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塤”在古代是指什麽?

“塤”在古代是指什麽?

塤、壎xūn(形聲。從土,熏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制的壹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塤”) 同本義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說文》。字亦作塤。

塤簫管。——《周禮·小師》。註:“大如雁卵。”

調竽笙壎箎。——《禮記·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詩·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詩·大雅·板》。註:“其聲平下,與箎相諧。”

禮樂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壹、前三、後二。——《新定三禮圖·投壺圖·塤》

2.

又如:塤箎(塤為土制樂器,篪為竹制樂器,塤篪合奏聲音和諧。後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塤(塤)xūnㄒㄩㄣˉ

古代用陶土燒制的壹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鄭碼:BJLO,U:57D9,GBK:DBF7筆畫數:10,部首:土,筆順編號:1212512534

塤的歷史

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

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如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壹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壹,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沈,常常和壹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裏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壹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壹個吹塤壹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