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李長歌是太子李建成的女兒,是高貴的永寧郡主。
雖然她沒有得到多少慈祥的父愛,但是有二叔李世民壹直以來如師如父般的教導。也有阿娘的悉心照顧。同時也有壹起長大的好朋友李樂嫣和魏叔玉為伴,人生如此好不暢快。
要是壹切按照太子李建成繼位的事態發展,也許她大概會有壹個安穩壹點的人生吧。當然也不排除別的可能性。不過,若是如此便不會有李長歌這個故事了。
壹切事情的轉折點濫觴於玄武門之變。她從小到大都敬愛的二叔殺死了她的父親、間接殺死了她的母親。轉眼之間家人變仇人。
這本該是壹場再正常不過的政變。因為他們不是普通人家,他們是在帝王家。生在帝王家,最平常不過的便是兄弟鬩墻、父子猜忌,甚至兵戈相向。因為那金燦燦的龍座上只能有壹個真龍天子。可是二叔壹直是李長歌尊敬無比的長輩啊,她不理解。
本來玄武門之變之前,她的父親李建成還是有機會的,可是之後那個龍座上面坐著的只能是她的二叔李世民。
自古成王敗寇,皆是如此。
於是她,李長歌,大唐的永寧郡主,如喪家之犬般在長安被追殺。
後來萬般轉圜,她終於逃離出長安,順便順走了太子玉璽。
逃離長安的李長歌,雖然深知太子府大勢已去,但是殺父之仇不***戴天,終究是不會輕易放下的。所以她決定想辦法起兵造反,把本該屬於她的東西搶回來。最後手刃仇人李世民。
於是她去了幽州,妄圖去找太子舊部幫忙。
但是在這個天下初定不久又生不定的年代裏,有許多和她壹樣的亡命之徒。而幽州的守軍都督李瑗,就是這樣的人。他為壹己私利竟想將幽州拱手相讓於外敵阿詩勒部之手,只為能在這亂世中尋得壹柄堅實的保護傘。
甚至打起了李長歌手中太子玉璽的主意。李長歌也因為與虎謀皮,受到反噬被抓起來。後得以僥幸逃脫。
她本可以就這樣逃掉,不管幽州百姓。或者與她的叔父李瑗壹樣將大唐的幽州轉手賣給阿詩勒部,以求茍且偷生。
可是她沒有,她去搬了救兵,解了幽州之困。
後幽州解困,她逃離的途中把太子玉璽交給了魏叔玉,因為救她壹命的那個將軍讓她明白了壹個道理:手中的玉璽畢竟只是壹塊死物,終究不能掀起多大的風浪。雖然知道太子府大勢已去,可是她還是不甘心,於是她又前往了搠州。
搠州是邊關重鎮,外敵阿詩勒部時常來犯。她化名李十四,用計當上了搠州守城都尉,後又獻計獻策拼死守護搠州。
在那場保衛戰中,她失去了她的徒弟阿竇。那是她逃亡途中唯壹的朋友。小阿竇曾對李長歌說他想要轟轟烈烈的人生,想要當大將軍,想要跟著師父。終於在那場戰爭中,他傳遞完最後壹條消息——沒有援兵之後便被殺死了。他是大將軍。
後來搠州城守不住了,搠州守城官員公孫恒以自己的人頭獻降,保壹城百姓性命安然無恙。獻降的人是李十四。
再後來被阿詩勒隼帶回鷹師當奴隸,當小軍師。再到在渭水河畔發現了二叔李世民雖與自己有殺父之仇,可是於大唐江山社稷而言,李世民確有著濟世的大才。她開始有些動搖。
這種動搖在救羅義將軍的時候更是顯現了出來。
……
後來她連最初的殺父之仇也放下了。
在國家大愛和個人小恨之間,她選擇了保全大唐天下。
雖然李長歌的壹生都在失去,失去父母,失去親人,失去朋友。
可是,在失去的同時她也學會了很多,心中的格局逐漸被打開。
也許李世民作為她二叔來說,確實罪該萬死,因為他手刃了自己的兄弟,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可是李世民作為大唐的皇帝,他沒有錯。《鶴唳華亭》裏說“有的理想,只有到了那個位置才能夠實現”。是啊,也許不見得年輕的秦王李世民就有濟世之大才,可是窺見史書,坐上那個位子之後,大唐確實天下太平,文化昌榮。
如果犧牲壹個小我的利益,得以成全國家大義,那被犧牲的那個人未必就不是壹個英雄。所以,李長歌也是英雄。
她的故事是值得可歌可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