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國策·燕昭王師郭隗求士(燕策壹)》原文鑒賞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①,卑身厚幣②,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③。故往見郭隗先生曰④:“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⑤。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國⑥,以雪先王之恥⑦,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⑧?”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音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⑨,北面而受學⑩,則百己者至(11);先趨而後息(12),先問而後嘿(13),則什己者至(14);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15),眄視指使(16),則廝役之人至(17);若恣睢奮擊(18),呴籍叱咄(19),則徒隸之人至矣(20)!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21)。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22),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註釋 ①燕昭王:名平,燕王噲的太子,公元前311年繼噲為燕王。破燕,殘破的燕國。 ②卑身:降低自己的身份。厚幣,豐厚的禮物。古以柬帛作祭、禮物品為幣。後來,幣也泛指其它禮品。 ③報讎:報齊國伐燕之仇。讎,同“仇”, ④郭隗(wei音委):燕國的謀士。 ⑤孤:古代王侯的謙稱。 ⑥***國:***理國政。 ⑦先王:指昭王之父噲。 ⑧敢:謙詞,冒昧。 ⑨詘指:即“屈旨”。約束己誌,放下架子。 ⑩北面:面朝北。古時師長位尊而坐北朝南,故弟子應坐南朝北。 (11)百己者:勝過自己百倍的人。 (12)趨:疾走。此指勤於政務。息,休息。 (13)嘿:古“默”字。閉口不說話。 (14)什己者:勝過自己十倍的人。什,通“十”。 (15)馮幾,倚靠幾案。馮通“憑”。據杖、拄著拐仗。 (16)眄(mian音緬):視,斜視。指使,以手指示意,即使手下人為自己奔走。 (17)廝役:仆役。 (18)恣睢(zi sui音資雖):怒視貌。奮擊,肆意打人。 (19)呴(ju音拘):或作“踟”,跳躍;籍,通“藉”,踐踏。叱咄(duo音多)大聲斥責。 (20)徒隸:俘虜和奴隸。此指奴才。 (21)服道:推行道義。致士,使士至,即得到士。 (22)朝:謁拜。
譯文 燕昭王收拾殘破的燕國後,繼位登基,隨即謙恭下士,用豐厚的禮物來招納能人賢士,想憑借他們向齊國報仇雪恨。因此,燕昭王前去會見郭隗先生,說:“齊國趁我國內亂之機擊破了燕國。我清楚地知道燕國國小力弱,不足以報此怨仇,然而求得賢士和我***同治理國政,洗刷父王的恥辱,是我的心願。我冒昧地問您,要為國家報仇的話,該怎麽做呢?”郭隗先生回答說:“成立帝業的君主跟老師相處,成立王業的君主跟良友相處,成立霸業的君主跟賢臣相處,亡國的君主跟仆役相處。如果能折節侍奉賢士,坐南朝北地接受老師的教誨,那麽,勝過自己百倍的人就會到來;如果勤奮治政在別人之前,享樂休息在別人之後,自己能積極向別人請教,然後老老實實自省,那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如果自己追隨別人,同別人壹樣勤勉,不甘落後,那麽和自己能力相等的人就會到來;如果靠著幾案、拄著手仗,斜著眼睛,指手劃腳,驅使別人為自己效勞,那麽,只有仆役到來;如果怒目圓睜,任意蹂躪部下,大聲呵斥他人,那麽,只有奴才到來啊!這是古代推行道義招收賢士的方法。大王您如真要廣泛選用國中的賢才,要登門拜見他們,全國知道您拜見賢臣,那麽天下的賢士肯定會很快來到燕國了!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②:‘請求之。,君遣鄭。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③。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④?’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⑤。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裏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⑥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裏哉!”
註譯 ①君人,人君,國君。 ②涓人,即中涓,國君的近侍。 ③反,通“返” ④安事,何用。捐,棄。 ⑤市馬,買馬。 ⑥見事,被任用。
今譯 燕昭王問道:“我去拜見誰合適呢?”郭隗先生回答說:“我聽說古代的國君,有用千金尋求千裏馬的,花了三年時間也沒有得到。壹位近侍對國君說:‘請讓我去幫您尋求千裏馬吧!’國君便派他去了,三個月就找到了千裏馬,但馬已經死了,於是,他用五百金買下了這匹馬的頭,回去向國君報告。國君大怒,說:‘我要尋求的是活的千裏馬,花掉五百金買個死馬頭有什麽用啊?’近侍官回答說:‘買死的千裏馬就得花五百金,何況買活的千裏馬呢?天下的人肯定認為大王您能出高價買馬。千裏馬現在可以買到了!’於是不到壹年,有好多匹千裏馬到手了。現在大王果真要招攬天下的賢才,就先從我郭隗開始做起。連我郭隗都能受到重用,何況比我更賢能的人呢?難道他們能嫌路途遙遠不來歸附嗎?”
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①,鄒衍自齊往②,劇辛自趙往③,士爭湊燕④。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⑤。於是遂以樂毅為上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⑥,入至臨淄⑦,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⑧
註釋 ①樂毅:魏名將樂羊的後代。助燕昭王伐齊,破齊七十余城,昭王死,為惠王所疑而奔趙。 ②鄒衍:齊人,戰國時代著名的陰陽家。 ③劇辛,趙人:破齊的計謀主要由他策劃。後伐趙失敗,為趙所殺。 ④湊:集聚。 ⑤樂佚:生活安樂舒適。輕戰,不怕戰爭。 ⑥北:敗兵。 ⑦臨淄:齊國都城。即今山東淄博市臨淄。 ⑧莒:地名,在今山東莒縣。即墨,地名,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今譯 於是燕昭王替郭隗建造宮室,並用師長的禮儀待他。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前往燕國,鄒衍從齊國前往燕國,劇辛從趙國前往燕國,賢士都爭著聚集到了燕國。燕昭王吊唁死者,慰問生者,和老百姓同甘***苦達二十八年之久,燕國富足了,士兵生活安適,心情愉快,願為復國作戰。於是燕昭王用樂毅做上將軍,和秦國、楚國、三晉***同謀劃攻打齊國,齊軍失敗,齊閔王逃跑到外地去了。燕軍單獨追擊齊國的敗兵,壹直打進齊國都城臨淄,掠取了齊國珍寶,並焚燒了齊國的宮室祖廟。齊國城池沒被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
集評 宋·鮑彪《戰國策註》:“臣役之對,天下之格言;市馬之喻,萬世之美談。太史公獨何為削之?亦異於孔氏刪修之法矣!”
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壹片奇氣,浮出紙上,不可以尋行數墨之法相之。”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隗自以死馬為千裏之招,其捺下壹著處,正其擡高壹著。蓋由是千裏至者,皆隗致矣。隗真千裏哉!老驥伏櫪,不遇九方,誰能賞識於牝牡驪黃之外也。君臣作用俱奇。”
總案 燕昭王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繼承了王位。為了振興燕國,伐齊雪恨,他從諫如流,招賢納士,養精蓄銳,苦心經營二十八年,終於重振國威,壹舉戰敗了齊國。燕昭王的成功,關鍵在於禮賢下士,重用人才,這壹點至今值得人們借鑒。
文章長於記言,精於寫事。記郭隗之言,以大段排比手法、長短不壹句式,述四“處”五“至”之“服道致士之法”,語調鏗鏘,行文錯落,議論風生,逼人耳目;或以市馬之喻,明致士之術,構想奇特,比擬巧妙,說理明晰。寫事則要而不繁,記燕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以後的效果,僅以三“往”壹“爭湊”而點面結合地概括出天下賢士雲集影從的盛況;記燕昭王二十八年的奮鬥,僅以“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壹句重點突出地概括了他含辛茹苦、臥薪嘗膽的堅韌精神。簡括精煉的寫事與跌宕生姿的記言正構成了本篇獨具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