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醜聞時代的文學:2018年4月,瑞典文學院宣布,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將推遲頒發。此消息壹出,瑞典那些業內人士仿佛都松了口氣,認為這個決定非常明智。因為在此之前,有半年多時間,負責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工作的瑞典文學院都在為擺脫醜聞影響、恢復名譽和公信度而耗費著大量精力。
? 這醜聞,指的是在2017年11月引爆媒體的新聞:18名女性向瑞典《每日新聞報》揭露,瑞典文學院女院士卡塔琳娜·弗羅斯滕松的丈夫讓-克洛德·阿爾諾曾對她們有長期性騷擾或性侵,其中最新的受害者竟是瑞典王儲(也即是未來的國王)維多利亞公主。
在隨之而來的警方調查中,發現這個阿爾諾還涉嫌多次擅自泄露文學獎得主姓名,並與瑞典文學院有資金方面的問題(在瑞典文化界頗具影響力的阿爾諾夫婦所經營的文化俱樂部得到了瑞典文學院的資助)。這壹事件的持續發酵,不僅釀成了瑞典文學院自1786年創建以來最嚴重的信譽危機,還直接導致了院長及6名院士辭職。就連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也發表聲明,強調“文學院將重點致力於恢復名譽”。
瑞典文學院及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在經歷了信譽危機和地震般的內訌之後,也只能以退為進,埋頭做好危機公關,擺平各種麻煩,並讓時間來稀釋壹切。事實證明,他們不但處理得當,而且判斷也是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醜聞已被世界各地的新生醜聞所覆蓋。當他們宣布,今年10月要同時頒發2018、2019兩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時,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媒體還是大眾,對去年的醜聞事件基本上都淡忘了。這又壹次證明:今天這個時代之所以可稱為“醜聞的時代”,不僅僅因為發生的醜聞多多,更主要的,還在於所有醜聞能留下的幾乎都只是短暫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