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園林”與“戲曲”交映生輝

“園林”與“戲曲”交映生輝

原標題:“園林”與“戲曲”交映生輝(主題)

——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圓滿落幕(副題)

10月7日,隨著京梆雙演《紅鬃烈馬》劇終,為期7天的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落幕。國慶節期間,京津冀三地的23家專業院團與多家民間社團,圍繞“風華百年頌”“英雄今古情”“華彩韻京城”“昆曲絲竹吟”“非遺老戲臺”“英雄出少年”等主題,聯袂奉上240余場演出、300場次講座、500場次互動活動,現場吸引遊客8萬人次。其中14場演出與13場名家講堂累計點擊量超過2000萬次。

作為國家級戲曲嘉年華,由文化和 旅遊 部、北京市政府主辦的中國戲曲文化周覆蓋面、影響力日漸深廣,形成了“園林中的戲曲”與“戲曲中的園林”情境互相交織的獨有特色。

好戲連臺 名團名劇名家輪番登場

今年戲曲周上,京津冀三地的名團名劇名家輪番登場,會聚了王蓉蓉、杜鎮傑、張慧芳、劉鳳嶺、王洪玲、曾昭娟、王平、松巖、張四剛、王潤菁等名家,受到現場觀眾的熱捧。諸多經典傳統劇目以及慶祝建黨百年優秀紅色題材現代戲,包括京劇《紅燈記》《大探二》、昆曲《西廂記》《飛奪瀘定橋》、評劇《金沙江畔》《劉胡蘭》、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新包公賠情》、北京曲劇《龍須溝》《煙壺》等大戲的上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北京園”裏,7家在京院團獻上豐富多樣的經典小戲、折子戲,贏得滿堂喝彩;“憶江南園”裏,《牡丹亭》《長生殿》《玉簪記》等名劇名段,仙音婉轉、絲竹曼妙。昆曲雅樂與水鄉風情結合,令遊客身心愉悅;“晉中園”裏的“非遺老戲臺”,國家級非遺劇種石家莊絲弦、保定老調與地方特色劇種唐劇、梆子等,令觀眾大開眼界;“閩園”裏,園林版京劇《書說·沙家浜》融入評書元素,用評書“串講”的形式,將戲腔、書聲、建築、流水、光影融織在壹起,令觀眾耳目壹新。

百姓舞臺 社團票友***赴嘉年華

本屆戲曲文化周,年輕觀眾成亮點。戲曲周新鮮別致的平臺,成為廣大票友尤其是青少年戲曲愛好者切磋技藝的舞臺。

北方肥沃的戲曲藝術土壤,孕育了眾多的民間戲曲社團。位於園博園軸線的梨園大道上,京津冀三地的票社戲迷在依次排開的“票社雅集”“百姓戲臺”上粉墨登場,京劇、昆曲、評劇、越劇、豫劇、黃梅戲、河北梆子、老調等劇種爭奇鬥艷、相映生輝,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了“移步換景、處處有戲”的梨園勝景。“冬奧曲苑”舞臺采用單弦聯唱、西河大鼓、牛骨數來寶、評書、梅花大鼓等曲藝形式,表演冬奧相關節目,展現了戲曲藝術的群眾力量。

明天劇場的“英雄出少年”戲曲競演,眾多高校與民間青年戲曲社團紛紛亮相,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戲曲社、北京元興社少兒京劇團、首都師範大學京劇團等,青年才俊與小小少年,帶著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和執著,為觀眾奉上了諸多精彩折子戲,掌聲陣陣,表達了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欣賞,更是吸引著小戲迷躍躍欲試。

本屆的中國戲曲票友大賽決賽更是高潮叠起,競爭激烈。設置的京劇、評劇、昆曲、豫劇四個劇種,分成人與青少年兩大組別。參與者熱情高漲切磋技藝,戲曲名家點評中肯透徹,展現了戲曲藝術的傳承力量。

“戲曲+”模式 戲曲藝術追求 時尚 化

以戲曲為核心,今年的戲曲周積極 探索 “戲曲+”模式,以“戲曲+裝置”“戲曲+ 遊戲 ”“戲曲+教育”等手段,設置互動體驗、任務闖關、有獎打卡、近身表演等多元化、 時尚 化的環節,立體展現戲曲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來“打卡”。

園博園銀杏大道上的多個“戲曲體驗裝置”,設計巧妙,造型美觀。觀眾沈浸其中,擺造型、秀身段、亮武藝,成為眾多追求 時尚 遊客的“打卡”地。點位散布於園內12個活動區的“英雄召喚令”有獎打卡 遊戲 ,與12位戲曲古今英雄“互動”挑戰;嶺南園中的大型園林實景戲曲 遊戲 “大破天門陣”,參與者解謎過關,既鍛煉了體力與腦力,也增加了對傳統戲曲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