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問題
中印應以更高視野結束不信任10天前,印度高級官員首次對本國部分媒體有關“中國支持印度反政府武裝”的不實報道做出了公開澄清。刮了大半年的“中印摩擦風”能否就此在這個南亞大國漸漸淡去,現在還不好說。種種現象表明,消除誤解並非易事。“不過,過了壹段時間後,印度人民必將看穿媒體所制造出來的誤解和誤判。”印度德裏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斯裏馬蒂·查克拉巴蒂教授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坦率地闡述了印度學術界對這壹現象的看法和對發展中印關系的期待。印度百姓不會老被媒體欺騙環球時報:最近很多所謂的“中印摩擦”事件都是印度媒體爆出來的,而且大多沒有明確的官方來源。您認為這些報道是真實的嗎?您覺得兩國間真的會有大沖突發生嗎?查克拉巴蒂:據我了解,最近印度媒體關於“中國入侵”等新聞報道是不真實的。在中印邊境地區生活的壹些居民可能會將“情報”錯誤地傳達給印度媒體。只要兩國邊界沒有完全清楚地劃分,這樣的謠言就會不時出現。我本人不認為兩國之間會有發生任何軍事沖突的可能。環球時報:有中國分析人士認為,印度政府和媒體在演雙簧,也有分析認為,印度政府有國內民族主義的壓力,您認為哪壹種分析更有道理壹些?查克拉巴蒂:我並不認為印度政府有任何所謂的國內壓力。媒體總是喜歡將問題敏感化,總是喜歡無中生有。不過,最近壹些刺激中印關系發展的消息的確增加了人們的擔憂,他們選擇相信媒體所傳播的所有這些報道,其中包括在印度“入常”、核供應及亞行貸款等問題上中國給予了反對態度。我也從報紙上讀到有關印度政府要對壹些炒作邊界問題的國內媒體進行調查的新聞,但我並不清楚該調查進展如何。我認為,這樣的事情總是會花上壹段長時間的。環球時報:作為研究中國問題的印度學者,您認為,兩國民間的這種敵意該如何消除?中國國內其實是有反思的,不願看到與鄰國出現這種民間的不信任。據您所知,印度國內有沒有這樣的反思?查克拉巴蒂:互不信任和敵意需要很長壹段時間才能完全消除。為此,我提出過如何消除現存的不信任感的壹些建議,比方說,可以通過民間社團的倡議,在中印兩國主要城市中建立起中印友誼協會。我沒有意識到最近印度國內是否有反思,但除了少數人,大多數印度人還是非常渴望與中國發展友好關系的。眾所周知,在最近令人擔心的兩國關系中,大多是媒體炒出來的。在印度,如何嚴格要求媒體,這是很難讓我做出建議的問題。不過,過壹段時間後,印度人民必將看穿媒體所制造出來的誤解和誤判。人們不可能長期被欺騙。環球時報:除了邊界問題,印中在經濟方面的摩擦也越來越多,印度對中國產品的戒心很重,對中國公司進入印度的限制很嚴。中印都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但印度對中國的擔心和防範似乎遠多過中國對印度的擔心和防範。您怎麽看這個問題?查克拉巴蒂:目前我們看到,中印雙邊貿易還是更多有利於中方的。不過,我相信兩國的貿易關系不會受到最近媒體炒作的負面影響。事實上,有許多印度商人發展得很好,就是得益於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有壹些貿易或許還存在問題,這就需要政府方面明確指出來。按我掌握的數據,中印雙邊貿易1995年僅有2億美元,不過現在,雙邊貿易已經猛增至500多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中小企業來到印度。在這些商業往來中,中國商人需要會說中文的印度人作為其幫手。現在學習中文的印度人開始增多。1995年,來德裏大學東亞研究系申請學習中文的僅有28人,但從2002年開始,申請的人數每年都超過300人。環球時報:有些中國公司和中國遊客抱怨,想去印度投資、旅遊很不方便,手續非常繁瑣,中國記者想去印度采訪更是難上加難。這肯定不利於印中民間交流。您認為該如何解決這壹問題?查克拉巴蒂:在今天的印度,所謂的“1962年心態”還是非常普遍的。印度對於中國基本的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印度內政部出臺了壹些非常奇怪的法規,這些法規實際上對印度是不利的。我認為,中印兩國民間交流必須加強,同時也要采取措施更多加強互信。眾所周知,中印兩國面臨著許多***同的問題,包括農業問題、城鄉差距、環境惡化等。假如兩國能夠合作解決這些問題,互信就將慢慢建立起來。另外,加強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或許是壹個好辦法。如果二戰後法國與德國都能成為朋友,那印度與中國就更可能。兩國領導人應有更高的視野,來永遠結束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