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賞析: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壹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
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壹個“遠”字,從這壹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時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
“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壹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而聯系上下句看,這壹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壹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壹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
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壹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壹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年-789年),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
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禦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百度百科-逢雪宿芙蓉山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