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南京條約》部分內容

1、大清和英國停戰並締結永久和平及對等關系。

2、清政府向英方開放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進行貿易通商。

3、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治理。

4、清政府向英國***賠償2千1百萬銀圓。

5、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6、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7、兩國***同訂立進出口關稅。

英國商人在通商各口“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從而開創了協定關稅之先例。廢除“公行”制度,規定以後“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岸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萬年和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壹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臯華麗號上簽訂,標誌著第壹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擴展資料:

影響

南京條約是自清朝於200多年前確立了較穩定的版圖後第壹次因戰敗而所簽署的割地條約。隨後,美國和法國紛紛效仿英國,分別與清政府簽定《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壹、香港

香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國繼印度後在遠東的壹個新據點,在19世紀開始逐漸發展成為轉口和貿易重鎮。

往後基於受英國統治,避開了清末的腐敗和近代中國的政治不穩,成功由華南邊陲的壹個小漁村蛻變成為國際城市,並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擔當中國與世界的連接橋梁,影響中國後來推行改革開放發展毗鄰香港的深圳,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

二、開放國門

《南京條約》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壹個與外國戰敗而需要割讓土地和開放通商的不平等條約。在割讓香港島和開放口岸後,清政府再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1843年10月8日)。

雖然英國透過條約相繼取得了協定關稅、治外法權(仿照中美望廈條約索取了領事裁判權,中外人民訴訟各按本國法律管理)、劃定租界、片面最惠國待遇、軍艦停泊口岸等外交權利,在與大清帝國貿易時享有更多利益,清朝亦因英國的壓力而開放國門,加速現代化,亦間接為往後清朝覆亡、中華民國成立埋下伏筆。

三、經濟貿易

1843年至1844年,基於條約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相繼開埠。廈門、福州、寧波因地理限制,商務並不繁盛。而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因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中國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

1853年起,上海開始取代廣州,成為全大清最大貿易港口。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四、西方文化

鴉片戰爭時,在清朝約有30萬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沒有公開傳教,只有20名英美傳教士在澳門進行壹些準備工作,例如翻譯聖經以及編寫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詔弛禁天主教,歸還原有教堂,天主教於是轉而公開活動。

耶穌會負責江蘇、安徽和直隸東南部的傳教工作,遣使會負責直隸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會則專門負責福建。來自英、美、德三國十余個新教差會也紛紛在五口設立教堂、學校、醫院。

其中美國歸正會在廈門興建了基督教在大清的第壹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長老會的嘉約翰在廣州創辦了清朝第壹所西醫院博濟醫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南京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