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上山下鄉運動

上山下鄉運動

壹、紅色記憶“上山下鄉”

新中國成立後,百業待舉,我們在各個方面都缺乏建設經驗。在西方全面封鎖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只能向蘇聯老大哥“取經”。

為此,從建國後到三大改造完成期間,中國派出了大量的代表團前往蘇聯參觀學習。這其中既有組織也有個人,有幹部也有技術工人,更有大量的留學生。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國向蘇聯總***派出8000多名留學生,向東歐等 社會 主義國家派出1000多名留學生,為的是將來這些人回國建設新中國。

“世界是妳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妳們的。妳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妳們身上。” 這是毛主席當年在莫斯科大學禮堂演講的第壹句話,讓所有留學生熱血沸騰。不得不說,在那個年代,知識青年的“向心力”確實很強。

1955年4月,代表團再次啟程,恰巧此時蘇聯“墾荒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代表團就對“墾荒運動”做了全面的了解,得知了蘇聯墾荒運動的意義——解決就業、糧食增產。回去之後立馬就做了全面的匯報,毛主席對此表示肯定。

當年8月,就有60名青年組織墾荒隊,在黑龍江大荒原上付諸於實踐。 僅半個月,他們就開墾出了1200畝荒地,第二年生產了13.5萬公斤糧食、30萬公斤蔬菜。隨即河北、山東、浙江、上海紛紛請求“參戰”。

如果說1968年之前的“上山下鄉”,只是小範圍的“試點”,那1968年之後,以知青為主力軍的中國版“墾荒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展開。而此時,我們跟老大哥的感情已經破裂,老大哥叫囂著要做“外科手術”。

於是,毛主席向全國發出“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備戰備荒為人民”等壹系列口號。同時毛主席提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觀點。

1968年之後的上山下鄉不再局限於農場模式,“插隊”這個詞開始登上 歷史 舞臺。

在之後的十余年中,雖然農村和城市人口既有大規模流入也有大規模流出的現象,但“插隊”、“上山下鄉”、“知青”等詞語無疑成為那個時代最響亮的符號。而“廣闊天地煉紅心,紮根農村幹革命”、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口號,也成為那個時代的光輝印記。

我相信家裏很多老人談及此處,更多的是感慨萬千,沒準依舊熱血沸騰。

這十年間,插隊的知識青年達到了1600多萬,而整個上山下鄉運動則達到了2000多萬人,真正踐行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

“上山下鄉”不僅緩解了城鎮中的就業壓力。大部分知識青年,做到了與工農“打成壹片”,並把自己勤勞的汗水和熱血撒在了土地裏。他們培養了堅韌吃苦耐勞的品格。那個時候壹起插隊的知青們,就像現在的戰友壹樣,有著深厚的友情。上山下鄉是壹種難忘的人生經歷,也改變了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

毛主席說過“滾壹身泥巴,煉壹顆紅心”,這是他老人家對知青的期盼。毛主席的這些話永遠不會過時,如今作為國人如何“煉就壹顆赤子之心”響應國家號召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應該向那個時代的知青學習的地方。

二、新時代下的“上山下鄉”

最近,國家出臺了《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此文件意義非凡。

城鎮化率是衡量壹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逼近65%,放眼全球,也處於中上遊水平。而在20年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36%,後來經過黃金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城鎮化率提高了10個點。

城市化率不斷提高,也就意味著大量人口會從鄉村湧向城市。

然而在推進“城市化”的整個過程中, 承載人口轉移的主體,並不僅僅是縣城和鄉鎮,不少的人口都湧入了市區,人口的大量流入造成了城市的擁擠, “堵”不僅僅發生在壹、二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都可以看到“堵”的身影。再加上“虹吸效應”的存在,造成了小城市人才匱乏。

對於這壹點,國家也早就看到了。從2014年開始右,就已經在強調“新城鎮化”。新城鎮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辦法就是統籌兼顧,原則是協調壹致,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強調了這壹“辦法”。

首先,城鎮化建設,最初是為了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然後進行城市化建設,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農村人口大量流失。這樣只會讓農村與城鎮的差距越拉越大。

為了解決這壹問題,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並鼓勵“知青”回家建設自己的家鄉。解決“三農”問題,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壹步,即使我們現在已是工業大國,但農業同等重要,農業是壹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和命脈所在。

其次, 縣城作為連接城區和鄉鎮的“中轉站”,在這個過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把縣城和鄉鎮建設好了,緩解了城區壓力,也將會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如果說過去幾十年,我們是“粗放式”發展,因為我們需要先提升國家整體實力,而未來幾十年,就是要強調“質量”,在體量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回過頭來去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個別問題。

再者,發展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也是為了進壹步擴大中國的內需,將 “超級市場”做大做強。充分挖掘縣城鄉鎮市場潛力,這壹點和前段時間建設“全國統壹大市場”的政策是呼應的。

有數據顯示,2021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億人。其中,1472個縣縣城常住人口為1.6億人左右,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為0.9億人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 然而這麽大的基數,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三分之二,這就說明市場仍有很大的潛力。

三、“上山下鄉”的重要意義

說完了國家層面,對於個人來講,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個人認為,以縣城為中心後,縣城中的就業機會肯定會大幅增加,人口也將會“逆向” 流動,政策吸引使得在縣城落戶的人口會更多,同時這也意味著,城市的工作崗位會減少或者說處於壹種飽和的狀態。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相當於新時代的“山上下鄉”運動。也只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投入到縣城的城鎮化建設當中。

除了以上這些,我們還是要把此舉放在國際大背景下去看。

現在的俄烏戰爭已經為人類打開了“潘朵拉”魔盒。美國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消耗掉俄羅斯,然後集中所有力量對付中國,以保住自己的世界霸權。目前,美國已經完成了對小弟的內部整合。美國繼冷戰結束以來,又壹次成功把歐洲各國綁到了自己的戰船上,他們將來的進攻重點會在傳統安全層面和非傳統安全層面,實現高度的統壹。

面對這樣壹個“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必須要做好兩手準備。

壹是繼續發展國內經濟,整合國內資源,刺激經濟持續增長;二是隨時做好與西方切割的戰略準備。

在外循環受困的時候,內循環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對於中國來講,在西方目標已經十分明確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必須調動壹切能夠利用的資源,做好最低內循環的準備。

最後說壹點,進行以縣城為中心的城鎮化建設,是長期性的戰略,國家必然會出臺配套措施來保障該政策的落實和實施。比如,如何增加就業機會、如何實現縣城產業轉移或轉型、如何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包括籌集建設資金及融資等各個方面。

說句實話,在過去幾十年的城鎮化建設當中,很多時候縣城扮演的是壹種往城市“輸血”的角色,但本身自我的造血能力又不強,如何在未來改變這種狀況,這中間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需要各位熱血知青能夠像“老三屆”壹樣投入到建設自己家鄉的行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