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山西旅遊:平遙古城行(圖)

山西旅遊:平遙古城行(圖)

山西平遙古城是中國整座古城較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兩座古城之壹。自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申遺”獲得成功以來,它深刻改變了平遙人的思想觀念,改變了平遙的發展軌跡,為平遙發展註入了強大內生動力,給平遙老百姓開辟了財富源泉,拉開了平遙文化復興的序幕,守住了平遙人的精神家園,讓平遙自信地走向世界。

中央電視臺下集結(攝影:馮贛勇)

2005年9月2日,記者應邀參加了壹次北京愛車組織的自駕山西之旅,而平遙古城就是首個行程。當天淩晨五點半,來自京城四面八方的20多輛車子匯集到中央電視塔前的廣場上。六點十分,參加自駕山西遊的車隊浩浩蕩蕩地駛離了靜謐的京城,踏上了前往山西的旅途。車隊沿京石、石太、大運等高速公路行駛,大約經過八個多小時的行程,於當日下午兩點半順利抵達山西遊的第壹個景點—平遙古城。

自駕山西遊車隊(攝影:馮贛勇)

車隊駛進平遙古城的壯觀景象吸引了當地眾多百姓及遊客們的眼球。在平遙大戲院前的停車場,車隊的20多輛車子居然占據了將近三分之壹的位置。車隊下榻在平遙明清古街上的壹個名為豐頤昌民俗賓館內。

平遙收費站(攝影:馮贛勇)

駛入平遙新城(攝影:馮贛勇)

可惜在那次戲劇節采訪中,因當時計劃中只有壹個半小時的時間,故只轉了平遙明清古街就打道回府了。而這次的自駕山西遊,終於彌補了上次的遺憾。

進入平遙古城(攝影:馮贛勇)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壹座具有2700多年 歷史 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壹。

北門城樓(攝影:馮贛勇)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壹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

城墻上的步道(攝影:馮贛勇)

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壹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裏,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 歷史 較早、規模最大的壹座縣城城墻。

平遙古城墻垛口(攝影:馮贛勇)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壹三七零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使平遙古城在當時具有相當的規模。

甕城(攝影:馮贛勇)

載著近五十名會員的幾輛 旅遊 觀光車在平遙古城中穿梭。平遙以明清古街上的市樓為中心,有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及七十二條小巷經緯交織在壹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壹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沿途的這些古樸建築令車友們目不暇接。

古城小巷(攝影:馮贛勇)

觀光車首先來到古城北門參觀古城墻。康熙四十三年(公元壹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裏的平遙縣城壹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稱新城。這是壹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壹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民居小院(攝影:馮贛勇)

如果站在高處俯瞰平遙古城,妳會看到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墻,形如龜狀。古城***有城門六座,南北各壹,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

從城外看古城墻(攝影:馮贛勇)

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裏的麓臺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折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

城墻上看古城(攝影:馮贛勇)

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壹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墻上還有72個觀敵樓,墻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征。

平遙縣衙門首(攝影:馮贛勇)

從城墻下來後,車友們來到古城的平遙縣衙參觀。據相關資料記載,縣衙,是我國地方行政機構的基層單位,源於春秋末季,當時,秦滅六國,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此後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縣始終是封建政權的基層組織,主持縣衙的官員亦被稱作當地的“父母官”。我國目前尚存的古代衙署已屬罕見,除直隸總督署、南陽府衙、霍州署以及內鄉縣衙外,平遙縣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壹座。

參觀平遙縣衙(攝影:馮贛勇)

這座古縣衙,位於平遙城內西南部之政府街(舊稱衙門街),坐北朝南,南北中軸線200余米,占地面積26000余平方米。始建年代無考,據舊縣誌載,明清時期都曾有過大規模的增建與改築,始成後來的規模。

縣衙親民堂(攝影:馮贛勇)

衙門外東有風水樓,南有照壁,衙門內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儀門、牌坊、六部房、大堂、宅門、二堂、內宅等建築。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尚有土地祠、戲臺、糧廳、督捕廳、牢獄等建築,主從有序,符合封建時代官府衙門前朝後寢的格局特點。

縣衙思補堂(攝影:馮贛勇)

其中大堂也叫公堂、正堂,這裏是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級官員的地方,它是整個縣衙中主要建築物,矗立在高於地面2尺余的臺基地上,顯得雄偉壯觀。

平遙縣衙大仙樓(攝影:馮贛勇)

二堂在明代叫退思堂,也叫思補堂。這裏主要是處理壹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縣辦公中間臨時小憩或幕僚商議政事的地方,因此,叫作退思堂。內堂亦稱內宅,知縣不但在此宿居、讀書、辦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開案件也在此審理。

平遙縣衙大牢(攝影:馮贛勇)

聽導遊說,近年來隨著平遙 旅遊 業的迅猛發展,平遙的 旅遊 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其中平遙縣衙“升堂審案”的項目每天都會吸引眾多的遊客。

平遙留影(攝影:曹群)

可惜這壹古老的“庭審紀實”卻沒能領略壹番。但平遙縣衙內古時的大牢、殘酷的刑具、威武的公堂等都給車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縣衙觀風樓(攝影:馮贛勇)

離開平遙縣衙, 旅遊 觀光車載著車友們來到了有著中國金融史開山鼻祖之稱,被譽為“天下第壹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參觀。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壹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系統。

日升昌票號門首(攝影:馮贛勇)

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壹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便應運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壹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日升昌”票號。

票號院內壹角(攝影:馮贛勇)

三年之後,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壹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壹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鐵帽子和鐵鞋(攝影:馮贛勇)

在車隊前往平遙的路上,車隊總指揮曹群給會員們留下了壹個有關日升昌票號內“鐵帽子與鐵鞋”寓意的問題。於是,來到日升昌票號的車友們在參觀之余最為關註的就是票號內的這兩個物件。而對日升昌票號內鐵鞋、鐵帽子的興趣,無疑使遊客們對平遙的日升昌票號記憶尤深。

平遙古城西大街(攝影:馮贛勇)

徜徉平遙古城的西大街、明清壹條街是來平遙觀光的最後壹項。在這兩條街上,鱗次櫛比的古樸風格的商鋪及各類博物館交相輝映。隨便走進哪家民俗博物館都是壹段展示平遙燦爛文化的 歷史 。而平遙牛肉、石頭餅、山西醋等平遙的土特產品更是在這兩條街上比比皆是。兩條街遛下來,車友們個個滿載而歸。

明清壹條街(攝影:馮贛勇)

夜晚的平遙古城更是別有壹番情趣。街上的店鋪前紅燈高掛。穿梭的人流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在古玩、工藝品、土特產品店其間還有著現代韻味的酒吧和桑拿、按摩美容院,為這座古城平添了幾許浪漫的色彩。

平遙古城市樓(攝影:馮贛勇)

當晚下榻的民俗賓館內雖然也有著現代衛生間,但客房內磚砌的炕,炕上的四方小桌等壹幹的中式家具,使車友們有著壹種返樸歸真之感。許多車友們在返程的交流中都念念不忘這個只過了壹宿的平遙豐頤昌民俗賓館。

街上酒吧夜景(攝影:馮贛勇)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墻是其壹。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國寺,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 歷史 。殿內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夜遊明清街(攝影:馮贛勇)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方向、重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雙林寺。在該寺的10余座大殿內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事實上古城之寶不勝枚舉。

民俗賓館內壹角(攝影:馮贛勇)

古老的平遙是輝煌的,今天的平遙依然充滿了魅力。在時下許多文化古城為興商業而被肢解破壞的時候,平遙卻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它在中國 歷史 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壹幅非同尋常的文化、 社會 、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