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是壹項小眾又危險的運動,盡管潛水事故頻頻發生,但這難以阻擋人們為了 探索 水下未知的風景,壹次次潛入深海、洞穴的決心與熱情。
在廣西,有壹個神秘的“無底深潭”,其水下地形復雜,壹批批專家、潛水愛好者對其進行研究考察,至今為止沒人能說清它到底有多深,這種神秘也吸引了更多人前來 探索 。
但在很多人 探索 未知的時候,似乎忽略了這個“深潭”的危險,在“1115”廣西潛水事故中,壹位來自重慶的女潛水員殞命於此,也許能給人更多的警示。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分布著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與沈澱,加上地球重力的作用,在廣西十萬大山中形成了諸多溶洞、天坑、深潭、暗湖。
廣西都安縣的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就是以巖溶地下河、巖溶地貌遺跡、巖溶區水體景觀等為主的地質遺跡公園,公園內的地蘇地下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河體系,這也造就了公園內壹個深不見底的“神秘深潭”——巴丁潭。
附近的村民對巴丁潭充滿了敬畏,因為它表面上看起來面積不大,但實際上呈現出壹個倒漏鬥型,水下還有彎曲的分叉,地形復雜、深不見底,迄今為止都沒有人能夠說清巴丁潭到底有多深。
相關專家在實地考察後解釋稱,巴丁潭可能是地蘇地下河上方灌滿水的“小型天窗”。
長期的雨水作用,使得落水洞不斷擴大,而地下河的不斷下切,又導致了洞頂坍塌,就形成了壹個連通地表的深坑。當地下水位上漲到地表附近時,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深不見底的巴丁潭。
專家表示,雖然潛水員僅下潛到100多米的深度,但由於卡斯特地貌的特殊性,雨水還會沿著地表裂隙壹直溶蝕下去,形成更多向下延伸的洞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巴丁潭確實是“深不見底”。
由於巴丁潭的深不見底和地形復雜兩個“危險因素”,它吸引了許多潛水愛好者的到來,人們不斷下潛、 探索 ,試圖發現更多未知。
2011年,潛水員在巴丁潭發現了“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這是壹種對水質要求很高、全世界範圍內都十分罕見的上古生物,從此,巴丁潭也被稱之為“桃花水母天窗”。
在此之後,前往巴丁潭潛水的人就更多了,而不幸的潛水事故,也隨之而來。
根據官方通報,2020年11月15日,廣西南寧壹潛水俱樂部的5名成員結伴前往巴丁潭潛水,大約在中午12點左右,其中4人下水,另外1人在岸邊看守裝備。
十幾分鐘後,下水的4人中有2人上浮至水面,在發現有2名同伴沒能上來之後他們再次下潛進行搜救。
下午1點左右,2人找到了其中1名同伴,並壹同上浮,還有壹名重慶籍女性潛水員不知所蹤,1小時後,幾人打電話報警,都安藍旗救援隊的搜救人員趕赴現場。
這次負責搜救行動的是潛水行業內的頂尖高手東sir和10月份才創造了中國潛水員洞潛深度記錄(202米)的老貓以及其他多名資深教練。
他們表示,在巴丁潭進行洞潛本來就有很高的難度,而事發時的11月,巴丁潭能見度不好,危險系數更是成倍增加。
當天晚上,搜救人員就下水展開搜救,因為女潛水員唯壹生還的可能性,就是在水下洞穴中的氣室裏被發現,因此,他們首先搜索的就是氣室。
所謂氣室,就是水下洞穴中存在不少空氣的空間,如果潛水員身處於氣室之中,就有相對較高的生還可能性。遺憾的是,經過搜尋,巴丁潭水下並存在這樣的空間,搜索無果。
眾人都明白,這下失蹤人員生還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他們的“搜救行動”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打撈遺體”的行動。
由於巴丁潭地形復雜,其下半部分深度在110米-160米之間,而且水下範圍廣大、暗洞溝壑叢生,加上能見度不好,即使是資深潛水員下水搜索也充滿了風險。
因此,潛水員只能在上半部分進行搜索,對於下半部分的搜索只能等待水下遙控機器人的到來後才能進行。
從11月15日晚到19日晚,搜救人員輪流下水,對巴丁潭90米以上的幾乎全部區域進行了搜索,未能發現失蹤的潛水員,人們明白,接下來最好的情況,就是順利將她的遺體打撈上岸。
11月19日晚,水下遙控機器人終於抵達巴丁潭,經過機器人的搜索後,在巴丁潭水下130多米(實際救援深度143米)處找到了遇難者的遺體。
在這個深度對遺體進行打撈的難度是極高的,稍有不慎打撈人員自己也可能會丟失性命,在“撈與不撈”的問題上,搜索人員內部發生了爭論。
有人認為,風險太大且沒有意義,可以嘗試用水下遙控機器人進行打撈,但因為將遇難者遺體從140米的深度帶上岸需要進行穿刺,機器人難以完成,這壹方案被放棄了。
搜索人員解釋,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水下的壓強也會不斷增加,在潛水員上浮的過程中,溶解在血液中的氣體會隨著血液循環排除,但壹旦人體死亡,氣體就不會自行排出。
在水下140米的深度,意味著那裏的壓強有15個大氣壓,也就是說,壹旦遺體上岸,其身體內的氣體就會膨脹15倍,遺體可能會直接“爆炸”。
因此,在帶著遺體上浮的過程中,需要用銳器對遺體特定部位進行“穿刺”,釋放出體內的氣體,這樣才能保證屍體上岸後的完整性。
在經過多次的討論後,最終搜索人員還是決定下水打撈,他們決定由水下機器人在遺體附近進行燈光照明,潛水員則下潛至140米的深處將遺體帶上岸。
在搜救隊的努力下,除了由於遺體被“掛”在了壹個超過70度的陡坡上,讓搜救人員不得不臨時改變打撈程序之外,整個打撈過程還算順利。
搜救人員在打撈到遺體後,在水深105米的地方實施了穿刺,隨後順利將遺體帶回岸邊,此時已經是11月21日,距離潛水員遇難已經過去了近壹周。
這起不幸的潛水事故讓許多人感到悲傷,但大家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根據搜救人員事後對遇難者潛水手表中的數據分析,他們還原出了可能的事發過程。搜救人員分析稱,女潛水員可能在下水後3-6分鐘左右就與隊友失散,此時她的下潛深度為34米。
根據順利返回的潛水教練和其他潛水員的反饋,他們下水後沿著巴丁潭的北壁,從東往西遊動,下潛到34米後就折返上升,就在此時有人已經發現同伴失散。因而,大家推測,遇難者沒有跟隨隊伍折返,而是錯誤地遊進了北面的洞窟之中。
隨後,她逐漸向北摸索,可能是在尋找隊友,但實際上此區域的水深逐漸增加,危險程度也在不斷上升。
根據潛水的標準操作,如果與同伴失散,在原地尋找1分鐘無果後,就應當返回水面。 但女潛水員並沒有這麽做,我們無從猜測她到底是因為驚慌忘記了操作規程,還是已經無法自行上浮,但當時她的慌張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女潛水員沒有上浮的原因,還有可能是她在這裏遇到了“氮醉”。
所謂氮醉,是壹種潛水員可能會遇到的危險情況,這是指在人體處於壓強在3-4個大氣壓的環境中時,高壓氣瓶中的氮氣會進入血液。
這會使神經傳導和中樞突出傳遞受阻、人體各種機能減弱,人的反應會變得遲鈍,產生類似醉酒的狀態,因此被稱之為“氮醉”或“氮麻醉”。
當然,也有些人在發生氮醉時,會產生興奮、緊張的反應,相同的是,他們同樣會對當前自己所處的狀況失去判斷。而且,環境和心理壓力都有可能加劇氮醉的反應,並最終使潛水員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
潛水員如果在復雜的洞穴內發生氮醉,又沒有及時獲得救援,就很有可能死亡,而遇難的女潛水員很有可能就是發生了氮醉,才會渾渾噩噩地向北潛行。
還有壹點可以證明這壹猜想,那就是此後潛水表記錄到潛水深度不斷加大,根據時間與深度來判斷,女潛水員當時幾乎處於“自然下墜”的狀態。
盡管中間有過短暫的上浮——那可能是女潛水員最後的掙紮——但最終潛水表顯示她停留在了水下140米的斜坡上,搜救人員認為,此時她早已遇難。
這起不幸的事故令所有人感到難過,也給了潛水員們壹個深刻的教訓,那就是在潛水的過程中壹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跟緊同伴,發生意外之後要盡量保持冷靜,保存體力和氣體,等待救援。
實際上,潛水愛好者的熱情永遠不會被磨滅,但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認識到潛水的風險、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並能夠正確掌握在水下發生意外的應對辦法,以避免更多的悲劇的發生。
廊坊廣播電視臺,《花落人亡,有香丘——1115廣西潛水事故救援始末》
CCTV10,地理中國,《神奇的洞穴·水下奇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