在他們看來,戰敗國是沒有資格主導世界的,更何況,西班牙、波蘭、巴西等國,多次申請都沒有成功。如今,戰敗國都能要求擔任常任理事國,那他們就更有資格了。

於是,各國也紛紛提出要求擔任常任理事國。壹時間,國際聯盟熱鬧非凡,爭執不斷,最終誰的要求都沒有考慮,德國入聯壹事就此擱淺。不過,德國早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該如何打破僵局呢?他們決定故伎重演,再打?蘇聯牌?。

同年4月,蘇、德兩國簽訂了《蘇德友好中立條約》。雙方繼續在《拉巴洛協定》的基礎上?充分信任?、?永遠合作?。同時,德國答應蘇聯入聯後,不會影響兩國的關系,而且還要在國聯上為蘇聯?說好話?,為其爭取更多的好處。

蘇、德兩國的關系更加緊密,再次讓西方社會坐立不安。眼看著德國?不可逆?的崛起,再有蘇聯的支持,歐洲將從此不得安生。打壓是不可能了,唯有籠絡和爭取,讓其成為國際社會的壹員,否則德國就真的?投到蘇維埃的懷抱裏?。

讓人大跌眼鏡的壹幕出現了,在英、法等國的壹番操作下,戰敗的德國真就成為國際聯盟壹員,並且還擔任了常任理事國。由此可見,國際聯盟實際是由英、法等少數大國控制,並成為他們手中的工具,中、小國家根本沒有話語權。

擔任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是德國外交的又壹重大勝利,盡管有英、法等國的妥協因素,但其利用蘇聯與西方社會的矛盾,要挾英、法兩國,迫使其承認大國地位,並成為主導世界的壹員,不能不說德國人的眼光敏銳,壹下子選中了關鍵點。

當然,德國能走到這壹步,與其實力密不可分。盡管戰敗,但其工業體系沒有誇,軍事體系沒有散,成為戰後迅速崛起的關鍵。說白了,就是元氣未傷。說到底,壹戰中沒有占領其全境,徹底瓦解德國,才是英、法等國無可奈何的重要原因。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壹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註?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