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貼近”:重培訓願景的指向。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平臺在課堂,主要方式是上課,所以,他們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在於實踐性知識的不斷豐富,實踐智慧的不斷提升,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適切融合。教師培訓,只有貼近學校,才能突出“以校為本”的問題意識,增強教師培訓的現實性;只有貼近課堂,才能凸現“以教為本”的專業意識,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只有貼近教師心靈,才能彰顯“以師為本”的發展意識,增強教師培訓的發展性。
“三為主”:重培訓課程的選擇。在培訓課程的選擇上,要充分理解壹線教師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和真實需求,就必須很好地貫徹“三為主”的思想。即:構建以更新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智慧為主的“創造型”課程;二是深化以提高教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體驗型”課程;提倡以讀書反思、課題研究、經驗提煉為主的“反思型”課程。
“三結合”:重培訓方式的創新。從“問題+課例”的基本培訓方式出發,靈活運用任務驅動式、課例研討式、協作互動式、課題引領式、展示輻射式等多種培訓方式,很好地實現了“三個結合”。即“圈養”、集中培養與“放養”、自主發展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相結合;關註個性發展與追求階段發展相結合。從而,使每壹位參培教師都能在解決“真問題”中得到“真發展”。
“三服務”:重培訓價值的實現。即為教育服務,充分發揮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作用,幫助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能力與水平;為教學服務,以教師專業標準為重要依據,致力於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著力解決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問題和矛盾;為教師服務,以有內涵、有意義的“動態”呈現培訓內容和方式,在培訓者和培訓對象之間建立起雙向交流、相互對話和積極互動的關系,關註廣大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成長。
做“澆根式改善型”的教師研訓
開宗明義,重慶市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朱福榮院長對“澆根式改善型”進行了闡釋:“澆根式”是指在教師培訓中,實施教師專業情意與學科素養的行為“澆根”,即:澆專業情意之根、人文情懷之根、學科文化之根、教育思想之根;“改善型”是指在教師培訓中,全面推進“依托課例、對話課堂、研究課題”的“三課行動”,致力於以教師個體知識、能力的提升,精神、心智的全面提振,達成教師的“行為改善”。
學院認為,做“澆根式改善型”的教師培訓,教師培訓機構須實現“三轉”:從“我給妳培訓什麽”轉向“妳想要培訓什麽”;從“我要妳做什麽”轉向“妳能真正開展什麽”;從“我能給妳什麽”轉向“妳我能***同解決什麽”。“只有理清想要什麽?能做什麽?***同解決什麽?我們的研訓才能有的放矢,學以致用,持續發展,為教師教育創造價值。”
目標“活”起來:變“既定”為“需求”
“教師教育的根本點在課堂教學,但是教師研修的起點卻不應該是課堂本身,它應該是課堂的上位價值——課程。”副院長黃吉元說,課程才是研修的起點。“課程設置是達成優質培訓目標的靈魂,決定著培訓的質量和效益,關系著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師以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據此,學院站在參培者的角度設計與實施培訓,尤其在課程設置上彰顯出了與眾不同的特色。
學情調研是課程設計的前提。培訓前,通過深入學校交流、網絡訪談等方式了解參訓者的發展現狀與培訓需求,初步設計培訓方案;組班前,建培訓QQ群,學員還沒參加培訓就有了交流的平臺。細心的班主任將培訓方案上傳群***享,讓學員提前知曉培訓內容,並答疑解惑;報到時,學院再進行個別座談、分區域研討,了解學員個體情況,包括最喜歡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對培訓方案的調整建議、對培訓的期待和擔憂、對班級建設的思考等。“弄清楚這些問題,培訓過程中才可能把握住著力點,從而設計並修改出具有針對性、務實的、學員滿意的課程。”做到“因需施培,因師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