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任詠華的人物經歷

任詠華的人物經歷

1963年2月10日,任詠華生於香港。她的父親是壹位土木工程師,母親是壹位家庭主婦。根據任詠華講述,其雙親都沒有引導她走上科學道路。是她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善於分析的性格引導她從事科學。她上小學的時候打破壹支溫度計,溫度計中的水銀在她手上流動和聚並的現象,讓她驚奇。在中學,她的壹位中學教師為她帶來極大的啟發。這位教師縱然懷有身孕,仍然授課至最後壹刻。

任詠華於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於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任詠華師從支誌明院士,在支誌明的課題組,她結識了她後來的丈夫。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任詠華從事金屬釕氧化化學的研究。

1988年博士畢業後,任詠華在香港城市大學(當時叫做城市理工學院)新成立的應用科學系獲得壹個初級教職。當時的城市理工學院科研設施非常差,任詠華為這所大學的圖書館訂購了第壹批化學圖書,為實驗室訂購了第壹批燒杯和化學藥品。在城市理工學院期間,承擔本科生教學,在教學時間之外,任詠華利用她的博士導師支誌明教授的實驗室設備從事科學研究。在這期間,她投身壹個新的研究方向——金屬配合物發光。

1990年,任詠華轉入母校香港大學任教。1991年夏至1992年夏,任詠華兩次到倫敦帝國學院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傑弗裏·威爾金森的課題組訪問,在這裏她開始轉向有機金屬合成的研究。從倫敦返回香港之後,任詠華開始有機金屬發光體的研究,制備出了長壽命的冷發光有機金屬,激發態壽命在微秒量級,比綠色熒光蛋白和其他熒光材料的激發態壽命還長,促進了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發展。

1995年,任詠華升任高級講師,1997年成為教授,1999年成為講座教授,2000至2005年任系主任。2001年,任詠華開始任黃乾亨黃幹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2007獲得福布萊特傑出學人獎。

2001年,任詠華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僅38歲,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巧合的是,她的博士導師支誌明在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時候也是38歲,也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院士。2006年,任詠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5年,任詠華以“過渡金屬炔基及硫屬簇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1年獲得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女科學家獎,“表彰其在發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陽能的創新技術方面的工作。”