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給自己設限,則人生就沒有能限制妳發揮的藩籬",壹個人必須用多角度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生涯規劃也須朝向多面的管理,人生才不會被局限。科學家費曼博士是壹個具有多樣才華及童心的人,他不但是個科學家也是壹個生活家,他的興趣廣泛、才華洋溢,不會被世俗的想法所局限,活出了壹個科學家的風采,雖然他得到了諾貝爾獎,但是,他的人生不是只有科學而已,他的人生不但豐富而且具有生命力。
人生其實是滿多元化的,單壹的成功,只是片面的成功,人生包含有事業、家庭、人際、健康、休閑、心靈、興趣等等,其實壹部分的成功,只是代表妳在那壹部分的努力。有很多企業界人士,雖有成功的事業,卻沒有健康的身體;有輝煌的人際關系,卻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有美麗能幹的女秘書,卻沒有溫柔解人的太太;有足夠的錢,卻有個空虛的心靈,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有單壹的努力目標,卻沒有全面的管理。
如果人生可以管理,妳會如何管理?有的人很會管理員工,卻管不好自己的人生,但是誰也不敢說自己是壹個全面成功的人,因為沒有全面成功的人生,只有趨向成功的人生。其實重點不是在於輝煌表面的成功,而是在人生中不要有太多失重的平衡,例如,哲文是個很平凡的人,沒有顯著成功的事業,卻有著完整平衡的人生、夠用的金錢、和樂的家庭、多元化的興趣、充實的心靈、和諧的人際關系。也許,表面上他真的不算是太成功,但是,反過來說,又何嘗不能說,這也是人生中的另壹種成功呢?
人生因為多角度,才不會失去平衡,有的人因為太專註於事業,壹旦事業垮了,生命的意義也沒有了。有人提出生活需要管理,生命也需要管理的主張,並提出六大主張,包括親情的管理、健康的管理、休閑的管理、人際的管理、事業的管理、婚姻的管理。而做為壹個現代人有時所承受的壓力是滿大,如何在六大管理中獲得平衡是壹件很重要的事,失序的生活會讓人感到窒息,唯有平衡的人生,生命才會健全。當然,我們不必為了失去某壹部分,或者為了某壹部分的不足,而認為人生是有缺憾;其實,人生就因為不圓滿才要去補足,因為容易失去所以才要經營管理,而且,幸福不是唾手可得,必須要妳親自栽種、努力施肥才會開花結果。孤獨之必要
在佛經上雲:"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點出了孤獨的必要,及無可取代的宿命,人本來就註定是孤獨的。
作家顏昆陽說,"獨"的生命境界有兩種:壹種是"孤獨",壹種是"獨立"。通常藝術家都是孤獨感較強烈的人,人應該讓自己有獨處的時間,創作者通常是在孤獨的情況下完成他的著作;而有獨立人格的人,在天地間才能不靠著依賴別人而生存,看清楚生命的本質,反而更能活得自在些。
有次看了壹個電視節目,節目探討未婚媽媽的議題,作家廖輝英女士的壹番話頗值得深思。她說,有些女性不把自己當做壹個獨立的個體,認為透過生育傳宗接代的過程,才是壹種完整,甚至不惜未婚生子,其實女性本身就是壹個獨立的個體,並不需要透過生育才是完整的人生。
我記得有位女作家曾經在演講的時候問在場的女性,如果以生命的完整性來說,是不是要透過婚姻、兩性的結合才是壹種完整。在場女性有大概九成認為是必須透過兩性的結合,人生才算完整。當時,這位女作家是女權運動的支持者,對當下的反應,頗不以為然。但時過境遷,如今,再回頭看看這個問題,不知道現在的女性會如何作答,而"人"的完整性是否會因為男女雙方的結合,而成為壹體就趨於完整,也許每個人心中各有答案,但是不可否認,不管男女雙方是否必須因為透過結合而完整,回歸原點,人還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孤獨的死去。
其實兩性都是獨立的個體,聖經上說:女人是從男人的肋骨取下做成的,把女性附屬於男人,所以,古有明訓:"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女人的壹生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而女人就像那油麻菜籽命;我倒寧願相信佛經說的:"人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以代者",兩性之間是平等的個體,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完整自己,而我們都有能力做個獨立自主的人。
人在某處精明,不必處處精明
"大智若愚"是壹個人智慧的表現,處處精明,反而輸了生活的趣味,妳不必處處獲勝。在社會上有很多人皆是精明幹練,聰明得不得了,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不勝枚舉,就像金光黨騙人吧!若不是壹個"貪"字,怎麽會這麽容易上當受騙呢?壹個處處精明、斤斤計較的人,他的視野及心胸壹定不夠寬廣。其實,人在某處精明,又何必處處精明呢?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誤了卿卿的性命"。
大家都希望被別人稱贊為精明能幹,誰也不希望自己是糊裏糊塗的過日子,但是,人在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假裝糊塗壹下。而通常太過於精明的人,容易吃虧,為什麽呢?因為凡事斤斤計較的人,容易讓別人有機可乘,若能在生活中偶爾糊塗也是不錯的,不過,可不是該精明的時候糊塗,該糊塗的時候精明。當然嘍!所謂精明和糊塗的定義是因人而異,不過最聰明的方式,就是做個不斤斤計較的人,有的人總是小事上"小鼻小眼睛的",處處與人爭些蠅頭小利,其實若能稍微放掉壹些小聰明,倒不失為壹個好辦法。
在工作職場上,我們常看到壹些自以為聰明和自以為是的人,或是見風轉舵的小人,有些人精明有余卻聰明不足。有首歌叫做"聰明糊塗心",就是說,有個聰明的腦袋還不行,還要有壹顆糊塗心才可以。凡事看得太清楚,就不美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在當時很難判斷,是吃虧或是占便宜了,是非曲直,也許要過壹段時間才能明了,也許吃虧的反而是占了便宜,占了便宜的人反而吃了虧呢?
記得曾在壹本書看到壹則故事,不知故事的內容是真是假,內容是說有個日本的圍棋高手,平常專註於下棋,對於其他的事壹概不管,平常比賽都是太太開車送他去。有次太太有事先行離開,這位圍棋高手比賽完畢後,竟不知該如何回家,因為他忘記回家的路了。他是圍棋界壹等壹的高手,不下圍棋的時候,卻是壹個什麽都不會的平常人。據說作家張大春也曾經在出門的時候,左腳上穿的是壹個紅色的襪子,另外壹只腳穿的卻是藍色的襪子。也許,他們都把精明用在工作中,而生活裏偶爾糊塗壹下,也算是壹種人生的趣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