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出自荀子《勸學篇》,原文摘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譯文: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作者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註意事項
荀子所主張的學習內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所說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別帶有明顯的偏見。但他強調學習的作用,提倡虛心求教、學無止境、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專心致誌等等,都是學習經驗的總結,值得後人借鑒,具有普遍意義。
荀子的著作,在漢代流傳的有三百多篇,經過劉向的編訂,刪去重復的,定著三十二篇。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因學問博大,“最為老師”,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稱秦國“百姓樸”、“百吏肅然”而近“治之至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