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語: kākāpō,夜鸚鵡的意思),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命名來自希臘語,strigos,strix壹詞的屬格:鴞;ops:面孔; habros:柔軟的, ptilon:羽毛;全名解作擁有如鴞形目面孔、及羽毛柔軟的雀鳥),是壹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的特有種。
它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它的不同習性使它成為壹種相當獨特的品種-它是世上唯壹壹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壹壹種實行壹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制度的鸚鵡。有研究指它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
從它的解剖結構中得知,它象徵了部分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因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
現時鴞鸚鵡是極危品種,全球數目僅餘下91頭,而這些鴞鸚鵡均已被人發現及命名。
鴞鸚鵡的祖先在史前時代就移居紐西蘭。在沒有哺乳類獵食者的情況下,它們失去了飛行能力。自玻裏尼西亞及歐洲殖民者引入如貓、鼠及鼬等生物後,鴞鸚鵡的數目開始大幅下降。打從1890年開始就有保育措施,但大部分均未見成效,直至1980年正式實行的全國性鴞鸚鵡復育計劃。2005年11月,全紐西蘭餘下的鴞鸚鵡僅在四個無捕獵者的地區活動並得到嚴密監管,包括茂伊島、喬基島、科德菲什島及安克島。而在紐西蘭南面峽灣區的兩個島嶼,雷索盧申島及塞克勒特裏島上,大規模的海島復育活動正在進行,以提供壹個合適的生境予鴞鸚鵡居住。
不同類型的鴞鸚鵡保育活動使這物種變得相當有名。近年為數甚多的書籍及紀錄片均展示了鴞鸚鵡所面臨的困境及危機。其中最早期的包括在1962年,自然學家傑洛德·杜瑞爾應BBC之邀制作了壹輯名為《雙雙入叢林》的紀錄片。BBC自然歷史系列也曾選中鴞鸚鵡並由在大衛·艾登堡主持的《飛禽傳》中介紹鴞鸚鵡。馬克·卡沃汀與道格拉斯·亞當斯合撰的《最後壹眼》壹書中也介紹了這種鳥類。
與其他雀鳥壹樣,鴞鸚鵡在紐西蘭土著毛利人心中占同樣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出現在他們不同的傳說及民間傳奇之中。
外觀描述
鸮鸚鵡是壹種肥大而渾圓的鸚鵡;雄性成熟期時體長可達60厘米,重2至4公斤,不能飛,有壹對相對短的翅膀,並缺少了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其翅膀不足以使它飛行,而只作為壹般平衡,或在樹上跳下時提供壹定程度的支撐作用。正因為此,鸮鸚鵡不像其他鳥類要保持輕盈的身體,它們多會於體內儲存大量脂肪,使他們的體重冠絕同類。鸮鸚鵡表面的羽毛有多種色彩,除了微黃及如苔蘚般的綠色作為主色外,羽毛上也有黑至深棕色的條紋,這種保護色使它們能在天然植被下得以隱藏自己。事實上不同個體的色彩、色調及斑駁的花紋可有極大的差異性——某些博物館收藏的標本就是全身披上黃色的。胸部及兩脅均是黃綠色配上黃色條紋,在腹部、尾下、頸部及面部上黃色依然突出,並有綠色條紋及小量斑駁的棕灰色。由於它們無須應付飛行時所要求的強度及剛度,因此羽毛是令人出其的柔軟,並得到habroptila(中譯柔軟的羽毛)這個種加詞去形容。
鸮鸚鵡面上纖細的羽毛組成了引人註目的面盤,這種鸮形目面上常見的特征使來自歐洲的移民稱它們為"owl parrot"(中譯:鸮鸚鵡)。他們的鳥嘴旁被靈敏的羽須或小胡子所包圍,用以在低頭前進時感受地面情況並引領它們。
上鳥喙除了上半部是藍灰色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乳白色,眼睛則是深棕。鸮鸚鵡的腿大而粗壯、鱗狀,並與其他鸚鵡壹樣是對趾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它們的爪子比起其他鸚鵡為大,以方便在樹枝間攀爬。尾巴常在地面上拖行前進,因此尾巴末端的羽毛有被磨損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