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討論]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

[討論]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

武術的真諦首先是強身健體,其後才是實戰技擊,

武學價值分為四大層次,即:初級階段的“防病、診病、治病”價值;中級階段的“強身、健身、防身”價值;高級階段的“益壽、益智、益德”價值;超級階段的“修儒、修道、修佛”價值。

初級階段:“防病、診病、治病”價值有人認為,武術就是“殺人術”。這種觀點不能說毫無道理,因為實戰搏擊正是中華武術的核心特征之壹。當今中華武壇,能者輩出,強手如林,中國武術在世界各地影響日見擴大。 但是,“至陰至陽,至柔至剛”才真正體現了中華武術的雙向價值。武術既是“殺人術”,也是“活人術”。所謂“活人術”,就是指武術具有“防病、診病、治病”的價值。事實上,真正的武道高人往往精通醫術:壹則可預防並診治自己的傷病;二則也可助人為樂、行善積德。更進壹層次講,武學修為本身就應具備“防病、診病、治病”這三大價值。

中級階段:“強身、健身、防身”價值中華武術是有明顯的強身價值、健身價值與防身價值,這壹點已經被世人所公認。毫無疑問,實戰搏擊始終離不開強健的體魄。許多武學大家原本體弱多病,但刻苦習武之後,身體卻日見強壯。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究其原因,是由於人體在習武時處於較為高級的身心功能狀態,氣血通暢,精神健旺,自然神清氣爽,百病不生。從某種意義上講,要想判斷壹個武道中人的功底,有壹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看他是否健康。如果面黃肌瘦、弱不風,稍稍運動壹下就氣喘籲籲,那麽,要說他武功非凡、技藝超群,壹般情況下是不可想象的。學武之人,必須精通養生之道,並在功內、功外切實遵守,決不違逆;否則,功理、功法便有可能失之偏頗,重耗不重養,重散不重聚,學武反而成了損身減壽之舉,實在有違學武初鄭

高級階段:“益壽、益智、益德”價值武道高低,自古難有定論。如果囿於少林、武當、峨嵋、青城之類的門派紛爭之中,則註定難以明曉自己的真正境界。天下武道是壹家。粹個意義上說,泰拳、柔道、截拳道、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擊與中華武術並無本質區別,應求同存異,***同追求武道的至高境界。

真正通曉武學真諦的老前輩,壹定能將武功保持到很高的年齡。不僅如此,真正的武學研修還有明顯的延年益壽效果。據我所知,有壹些老前輩的秘訣之壹就是行拳時采取體呼吸、毛孔呼吸的方式。這樣壹來,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實戰中的能量損耗問題,效果自然非同尋常。許多老前輩壹直到壽終,其體力、武功都非普通年輕人所能比擬。個別窺道之人竟能以百歲高齡,在生活自理之余還天天濟世療疾,這才是真正的長壽效應。

武學具有明顯的益智價值。古往今來,高層次的習武者大都是文武雙全的人物。真功憑苦練,奧妙賴深思。沒有高的悟,就難以達到高遠的境界。武學修煉是全方位、立體化的,頭腦的修煉也必不可少。習武嫻熟之後,腦部氣血異常通暢,神思敏捷,猶如泉湧。在這種情況下,學武者智慧開發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況且,習武只是壹種手段,生存才是目的。所謂“拳腳小功夫,容忍大丈夫”,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悟做人之理,習武又有何用?況且大凡宗師人物,都極有創新意識,能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自創壹套東西。至於壹介武夫大字不識者,雖然比比皆是,畢竟不是正道。因此,學武者必須註重智慧層次,並以此作為衡量自身境界的標準之壹。很多人壹開始就忽視了習武的益智價值,甚至終身不知其理,出現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悲劇。

武學研修具有突出的益德價值。學武之人必須先學做人,特別是中華武術更重道德。讓人我不弱,德高功自高。功夫到了上乘境界,心修養是常人難以達到的。“德”有兩種:壹種是社會道德,主要解決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壹種是自然道德,主要解決人與宇宙的關系。壹般人往往將“德”局限在社會道德的範圍,忽視了更高層次的自然道德。武學高手的心態可以用四至要訣(至陰、至陽、至柔、至剛)來概括,也可以用“三不標準”(不傷天害理,不違法亂紀,不損人毀已)棱量。到了這個地步,確實對世間萬事、萬物滿懷慈悲心腸:“無緣大慈”謂之“慈”,行善助人已無需任何理由與借口;“同體大悲”謂之“悲”,別人有絲毫痛苦,自己也感同身受。這種德行、這種心確實只有武學修養極高的人才有可能達到,理應成為廣大武術愛好者的榜樣。

超級階段:“修儒、修道、修佛”價值從本質上看,中華武術與儒家、道家、佛家多有***通之處。儒家強調“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強調“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壹,允執厥中”。道家強調“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壹氣,壹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又強調“叩齒咽津、咽津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合道了境”。佛家則強調“了境成佛,佛度眾生”,主張“自覺覺他,自度度人”。武學研修達到壹定境界,必然要涉及到以上內容。道理很簡單,真正的武學研修必須妥善處理好形與神、與命、社會與道德、個人與宇宙的關系,而儒、道、佛三家的許多實踐經驗異常豐富的前輩對此則有很深的心得。

在講究氣運這個問題,武學與儒家是完全相通的。儒家特別強調養氣,正所謂“吾善養我浩然正氣”。馬禮滔先生內功深厚,其養氣功是儒雞夫的正宗嫡傳。馬老生前武功高超,多次以老擊少,武術界尊其為“坦克”。根據馬老的體會,內功修為的深淺直接決定了武功層次的高低,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武學與道、佛的聯系也是十分緊密的。按照武學的眼光來看,道家、佛家的境界主要是內功修為,正好可以彌補壹般武學的不足。武術界有壹句名言:“初學三年,打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道傳無心者,佛接擁人。只有以虛心的態度研究儒、道、佛,才能從中汲取對武學研修極其有益的養料。當然,我並不提倡學武之人信奉宗教。在借鑒儒、道、佛的武學經驗的過程中,必須保持足夠清醒的頭腦,以壹種批判的眼光去鑒別其中的精華與糟粕。學武與讀書相似,必須鉆得進去又鉆得出來。否則,就只能成為“武呆子”與“書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