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2000—2008年中國大事件?

2000—2008年中國大事件?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汪金福、宋振遠、鄧衛華)2007年歲末,記者梳理出這壹年影響民生的大事。從這些民生變化,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國改革的脈搏、發展的心跳。

(壹)1.5億農村孩子學雜費免除,義務教育“實至名歸”

資料圖片:寧夏紅寺堡第二小學學生在上課,該校移民學生享受“兩免壹補”政策(10月30日攝)。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兩免壹補”資金181億元,免除全國近1.5億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事件〕2007年1月,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通知,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將免除全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將普遍減輕。不僅如此,今年政府還啟動了免費師範生教育計劃,並增加財政撥款140多億元完善國家助學體系。

〔點評〕我國義務教育在經歷多年“收費教育”後,終於徹底向全國農村孩子敞開“免費之門”。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政府更新教育觀念,堅持教育公益性質,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得民心。

(二)2億多城鎮居民受惠醫保,夢想的陽光照進現實

11月6日,在哈爾濱市道裏區工程街道辦事處勞動保障事務所,工作人員在展示哈爾濱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宣傳材料。自11月1日起,《哈爾濱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開始實施。凡具有哈爾濱市城鎮戶籍的非從業人員,不論患病與否,都可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嬰兒出生28天即可參保、老人參保不設年齡上限。居民參保後,可以享受低廉的住院起付費用標準。(新華社記者 呂優攝)

〔事件〕7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我國在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之後的又壹重大舉措,主要解決城鎮非從業人員,特別是中小學生、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看病就醫問題,***惠及2億多城鎮居民。

〔點評〕三大制度構成中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人人享有醫療保障”變得不再遙遠。按照規劃,國務院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首批79個城市參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到“十壹五”末,我國將全面推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全民醫保,夢想的陽光正逐漸照進老百姓的現實生活。

(三)逾2000萬農民納入低保,城鄉壹體化再提速

〔事件〕7月11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範圍,穩定、持久、有效地解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7年我國將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目前納入農村低保的人口超過2000萬人。

〔點評〕城鄉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意味著長期以來城鄉之間存在的又壹道“二元結構”鴻溝被抹平,城鄉壹體化再次提速。除了實現農村低保全覆蓋,壹些地方還逐步提高了農村低保的標準,並形成了以農村低保制度為核心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

(四)物權法施行,有恒產者有恒心

〔事件〕10月1日,物權法正式施行。這部在立法過程中多次刷新最高立法機關審議次數的法律,明確界定了公民私有財產權與國有、集體財產權的平等主體地位,意味著更多的人將更充分、更平等地享受財富陽光。

〔點評〕國外有句諺語:私人的茅草屋,“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物權法的施行對中國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新課題。行政機關及行政人員將不能隨意實施征收、征地等行為,壹旦當事人對行政權的行使發生異議,還應當配以司法救濟。物權觀念的傳播與普及,將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紮實基礎。

(五)“財產性收入”進入黨代會報告,百姓進入理財新時代

〔事件〕10月中下旬,黨的十七大召開,順應中國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的時代趨勢,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點評〕讓更多的家庭學會理財,擁有財產性收入,從壹定意義上說是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社會結構趨於“橄欖形”的合理分布,從而有利於社會和諧。2007年快速發展的股市給了人們關於財產性收入最直觀的感受。隨著股市從大牛市轉向震蕩調整,中國百姓對於如何提高財產性收入比重,還需要有更理性、更科學的考量。

(六)廉租房“高調”推出,低收入群體有望“住有所居”

10月12日,租到廉租房的銀川市部分城市低保戶在入住儀式上。當日,銀川市又有60戶城市低保家庭拿到廉租住房鑰匙。目前,銀川市廉租住房保障面已經覆蓋1605戶城市低保戶。 新華社記者劉泉龍攝(資料圖片)

〔事件〕8月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幹意見》,其中廉租房被擺在了顯要位置。按照這壹意見確定的時間表,2007年底前,所有設區城市要對符合規定住房困難條件、申請廉租房租賃補貼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應保盡保;2008年底前,所有縣城要基本做到應保盡保。而到“十壹五”末,全國廉租房制度保障範圍要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

〔點評〕廉租房被如此“高調”推出,既體現了低收入群體對“住有所居”的要求,更體現了黨和政府建立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在內的住房保障制度的決心,同時也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有效舉措。

(七)食品價格上漲過快,政府頻出調控之手

〔事件〕今年,以豬肉價格持續快速上漲為標誌,食品價格居高不下,讓人們特別是貧困家庭感受到了壓力。受食品價格上漲影響,今年前11個月CPI累計上漲4.6%,預計全年物價將出現自1996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漲幅。為調控肉價,中央財政增加約18億元,用於補助城鎮低保戶和大中專困難學生。國家同時加大扶持生豬養殖戶,僅實施能繁母豬補貼等,各級財政就增加支出48億多元。

〔點評〕壹年來,“肉價”引出的民生問題就壹直沒有走出百姓和政府的視野。補貼困難群體需求,讓政府的歸政府;動用經濟杠桿調控市場,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采取的調控措施收到了壹定成效。但應該看到,此輪物價上漲有其復雜性,部分食品價格上漲帶有恢復性質,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當前需要防止的是,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這應成為明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壹。

(八)“勸辭風潮”起波瀾,勞動合同法梳理勞資關系

〔事件〕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勞動合同法。隨後在北京、廣東等地發生壹些企業與工齡較長職工提前解除勞動合同或重新訂立勞動合同的事件,最終形成壹股“勸辭風潮”。而引發這股風潮的深層原因,正是即將於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

〔點評〕這部法律要求用人單位在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時必須依法支付經濟補償,並引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長期的勞動合同。有關專家表示,勞動合同法將逐步改變中國不少企業“速招速裁”的用工方式,有利於勞動者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職業規劃,同時促使企業建立融洽的勞動關系和人才保留體系。

(九)太湖藍藻事件暴發,催生“生態文明”新理念

〔事件〕5月29日,壹場突如其來的飲用水危機,席卷了江蘇無錫,罪魁禍首是太湖藍藻。隨後,滇池、巢湖藍藻也相繼暴發,高增長的中國進入“水汙染密集暴發階段”,凸顯經濟高速成長之痛。7月12日,國家環保總局宣布,中國將在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制定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對違法排汙者采取“高限處罰”措施,並進壹步擴大“區域限批”範圍。隨後,國家有關部門頻頻動用財稅杠桿,調控“兩高壹資”行業,遏制資源過度開發畸形出口,抑制高能耗、高汙染行業投資反彈。

〔點評〕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新概念,將節能減排從行為實踐推向了文明建設的高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單位產值能耗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雙雙下降,留給國人對青山綠水更多的暢想和期待。

(十)調整休假制度引發全民關註,帶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

〔事件〕12月1日,面向全民公開征求意見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公布實施,將原有的“五壹”7天假期縮短為3天,增設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假期。同步出臺《職工帶薪休假規定》,為全面落實職工休假權利提供法律保障,使廣大職工可以更加人性化地安排家庭及個人休閑。

〔點評〕休假制度的調整,可謂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既有利於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節假日制度,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創造力和民族親和力、凝聚力,同時又兼顧了交通、食宿等公***資源現實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對原有“黃金周”長假安排的壹種合理化改進。

參考資料:

/newscenter/2007-12/16/content_7258737.htm

中國大部分地區大雪

2008年四月11日 為了分

27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最高等級的暴雪預警:未來三天,南方大部地區仍將維持陰雨雪天氣。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雪災已波及14個省份,約7786萬人口受災,因災死亡24人。

記者在雪災壹線采訪時看到,各地幹部群眾正在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應對這場罕見的災害。大雪中的種種場景牽動人心。

供電:超高壓線上譜寫生命贊歌

極端天氣對電力供應造成重大影響。電監會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全國被迫關停的發電機組已達4099萬千瓦,占全國火電裝機總容量的7%,已有17個省份拉閘限電。

持續降雪使武漢變成了壹座“冰城”,而這裏的群眾正面臨著11年來最嚴重的“電荒”。湖北正處枯水期,水力發電量大幅下降。火電機組因缺煤停機。再加上惡劣天氣導致用電負荷增加,影響電力設備的正常運行,電力事故頻發。

由於這些傳統較暖地區缺少防凍準備,大雪之下,線路跳閘、高壓線基塔變形傾倒現象時有發生,許多變電站全停或部分停運。目前數萬名電網員工日夜奮戰在抗冰搶險壹線,組織除雪除冰,搶修受損設施。

記者在貴州、湖南等地電力凍害現場看到的景象令人心驚:高壓線上的冰層堅硬如鐵、光滑如玻璃,電線覆冰後有成人大腿般粗,超高壓變電站被凍成了“水晶宮”。雨雪交加中,電線上不僅雪霜結冰,而且下雨時邊刮風邊結冰。高壓線除冰是壹項危險的工作,導線冰凍出現的大幅度舞動將產生“***振”效應,足以拉倒幾十噸重的鋼塔,險情隨時可能發生。此時上塔除冰,腳下的電線,實際上是條“生死線”。

26日中午1時許,湖南省電力公司送變電建設公司三位工人羅海文、羅長明、周景華,正在與1500多位同事壹道,參加西電東送動脈——500千伏“復沙壹線”的搶修。突然,三座鐵塔相繼傾倒,這三位工人從50多米高處墜下,以身殉職。

明知有危險,卻不怕艱辛和犧牲,以血肉之軀抗禦自然災害。這三位英雄工人的事跡,令無數人動容。

救濟:把“溫暖”送到困難群眾手中

同樣讓人掛心的是災區群眾的吃飯問題。時近春節,今年的“送溫暖”活動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最關鍵的是,要把“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家中、手上。

持續大雪,造成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上萬農民斷水、斷電,村民吃米要靠手把稻谷搓成大米,用水要到幾公裏以外的水井取水,生活面臨缺米危機。

記者在玉屏縣亞魚鄉看到,雪災以來,全鄉50多位幹部蹲點10多天,24小時值班,壹天也不放假。幹部用肩扛著兩臺柴油打米機走村串戶,為農民打米服務,所有幹部扛著大米、肉、菜挨家挨戶送,保障受困農民不挨餓受凍。

在安徽省嶽西縣,這幾天,壹輛車身上寫有“民政救災”字樣的吉普車,壹直在積雪結冰的路面上艱難爬行。每遇到民宅,車子就停下來,縣民政領導直奔屋裏,詢問這戶人家是否缺衣少糧。有問題,當即協調有關方面緊急解決。

截至27日11時,安徽全省受災人口上升至600萬人,2.44萬人轉移安置。目前有4.66萬名幹部深入災區查核災情,已發放雪災救濟款1740萬元、救濟糧252萬斤。截至27日10時,湖北全省受災人口達到1023.6萬人,因災直接死亡7人。截至1月28日10時,湖南全省已有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2915萬人不同程度受災,死亡10人。江西省受災人口已升至818萬人,因災死亡13人,有22萬多人緊急轉移。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於27日傍晚啟動國家四級救災應急響應,並派出工作組趕赴安徽災區,協助開展救災工作。

抗災措施

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雪橙色警報

中央氣象臺28日18時發布的暴雪橙色警報顯示,預計29日夜間到30日白天,湖南中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以及江西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雪,其中,湖南中部、安徽東南部、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雪。

另外,貴州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中北部、廣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凍雨。

全國總工會:1000萬元幫扶受災職工

全國總工會28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災區各級工會組織在黨委領導下,配合有關部門積極組織職工在抗擊冰雪災害中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為戰鬥在生產第壹線的職工服務,為因冰雪災害造成困難的職工排憂解難。同時,向災區緊急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受災職工和農民工幫扶救助。

通知要求,災區各級工會組織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優勢,利用工會幫扶平臺,運用各種方式方法,積極協助鐵路、交通等部門對滯留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的職工和農民工做好疏導與安撫工作,確保滯留的職工和農民工不挨餓、不受凍,確保他們平安返鄉。

商務部:保障市場供應不斷檔

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司長房愛卿28日說,我國出現大面積降雨降雪後,市場供應受到壹定影響,但市場運行總體是平穩的,包括糧食、豬肉及其他副食品在內的市場供應是有保障的。

“我們還備有緊急預案,如果惡劣天氣持續下去,將組織企業利用大豆、黑豆發豆芽,或組織企業到東北、西北采購圓蔥、土豆等產品,來保證市場供應。”房愛卿說。

發改委:采取措施保障成品油供應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8日介紹,為妥善應對近來部分地區惡劣天氣對人民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發展改革委近日要求各地及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企業采取有力措施,確保春節前後鮮活農產品等重要生活物資及生產資料運輸用油。

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進壹步加強供應監測,確保重點用油,妥善安排居民生活、城市公***交通、公用事業等成品油供應。

電監會:居民生活用電不會受影響

電監會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居民生活用電不會受到影響:“除非局部地區可能因雨雪災情造成電力設施損壞、電網運行受阻,從而形成停電情況,從供應和保障能力的角度看,百姓生活用電可以確保無虞。”

電監會負責人表示,針對嚴峻形勢,電監會和電力企業已全部啟動相關應急方案,全力保證對重要部門、重要場所、重要用戶的供電,優先保證人民生活用電。

十六大,十七大的召開,科索沃戰爭,中國大使館被炸,9.11事件,阿富汗戰爭,北京申奧成功,神舟五,六號升空,嫦娥壹號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