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旅遊文學具有導遊、興遊的作用:旅遊活動是捕捉美感的高級精神活動,而“美”是壹種氣象萬千的詩意,畫意和理想交融的境界。美感的捕獲又主要靠山水名勝的優美度,同時也要靠旅遊文學對這些山水名勝的詩情畫意描寫。幹巴巴的介紹固然也能領略部分美,但是在運用旅遊文學的藝術手法後,會使人們得到的美更趨本底性,原始性,使美能夠升華,能夠回味無窮。這個審美過程實質上就是導遊、興遊的過程。例如1930年壹個名叫江庸的作者,在《旅行雜誌》上寫了壹篇遊記《臺灣半月記》,其中壹段寫道:“備汽艇駛至對岸化蕃村落,聽蕃女杵歌。生蕃為臺灣最古之居民,……。聞其相傳之神話,昔有清羅大埔之生蕃四十余人,偶入獵林中,追壹白鹿,西至水社大山,而鹿失蹤。仿徨山中者三日,發見此潭(日月潭)狂喜。詳誌其地形,歸報酋長,以為天賜之樂園。剡木為舟,得登彼岸,遂麇居於麓焉。杵歌乃以杵擊石,和以曼聲,石音清越,歌尤哀艷。”此篇短文不僅運用神話給作者遊歷的日月潭風光作了絕妙註釋,同時又與蕃女杵歌相融合,產生了壹種感人的原始美,本底美。他人看後,自有壹種神韻、清新、奇妙之感,那種遊歷臺灣日月潭風光的意念也會油然而生。有的地方,也許沒有什麽優美的景色可以吸引遊人,甚至曾是窮山惡水,但因某文學旅遊家寫了壹篇詩文,它也開始有了名氣,人們也會慕名而去。如唐詩人岑參寫的邊塞詩句:“平沙莽莽黃入天”,“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描寫了我國西北沙漠飛沙走石情狀,讀後容易使人想起聞名於世的“魔鬼城”。這壹旅遊文學名作倒成為壹些遊人到此探奇索險的遊興誘因。還有些旅遊文學作品,只描寫了日月星辰、風雲雨雪、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佳肴美味、土特產品,但是由於出色的運用了文學藝術語言,常常也能獲得引起遊興的效果。因為這裏所描繪的均是旅遊文學資源的內容,如王翰《涼州詞》中寫:“葡萄美酒夜光杯”,杜牧《清明》中寫的“牧童遙指杏花村”等名句,都有壹種興遊生趣的深刻作用。
3.旅遊文學有助於人們陶冶情操,提高素養,激發愛國熱情,傳布精神文明。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長城、古運河、敦煌石窟、曲阜孔林、北京故宮等,無與匹儔;桂林山水、黃山奇景、三峽風光等天然景致,稀世勝境。這些奇山麗水、名勝古跡,通過旅遊文學作品的描寫、介紹,其壹景壹物、壹山壹水,無不熔鑄於作品的咫幅寸土之中。我國有許多旅遊文學作品,都采用了移步換形的寫法,作者邊走邊看,邊看邊寫,壹篇作品即可把人們帶到大自然中去,指示美景,教人去欣賞、去領略、去體驗。人們通過品賞這些作品,了解祖國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從而激起人們愛祖國、愛鄉土的感情,對陶冶理想情操,培育高尚品德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身居國外的華人,讀了這些作品,更是思潮起伏,浮想聯翩,感到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對祖國產生眷戀之情,更欲親臨其境,壹飽眼福為快。
4.旅遊文學是傳布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旅遊活動從本質上來說,從旅遊者的角度看,就是文化性活動。 食、住、行、遊、購五個環節是物質的消費,但本質還是文化消費。人們通過旅遊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滿足自己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欲望。由此而形成了綜合性現代文化現象和大規模的文化交流活動。可見文化,不論是古典文化還是現代文化,對旅遊業的發展均起著重要的作用。遊客不僅吸收遊覽地的文化,同時把所在國所在地的文化帶來,形成了相互交流和滲透的局面。這種文化交流除了直接觀察了解外,還要借助壹些書籍加以實現。其中大量的描寫旅遊資源的文學作品,就有著獨特的作用了。比如有些人沒有去過北京,但從旅遊作品中他知道北京長城、故宮,有回音壁,還知道回音壁為什麽會壹呼三應的科學道理。有些遊客在西安看了“無字碑”,但他並不知道無字碑的來歷。可是在他看了介紹“無字碑”文章後,知道了是女皇武則天為了讓後人評論她壹生功過而立的。因此,我們說壹篇好的旅遊文學作品,不僅會激發遊興,也會給予妳許多知識,使妳讀後得益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旅遊文學乃是從文化角度觀照旅遊,如有的風景區名稱很有文化內涵,但有的新地名顯得文化層次很低。旅遊文學就應該對旅遊過程中出現的這類文化現象給予關照。 (選自盧雲亭著《現代旅遊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