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壹詞的演變
1、經濟活動的載體形式,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壹詞。“經濟”壹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壹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壹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壹臥龍”,這裏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
2、而我們可以看到“經濟”這個詞語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壹,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的壹個詞語。能做到“經濟”二字的人必須文能安邦興業,武能禦侮卻敵。古代知識分子,特別是儒家學派的眾人,會按照《大學》中“三綱八目”的要求去做學問、做人,而三綱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國平天下”,這個就是古代“經濟”壹詞的最外向的表示。
3、至於現代“經濟”壹詞實為我國引進日本人翻譯的結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業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傳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將“Economics”壹詞譯為“經濟”最早始於1862年出版的《日英對譯袖珍辭典》。在新文化運動中,日本所學習過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梁啟超最初在1902年發表的《論自由》壹文中將該詞譯為“生計”而註明“即日本所謂經濟”,自此“經濟”壹詞開始廣泛被中國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