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美麗心靈》這些經典的猶太人和集中營故事相比,它並沒有過多展現猶太人所受的苦難。甚至壹些軍隊內部裏的明爭暗鬥,互相傾軋,和科赫壹本正經學習假波斯語的情節都十分的幽默。但隨著劇情推動,主角看著同胞逐漸消失而自己踩著他們的名字茍活,那種絕望愧疚已經遠遠超過了生的渴望,影片才逐漸開始展現它的厚度。
1)電影的色調很冷,就像我們往常看到的那種二戰題材那般,讓人很容易代入那段殘忍的過往。少有的暖色調,在男主抄寫猶太人名單的昏黃燈光下,在燒掉名單的火焰中,在男主壹個壹個說出那2840個人名的暖陽裏給人留下說不出的難受。而整個故事圍繞男主,與德國負責集中營食物的軍官之間。無論是德國軍官對男主無條件的信任,偏愛,甚至冒險拯救,甚至在軍官最後當著真正波斯人的面,無比激動地用假波斯語期望走向新生時,大型“社死現場”讓很多觀眾心疼軍官。
2)電影的結局,?當這些遇難者同胞的名字再次出現時,就像看到了那些名字所代表的生命,壹個個又重新回到了這片土地上,訴說著自己的冤屈。將這些名字編成語言教給侵略者,可以說這是壹種最柔軟的抵抗了。但也恰恰是因為這些,能讓那些罪惡的人壹輩子都被這些名字所纏繞,成為他們壹生的噩夢,也成為這些遇難者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鐵證。
3看完電影,首先很驚嘆男主的創造力和記憶力。不僅要創造單詞,還要保證自己記的準確無誤,在後面,男主竟然能和德國軍官通過自己編的波斯語對話,這大概是為了活命所激發的潛能。電影把德國軍官這個人物形象也刻畫的比較飽滿,冷血,嚴謹,溫情。他思念家人,向往和平,也在屢屢幫助男主。但是轉念壹想,加害者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