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壹,什麽是語境

壹,什麽是語境

生活在壹定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態中的人所進行的壹切活動,總要受到壹定的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的語言活動也不例外.\x0d  從語言藝術創作中的修辭過程看,創作者總是要服從於壹定的修辭目的,圍繞壹定的思想主旨,針對壹定的表達對象,使用壹定的語言符號,遵從壹定的語言規則和言語規律,聯系壹定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修辭陳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初對此就有過精辟的論述.他明確提出了“六何”說:“第壹個‘何故’,是寫說的目的,如為勸他人的還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見或是同人辯論的.第二個‘何事’,是寫說的事項:是日常的瑣事還是學術的討論等等.第三個‘何人’,是說認清是誰對誰說的,就是說者和讀聽者的關系,如讀聽者為文學青年還是壹般群眾之類.第四個‘何地’,是說認清寫說者當時在什麽地方,在城市還是鄉村之類,第五個‘何時’,是說認清寫說的當時是什麽時候,小之年月,大之時代,第六個‘何如’,是說怎樣的寫說:如怎樣剪裁,怎樣配置之類.”(陳望道《修辭學發凡》)這“六何”實質上就是修辭過程中,制約創作者語言藝術活動的壹系列因素,魯迅先生的雜文創作是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的藝術記錄,其主旨是對人民的關愛和對敵人的抨擊,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鬥爭、願望和理想.但魯迅先生文創作的社會環境被反動勢力的白色恐怖氣氛所籠罩.因而,他對反動勢力及其走狗和社會醜惡現象的“猛烈的攻擊,只宜用散文,如‘雜感’之類,而造語還須曲折.”(魯迅《兩地書》).他不常在雜文裏作出結論式的答案,往往采用對比、暗示、雙關、取譬、借喻等比較陷晦或委婉的表達方式.例如:\x0d  這就是文人學士究竟比不識字的奴才聰明,黨國究竟比賈府高明,現在究竟比乾隆時代光明:三明主義.\x0d    (魯迅《言論自由的界限》)\x0d  魯迅先生在此巧妙地利用諧音雙關的手法,辛辣地諷刺了高喊“三民主義”的反動文人們的假三民主義.如果不是服從於抨擊反動文人的目的.不聯系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的社會環境,不熟悉漢民族語言中的諧音雙關表達手法,以上這則例子就可能是另外壹個面目了.\x0d  同樣,修辭藝術的鑒賞過程,也總是要服從壹定的鑒賞目的,明確創作者的修辭意圖 ,熟悉壹定的語言符號,了解壹定的語言規則和言語規律,聯系壹定的自然和社會因素,這個道理從對魯迅雜文的修辭鑒賞過程中,可以得以充分的說明,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要想正確地鑒賞魯迅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語言藝術精品,就不能不對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社會、創作目的和修辭意圖,作者的修辭藝術成品賴以開成的修辭手段有壹個基本了解,仍以上例說明,如果當代的鑒賞者不知道“黨國”的歷史內涵,不了解“賈府”的文學底蘊,不熟悉“乾隆時代”的實際含義,不明白“三明主義”與“三民主義”的諧音雙關聯系,那麽,上例就成了壹組無特定意義的語句了,郭沫苦先生也曾舉例說明過這個道理,他說:“作品的內含本有深淺的不同,讀者的感受性也有豐富的差別,在富於感受性的人,主觀的感受原可以為客觀的權衡;而在嗇於感受性的人,主客觀便不能完全相掩,感受性的定量性於個人,在定限量內,個人所能發展的可能,依教養的則豐嗇.同壹部《離騷》,在童稚時我們不曾感得甚麽,然到目前我們能稱道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壹個有天才的作者.”(郭沫苦《藝術的評價》)這裏所說的“感受性”,是指讀者對文藝作品的鑒賞能力.“童稚時”之所以無法欣賞《離騷》,這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社會歷史知識、語言知識和文化藝術修養,對《離騷》是如此,對古今中外任何語言藝術和鑒賞也是這樣,修辭的鑒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膀離修辭主旨、脫離修辭成品賴以形成的語言,脫離與壹定修辭現象有關的自然、社會因素.\x0d  綜上所述,修辭過程的完成和修辭效果的產生,總是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我們把壹定修辭或鑒賞過程中影響言語形式的選擇和修辭效果產生的主客觀因素總稱為語境.\x0d  二、語境是壹個復雜的系統\x0d  學術界對“語境”這壹術語的壹解和使用有較大的分歧,對語境因素的認定和分類也很不壹致.有些學者從狡狹義的角度認識語境,認為語境主要指上下文(contoxt),是“在話語或文句中,位於某個語言單項前面或後面的語間、詞或短語”(哈特曼.斯托克《語言與語文學詞典》).更多的學者從廣義的角度來認識語境,認為語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表達的話語中心,也就是說寫者所要表達的信息──語句篇章的意思、思想感情.2、表達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就是說寫者的立場、觀點、品格、氣質、才能、學識、興趣、愛好、藝術修養、語言習慣等;客觀因素,就是表達的時間、空間、對象、前後語、上下文、條件、因果、前提等.3、表達的領域、目的的不同,長期地反復使用不同的傳遞媒介、語文材料、表達方式而形成的壹系列言語特點的有機統壹體──語體”(鄭頤壽、林承璋《新編修辭學》).在論述修辭和鑒賞的語境問題時,我們使用廣義的語境概念.\x0d無論是狹義的語境要領還是廣義的語境概念,都從各自認識問題的角度包容了多種語境因素.諸多語境因素構成了壹個語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語境因素依壹定組合、類聚關系,構成語境系統的支系統及其各級下位系統.\x0d根據語境因素存現的區位,我們將語境系統首先區分為言辭外語境和言辭內語境兩個子系統,凡存現於言辭外的語境因素,歸屬言辭外語境子系統;凡存現於言辭內的語境因素,歸屬言辭內語境子系統.這兩個子系統內又可區分出若幹層下位系統.言辭外語境因素分為客觀語境因素和主觀語境因素兩類.客觀語境因素包含自然因素(如時間、空間、景物等)和社會因素(如事態、對象、文化、地位、關系等);主觀語境因素包含情態因素(如目的、主旨、心境等)和形態因素(如表情、動作等).\x0d言辭內語境因素分為語言態語境因素和言語態語境因素兩類.語言態語境因素包含語音、語義和語法等因素;言語態語境因素包含語體、表達方式和邏輯關系等因素.上述各語境因素支系統和下位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壹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中,它們相互關聯,並同時作用於壹定的倏和鑒賞過程.\x0d三、語境是相對於壹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而言的\x0d特定的語境,是相對於特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的,離開了特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便無“語境”可言.在進行理論分析時,我們可以孤立地描寫出以上語境系統及其支系統和各級下位系統,但只要我們壹涉及“語境”之所以成為“語境”這壹問題時,就無法脫離開具體的修辭和鑒賞過程.比如,上述言辭外語境系統中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可以不依賴於修辭和鑒賞過程而獨立存在.妳可以不去描繪自然景物,在壹定的修辭或鑒賞過程中也可能不受到自然景物的影響,但自然景物依然存在;妳的修辭可以不考慮某些鑒賞者的特點,但這些鑒賞者和他們的鑒賞活動並不因此而消亡.因而,理論上描述的諸多“語境因素”,實際上是對可能成為語境因素的客觀實在和主觀條件的壹種預測.只有當它們在壹定的修辭或鑒賞過程中成為制約修辭或鑒賞活動的因素時,我們才賦予這些客觀實在和主觀條件以“語境因素”的內涵.比如,“觸景生情”而創作修辭成品,“援物取譬”而構成比喻辭格,“因人擇語”而顯現不同的言語風格,“依事立言”而形成不同的語體色彩.這些“景”、“物”、“人”、“事”等相對於壹定的修辭或鑒賞過程而言,便有了“語境因素”的內涵.\x0d從以上列出的語境系統的因素看,似乎語境包羅萬象,無所不容,實則不然.在進行理論上的闡述時,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把語境因素例舉盡,以便周全地描寫和分析整個語境系統.但是,如果涉及壹個實際的修辭和鑒賞過程,那麽,直接影響這個過程的語境因素便是具體的、有限的、可描述的,正如有的學者所言:“語境決定了使用語言的藝術,決定了應該選擇什麽樣的語言材料和組織方式.同時還必須看到,語境的這種約束力是表現為選擇語言手段時的壹種傾向性的要求,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在語境的用語要求和具體的語言手段之間作出精確的、壹壹對應的預測”.(張紹滔《試論影響語體變化的語境因素》載《修辭與研究》第四輯)正因為如此,當我們針對某壹修辭片斷來分析它受制於哪些語境因素時,不可能把理論上預測的所有語境因素都與這個修辭片斷聯系起來.\x0d語境系統有靜態和動態之分.語境總系統、支系統和各級下位系統的理論劃分,是通過靜態的分析而得出的,當預測的語境因素成為制約壹定修辭和鑒賞過程的實際的語境因素時,語境的靜態系統便出現了相互融洽、滲透和排斥的動態趨勢,原來靜態地處於各個理論語境系統中的因素便以對同壹修辭和鑒賞過程的約束力為重心,進行臨時的組合和類聚,構成了個動態的新的語境系統,試析以下修辭片斷:\x0d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站在這個廣場上,同千千萬萬的尼泊爾人民站在壹起的時候,過去時代的珍貴的回憶就又湧現在我的跟前,雖然在我們的兩國之間橫隔著邊界上最險阻的喜馬拉雅山,然而我們的人民卻自古以來就保持著友好的來往,他們交換了彼此在文化上的創造和在農業和工藝上的成就.\x0d在我要結束我的講話的時候,我祝中國和尼泊爾的友誼象聯結著我們兩國的喜馬拉雅山那樣巍然永存.\x0d在這壹修辭片斷中,主要語境因素與言語特色有以下對應關系:\x0d表達對象:友好鄰邦的市民──簡樸、通俗的言語.表達目的:抒發、贊頌中尼友誼──熱情、誠摯的風格.\x0d表達場合:加德滿都廣場群眾集會──演講語體的運用.\x0d相關景物:喜馬拉雅山──喻體的正確使用.\x0d上下文:兩次提到喜馬拉雅山──首尾呼應\x0d“對象”、“目的”、“場合”、“景物”、“上下文”這些在理論闡述中分屬於不同支系統的語境因素,圍繞同壹約束客體,組合、類聚為壹個動態的、實際的語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